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 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 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注释】

①上善:至善,最美好。老子借用水的柔和来比喻“上善”,认为它最接近于“道”,其形象说法还是非常生动的。读者可通过老子所举“水”之一象进行参悟,以领会“道”的奥妙。

②恶(wù):厌恶。众生争名、争利、争上位,厌恶无名、无利、无高位,事事都要争上一争,这与老子所提出的“不争”相悖,故曰“恶”。

③几于:接近。

④尤:罪过、过失。

【译文】

至善至美者就像水一样。之所以说水有至善至美的特质,是因为水滋养万物又不与万物相争,且始终处于人们不喜欢的位置,故言其最接近于“道”。(而至善至美之人)也像水一样总是居于最下位,他们内心平静如止水,待人诚挚友善,说话恪守信用,行政勤勉善治,理国贤能仁德,行动顺应时势。至善至美之人追求的是与世无争,因为与世无争,故不会有过失,不会有怨怼。

【阐说】黄元吉《道德经讲义》

大道原无他妙,惟是神气合一,还于无极太极,父母生前一点虚灵之气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则神与气两两分开,铅走汞飞,水火所由隔绝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浅之则为日用之需;深之则为修炼之要。有时以火温水而真阳现,有时以水济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胜言者。然水火同宫,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贵谦卑。是以上善圣人,心平气和,一腔柔顺之意,任万物之生遂,无一不被其泽者焉。究之,功盖天下而不知功,行满万物而不知行。惟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而与世无忤,真若水之利济万物,毫无争心。不但此也,万物皆好清而恶浊,好上而恶下;水则处物以清,自处以浊,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与道大适哉!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众人所不能安者,圣人安之若素;众人所为最厌者,圣人处之如常。所以于己无恶,于人无争,非有道之圣人,不能如斯。故曰:“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矣。”夫以道之有于己者,素位而行,无往不利。即属穷通得失,患难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总以平等视之。君子论理不论气,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虽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岂漫无统宗,浩浩荡荡,而无所底极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迁,方能潜滋暗长,天真日充,而人欲日灭。《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即圣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则资之深。内观其心,虚而无物,渊渊乎其渊也。外观所与,择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于发之为言,千金不及一诺,“言善信”也。施之于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动、一静之间,无不头头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负所能。虑善以动,只求动惟厥时。圣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于至善”,得其所安,而后发皆中节也。惟其在在处处,无一毫罅漏,无一丝欠缺,又何争之有耶?夫惟不争,而人之感恩戴德,刻骨铭心者,方且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虽有恶人,亦相化为善矣。及其至也,无为自然,群相安于不识不知之天,几忘上善之若水,柔顺而利贞,无往不吉焉。

指点上善之心,平平常常,无好无恶,浩浩荡荡,无陂无偏,极其和柔。是以居上不骄,为下不倍;于己无尤,于人无怨。顾其所以能至此者,究非世俗之学所能造其巅,亦非无本之学所能建其极也。故太上处众人所恶之后,旋示一善地。究竟此地何地?吾不惜天机泄露之咎,乃为指其真际曰:此个善地,非世人择地而蹈之地,乃所谓心地性地,寸衷寸地是也。得其地,则性命有依;失其地,则神气无主。无主则乱,安能事事咸宜,合内外而一致,处人己而无争哉?然谓其地为有,则多堕于固执;若谓其地竞无,又多落于顽空。此殆有无不立,动静不拘者也。欲修至道,请细参其故,予以多积阴功,广敦善行,庶几上格神天,或得师指,或因神悟,予以会通其地,而始不堕旁门左道,得遂生平志愿也。此地了然,道过半矣。以下曰“心”、曰“言”数语,明在在处处,俱当检点至善,使不先得善地而居。以后所云,无一可几于善者。此真头脑学问,本原工夫。如或昧焉,则持己接物,万事皆瓦裂矣。吾故略泄于此,愿世之有志者,毋自恃才智,妄猜妄度,而不修德回天,惟虚心访道可也。

【拓展阅读】王弼《道德经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人恶卑也。〉 故几于道。 〈道无水有,故曰“几”也。〉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言人皆应于治道也。〉 Rn2tGIIYNsr9BrsTnCWiOflZEmdi6g24o3C+oaIeSRI40eovv2zdP8R2bfOoFLq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