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 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注释】

①夷:无色。

②希:无声。

③微:无形。以上“夷”“希”“微”都是形容感性认识无法把握的“道”。

④致诘:追究清楚。诘,究问、反问。

⑤一:这里指“道”。

⑥昧:阴暗。

⑦绳绳(mǐn):渺渺、不清楚。

⑧无物:无状之物,指“道”。

⑨惚恍:若有若无。

⑩有:指具体事物。

⑪古始:宇宙开端。

⑫道纪:“道”的规律。

【译文】

肉眼看不见的,我们称之为无色;耳朵听不到的,我们称之为无声;双手触摸不到的,我们称之为无形。这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从追究,因为它们原本就与“道”浑然一体。“道”的上下,既不明亮,也不阴暗。“道”渺渺茫茫不可名状,似有似无。“道”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象的形体,所以才说它恍惚。正面迎着它,看不见它的源头;后面跟随它,看不见它的去处。“道”遵循着亘古不变的规律,统御着天下万物的生生灭灭。若能了解宇宙开端,就能掌握“道”的规律了。

【阐说】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大凡天下事,都要有个统绪,始能提纲挈领,有条不紊,况修道乎?且夫大道之源,即真一之气也;真一之气,即大道之根也。何谓真一之气?《诗》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何谓大道根源?《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理气合一,即道也。修士若认得这个纲纪,寻出这个端倪,以理节情,以义定性,以虚无一气为根本,长生之道得矣。如以清清朗朗明明白白为修,吾知道无真际,修亦徒劳也。太上所以状先天大道曰:“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夫心通窍于目也,目藏神。肾通窍于耳也,耳藏精。脾通窍于四肢也——四肢属脾,脾属土,土生万物,真气凝焉,即精神寓焉。若目有所见,耳有所闻,手有所动作,皆后天有形有色有声有臭之精气神,只可以成形,不可以成道。惟视无所见,则先天木性也;听无所闻,则先天金情也;搏无所得,则先天意土也。故曰:后天之水火土,生形者也;先天之金木土,成仙者也。其曰夷、曰希、曰微者,皆幽深玄远,不可捉摸之谓,真有不可穷诘者焉。能合五气为一气,混三元为一元,则真元一气在是,天然主宰亦在是。所以《悟真》云:“女子着青衣( 火生水 ),郎君披素练( 水生金 )。见之不可用( 后天水火土 ),用之不可见( 先天木金土 )。恍惚里相逢( 混而为一 ),杳冥中有变。霎时火焰飞,真人自出现。”修士知此,即知大道之源,修道之要矣。若不知始于虚无,执著一身尸秽之气、杂妄之神,生明觉心,作了照想,吾恐藏蓄未深,发皇安畅?此炼精炼气炼神之功,所以不离乎混沌焉。既混沌,久之则胎婴长,阳神生——而其间育胎养神之法,又不可不知,即前章爱民治国,行无为道是。阳神出入,运行自然,时而神朝于上,则不知其所自,上所以不皦也。时而神敛于下,则不忽其所藏,下所以不昧也。由此绵绵密密,继继绳绳,无可名状,亦无所作为,仍还当年父母未生之初,浑然无一物事。《易》曰“洗心退藏于密”,是其旨矣!故云:复归于无物。虽然无物也,而天下万事万物,皆自此无中生来,太上所以有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之谓也。然究有何状何象哉?不过恍恍惚惚中偶得之耳。果能恍惚,真元即生,迎其机而导之,殆不见其从何而起,是前不见其首也;随其气而引之,亦不见其从何而终,是后不见其尾也。道之浩浩如此,此不亦大周沙界、细入毫芒者乎?是道也,何道也?乃元始一气,人身官骸真宰也。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完则为人,歉则为物,所发只毫厘间耳。学人得此元始之气,调摄乎五官百骸,则毛发精莹,肌肤细腻,是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者此也。人能认得此开天辟地,太古未有之元始一气,以为一身纲纪、万事主脑,斯体立而用自行,本正而末自端矣。倘学人不以元始一气为本,欲修正觉,反堕旁门,可悲也夫!

此状道之体,学道人会得此体,方有下手工夫。若真一之气,是先天性命之源,非后天精气神可比。欲见真气,必将性命融成一片,始得真一之气。第此气浑浑沦沦,浩浩荡荡,虽无可象可形,而天下之有象有形者,皆从此无形无象中出,诚为大道纲维,天地人物之根本也。道曰守中,佛曰观空,儒曰慎独,要皆同一功用。故自人视之,若无睹无闻,而自家了照,却又至虚至实,至无至有。所以子思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独之功,诚无息也。要之,隐微幽独之地,虽有可显可据,而大道根源,只是希夷微妙,无可状而状,无可象而象,极其浑穆。学道人总要于阳之未生,恍惚以待之,于阳之既产,恍惚以迎之,于阳之归炉入鼎,恍惚以保之、养之,绝不起大明觉心,庶几无时无处而不得大道归源焉。前言阳神出现,明天察地,通玄达微,及了悟之候,光明景界,纯任自然,有知若无知,有觉若无觉,况下手之初,可不恍恍惚惚,死人心以生道心乎?

【拓展阅读】王弼《道德经注》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 是谓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9spjCID1McZe8fbggZZGDA1Gk61T+V+Ail5dT4XAmN6CajDNXODdfEVwS/H6w5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