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Preface

金融之道——陈光甫还在说话

傅国涌

在民国的银行家群体中,陈光甫是富有个性和魅力的,从他1915年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到1949年离开大陆,三十几年间,他把一家只有十万资本的小小银行,变成了民营银行业的巨无霸,在整个中国金融界具有突出地位。这个传奇本身就足以让人瞩目。更重要的是这一路走来,他留下的言论,他对一个时代、对他所投身的金融业所做的思考,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对于陈光甫,我并不陌生,2004年以前我读过陈光甫日记,特别对他在1949年前后的选择有过一番探究,在《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一书中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富有思想家气质的银行家,在当时的报纸报道中时有他的声音,他的思想在他本人的日记中,在许多同时代人的日记中都留下了蛛丝马迹,在王世杰日记、胡适日记、翁文灏日记中也都有零星闪现。

2009年5月,我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郭廷以图书馆,偶然见到一本发黄的小册子《陈光甫先生言论集》,我的眼前为之一亮。这是1949年陈光甫离开大陆前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自印的小册子,收入了1915年以来他历年的讲话、文章,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作为一个银行家,他对中国的现实与未来、特别是对金融业的思考。这本小册子印出时正是时代剧变之际,又是银行的内部读物,并没有在社会上流行,见到过的人想来并不多。我一直想把它整理出来,与更多的读者朋友分享他的思想言论,不管是否从事金融业,任何一个身处服务领域的人,都可以从他念兹在兹的金融之道中受益——他反复强调的金融之道,其实就是服务之道。在他以前,我没有看到一个中国的实业家、银行家将服务这个理念阐述得如此清晰。

一元开户、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礼券储金、教育储金、通知存款、旅行支票……今天看来,也许都太平常了,但是当陈光甫率先推出这些举措时,在中国金融业都还是创举,很多人颇不以为然。他的银行初创之际,资本额小,全部员工只有7个人,不过是一家“小小银行”(人称“小上海银行”),但他有足够的信心,也有足够的眼光,他懂得金融的全部奥秘就是信用,信用建立在服务的基础之上,于是立下“服务社会”的行训。当时有人笑他太迂,说银行旨在图利,空言服务,哪里有利可图?不理解他志在以服务来换取社会的回报。在他看来,银行尽了为人服务的责任,使顾客对银行满意,而换得分内之报酬,是正当的利益。如果是不正当的利益,则一文也不苟取。

1930年9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创行已15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信任,成为一家卓有信用的民营银行。陈光甫在员工聚餐会上说,本行既无发行钞票之权,又无其他特种权利,可谓一无所恃,唯有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立场,“服务”二字就是命脉。“本行所恃,既全在服务二字,则应以平等眼光,招待社会人士,不可以贫富贵贱,而显示招待上之区别。譬如有一破衣赤足之农夫,欲与鄙人谈话,鄙人即当引至经理室,和蔼招待,遇有询问,尤当诚恳答复,全行同人均应如是。当知社会无论何人,愿与本行接近,即为本行之光荣,亦即服务社会之真精神也。”

陈光甫对银行的定位就是为社会服务,是辅助社会,而不是剥削社会。他深信,只要做到“我行是民众需要之银行,有民众即有我行”。他对济南分行经理龚祥霖说:“至与人竞争当持正道,人惟自利,我则服务社会。人学官僚架子十足,我则和气平等待人。人犯堕落,我则守正。人犯惰侈,我则勤苦。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敬远官僚,亲交商人。”

银行初创之时,陈光甫本人以总经理兼营业员,拉存款,跑企业,做放款,晚上还要给员工上课。他要求员工都能做到不辞烦碎、不避劳苦、不图厚利、为人所不屑为、从小处做起、时时想新办法。“一元即可开户”,在当时的金融业就是一个创新之举,也是为人所不屑为、从小处做起的最好体现。当时有开钱庄的为了讥讽他们的做法,专门派人来刁难,拿100元要开100个存折。没过几年,各银行、钱庄纷纷仿效他们的做法,一元开户成为通常的惯例。

生意之所以不怕小,陈光甫自有一套逻辑。他曾对员工说,天地间事物有重于金钱的,就是好感,能得一人的好感远胜于得一人之金钱。他创立影响很大却并不盈利的中国旅行社,遍及全国各地,包括许多名胜风景区,就是为了得世人的好感,并不斤斤计较盈亏。凡知道中国旅行社的都知道上海银行,所以他称旅行社是银行的先锋队,“本行欲往某地发展,先在某地办旅行社,取得社会一部同情后再设银行”。其中的奥妙,最初很少有人理解。他要求员工对顾客不分贫富贵贱,一律笑脸相迎,使人一见面就生好感。就算一时有了误会,也不能与顾客发生争执,“银行得一顾客,目前之利益不见大,但因一人之感情可推至千万人;反之,丧失一人之感情,其害亦可推至千万人。”

