



本年度这方面的研究仍保持活跃的势头。除出版王思治主编的《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4年)、来新夏的《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华书局,1983年)等专书外,论文亦不少。这些论文,按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对过去罕有人涉及的人物进行评价,如李景屏的《试论顺治与清初中国的统一》(《史学月刊》1984年第2期)、邓中绵的《论康熙的人才观》(《北方论丛》1984年第4期)、樊树志的《论清世宗》(《明清人物论集(下)》)、关文发的《评嘉庆帝》(《武汉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郑玉英的《宁完我简论》(《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王冬芳的《宁完我的进取精神及其变化》(《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2期)、何龄修的《关于王紫稼》(《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3期)等文,便对所论人物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一类则是对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评价,如李鸿彬的《试论洪承畴在清初统一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史学集刊》1984年第3期)则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因此,对洪承畴归清后,积极投身到统一全国的历史洪流中去,并做出一定历史贡献,应予充分肯定。又如前述的对鳌拜辅政功过的评价,亦属此类文章。第三类则是力图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和时代结合起来,进行横断面式的剖析。如李洵的《孙嘉淦与雍乾政治》(《史学集刊》1984年第1期)、商鸿逵的《康熙平定三藩中的西北三汉将》(《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黄进德的《康熙与曹寅关系枝谈》(《吉林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张书才的《关于曹寅子侄的几个问题》(《江海学刊》1984年第6期)、杨乃济和冯佐哲的《雍正帝的祥瑞观与天人感应说辨析》(《清史论丛》1984年号)、李新达的《张岱与〈石匮书〉》(《河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石彦陶与陶用舒的《陶澍改革述论》(《求索》1984年第3期)、李林的《清朝嘉道时期兴起的议政改革之风》(《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等文,均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