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首语

张华庆

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华文明以其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光辉灿烂。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需要一代一代去传承、去弘扬,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明,让中华民族拥有更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

本期推出的王学仲、韩天衡、吴善璋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独领当时风骚、创时代之潮流的书画艺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大家。他们足以传世的艺术作品静静地立在我们的身边,用其坚韧不拔的存在讲述着平凡而非凡的故事,他们用作品证明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引领着我们这个时代每一个阶段的艺术创作的导向,可谓是各领风骚!我与韩天衡先生相识 30 余载,30 年前在先生家中畅谈的情景和亲切的教诲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几十年来先生从艺的敬业精神,先生的文章、作品始终激动着我,影响着我,耳濡目染,如沐清风。与王学仲先生相识 20 余年,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大展开幕式上的交流。先生对我作品的评点和鼓励犹在耳边,激励我沿着继承学习传统经典书艺之路前行。与吴善璋先生相识 10 年有余,是因为中国书协专委会工作的关系而相识相交,先生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是专委主任,我副之。交往中,先生的言和行可谓时代楷模,学习的榜样。先生品德高洁,书艺精湛。虽然我和诸位先生相识有先有后,但对先生们亲切和崇敬的感觉始终如一。他们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可以说他们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有文化艺术修养的大家,而且当之无愧!

做为书画类的丛书,我们即将迎来编辑出版十周年。一本好的读物,慢读慢赏,或许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芳香。有引领、有收获、有启发、有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文化浸润心灵。什么是有文化?有文化的表现就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有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历仅代表其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代表其有文化!强调毎个人都要有文化,特别是我们从事文化艺术的工作者要有文化在当下尤其重要!我们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要加强学养、涵养、修养,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要把美好的作品奉献给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人民。

本期栏目中分别介绍了山东书法界名宿李岩选,军旅诗人、书法家陈联合,西泠印人包根满,篆刻、刻字名家窦维春、周文娟、徐宏波等。他们在大书法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硕果累累,出类拔萃,令世人刮目相看。书法大家沈鹏先生写信鼓励诗人、书法家陈联合:“希继续努力,前景未可限量也。”“棠棣之华·大书法名家作品(澳门)展”是壬寅年大书法艺术交流雅集的一场盛会。雅集之名取之于《诗·小雅》中的首句,喻志同道合的兄弟同好以文会友,聚集在一起游艺雅集也。效仿永和兰亭雅集,群贤毕至,海内外艺术家共 26 位贤者咸集共襄此盛。参展作者多恬淡随性,魏晋名士风度尽显。展览在澳门大学图书馆展出,作品获得好评。有意思的是,做为参展者的我在展厅中忽想起《世说新语》里一段故事。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字子猷)居住在山阴。一夜大雪之后,忽然间思念起朋友戴逵,即刻连夜乘船拜会,经过一夜行船,快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返回。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子猷说:“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念大概是一种与古会心吧!展览观者赞誉,好评纷呈,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我在展览作品集的序中说:‘棠棣之华’在这个伟大时代必会成为有思想、有作为、有生机、有发展、有影响、有魅力的艺术群体。相信这个美的结合将不断涌现出精品力作。”

《“大书法”的当代书法意义》一文刊登在《书法》杂志 2022 年第 8 期,本期转载。文章用“大书法”的方法来考察近 40 年来的当代书法的发展历程,以期揭示出“大书法”在当代书法发展中的现实意义,推荐给读者,可以一读。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会议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和战略安排,新的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丈竿。思想之旗领航向,人间正道开新篇。我们豪情满怀,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用新的伟大奋斗精神创造新的伟业。向着新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RDjdY32TBiCUtwjAY395h6NNTLntWSr11ij6pdQ9lbbtyydG2pBgUQ237IiMzf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