陈光甫恳挚地告诫员工:顾客的生意无论大小,百元乃至一元,都不能轻看。因为顾客光顾本身的厚意就该感谢,就算没有一元钱的生意,也要恭慎款待。他提出,对于顾客必须尽力予以便利,对于商人必须努力以求亲近,对于营业不必急于近利,最要紧的是使上门的顾客感受到热闹的气氛。顾客的心理往往喜欢去热闹的地方。“热闹之肆,必为人所信用,不可因徒劳无利,而存嫌恨之心。”为社会服务就是无利可图也要为之,何况未必无利。

陈光甫深知靠他一个人建立不起银行持久的信用,必须全体员工通力合作,尤为重要的是对待顾客要以千百万分的和气,做到诚恳谦和。他不厌其烦,一次次向员工强调服务之道:

服务之道,既当为顾客力谋便利,尤当以和气为先。满面春风,殷勤招呼,顾客自乐于接近,来往既多,营业亦自可因而推广……

银行业务,不若他种商店有陈列货物可以任人选择,银行之货物即为服务。故我行一无所恃,可恃者乃发挥服务之精神。

陈光甫的服务之道,还包含了时时想新办法,比如在许多大学乃至中学开设办事处,不仅办理学生的零星储蓄,而且开创了代各学校收取学膳宿费的做法。学生毕业后散布各地各行业,对于扩大银行影响,发展潜在业务起到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他一手提拔的天津分行经理资耀华总结他的成功之道,其中一条就是深识远虑,不断创新。

新办法不是陈光甫在办公室里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实际调查中得来的。他很早就在银行开设了调查部,重视信用调查,同时也重视经济调查。尤其后者,似乎与银行业务没有直接关系,类似于经济研究所,对于市场变化、外汇涨落、进出口贸易及米、棉、糖、纱、布、煤、小麦等主要商品的产销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经济政策的走向,并聘用专家,定期编印《金融商情通报》,供员工参考。对于许多并无业务往来的大企业,也都悄悄搜集材料,进行分析,细到每年盈亏情况、经营管理的作风,乃至企业家的性格,做到心中有数。我曾看过他们为南通大生集团、上海荣家企业做的调查报告,精细、准确,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有一针见血的见解。

即使处于事业的巅峰时期,陈光甫也时时保持清醒。他深知环境在不断变化,银行要持续保有活力,必须推陈出新。他一而再地希望员工多读书,不要与时代脱节,常对他们说,读新书可以消除骄傲自私的心理。在潮流激荡、商战剧烈的时代从事银行业,不是局限于一隅一省的眼光所能应付的,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这种眼光都从读书求学中得来,读书是吸引新知识的来源,所以要不断地读书。他本人一向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三个上午请人来讲解中外历史哲学等,每周六下午还要请人来讲国外书刊上的经济金融文章。基于这一认识,他曾在上海办了一家“海光西方思想图书馆”,从国外进口图书,供员工阅读,同时向社会免费开放。

陈光甫的日常生活总是离不开读书,书中没有黄金屋,却有旁人夺不去的快乐。对于快乐,他也有自己的理解:“人生在社会有一真正快乐之事,此非饱食暖衣,亦非逍遥无事,即为快乐,并非有钱有势即为快乐,是树一目标,创一事业,达到目的地及成功,为最快乐。此种快乐从艰危困苦中得来,尤为永久,尤为有纪念价值。”

一个名满天下的银行家毕生所求的就是真正的快乐。陈光甫在员工中提倡节俭,“万不可提倡奢华,亟宜从根本上思想上处处小心谨慎,务求事事朴实节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也可以说来自他对快乐的认识。与他一同创造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黄金时代的同人是有幸的,他们一起分享他的智慧,也分享这份快乐。他留下的言论集处处流溢着这样诚实的智慧和快乐,阅读这本书,我们同样可以分享他的智慧和快乐,他在逝去的时间中继续向我们说话。

2015年11月 N3tMar2kCz6eb9nJ/UlclH48T8mv9jxY3mZwhslW4m8ubEDvTvXyMh0BDPV8TuL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