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革”夹缝中李何林的观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时期,《阿Q正传》除成为一些人制造政治舆论的工具之外,在理解这部作品的思维方法上也出现了极端片面性,即把50年代开始的阶级论绝对化倾向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将《阿Q正传》曲解为贫苦农民想革命、地主阶级“不准革命”、“复辟”与“反复辟”的阶级斗争史。由此从反面证明:以极端化、绝对化的阶级观点与简单化的方法研究《阿Q正传》,是绝不可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的。

不过,在“文革”的夹缝中,也有些学者保持了严谨、踏实的学风,对《阿Q正传》做了比较科学的解释。李何林的《〈阿Q正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是其中的代表。该书的特点是:(一)在狭隘的阶级观点甚嚣尘上的时候,敢于如实地讲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从鲁迅生平思想和全部著作的整体联系中探讨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这样写道:“鲁迅想用文学去批判‘国民劣根性’或‘改造国民性’是他早在日本弃医学文的原因,也是他在五四时代从事创作的原因。《阿Q正传》的主要思想也就在批判‘国民劣根性’。批判这种劣根性,目的在提高‘国民’的觉悟,以摆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改变国家的落后状况。”这些论述是符合鲁迅思想实际和《阿Q正传》创作实际的,在当时那种历史条件下,能够做出这样实事求是的分析是难能可贵的。(二)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做了结合实际的具体分析,并指出其普遍性:“精神胜利法不但在当时有相当的普遍性,而且有一定时间的永久性。但这意思都不等于说是全国人民都有的人性;精神胜利法只是各阶级一部分人才有,各阶级所表现的形式和实质也不相同。”阿Q仍然是被统治阶级思想毒害的一种落后农民的典型,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其他一些人也会有精神胜利法,“像列宁指出的‘奥勃洛摩夫’思想的普遍性一样”。尽管讲得比较含蓄,但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能指出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性,并强调“像列宁指出的‘奥勃洛摩夫’思想的普遍性一样”,的确是大不易的。(三)更鲜明地揭示了《阿Q正传》“唤醒农民”的重要思想,指出:“鲁迅提出了一个农民和革命的关系问题:中国农民是有革命的愿望和革命的可能性的;但是中国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农民去革命。阿Q似的农民(中国农民不全是阿Q),必须克服自己的精神胜利法等等缺点,才能走上革命的道路;背着这些缺点的包袱,对于走上革命的道路是很沉重的,不利的。”《阿Q正传》所反映的农民问题,以前的研究者也提出过,但是该文揭示得更为明确。

李何林之所以能够在“文革”夹缝中谈出这些比较符合实际的观点,关键在于他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任何一位实事求是的研究者,都不能不尊重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本意与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实际状况。 eeHsq71Dq8RiO9/lgu8srv6J4JCOY6ZGIBj34lc1PpcGkKkyQyb4RXsuImXUuGy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