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语言学

《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也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尔”同“迩”,近的意思;“雅”即“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相传为周公所作,再由孔子增益而成,也有认为是秦汉时人作,经过代代相传成为《尔雅》。现存《尔雅》19篇,分别为释诂篇、释言篇、释训篇、释亲篇、释宫篇、释器篇、释乐篇、释天篇、释地篇、释丘篇、释山篇、释水篇、释草篇、释木篇、释虫篇、释鱼篇、释鸟篇、释兽篇及释畜篇,内容丰富,与今人分类编排的百科词典颇为类似。《尔雅》的释义非常简单,如介绍第一人称“我”,它写道:“卯、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由于注义往往太过简单,它所涉及的许多语言知识很不容易理解,因此后世又出现了许多注释、考证它的著作,如晋朝郭璞的《尔雅注》、清朝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马国翰的《尔雅古注》以及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尽管如此,但由于《尔雅》是最早的训诂书,保留了许多古注、古义,是阅读古代经典的重要参考,因此很被学界看重。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作者为东汉时期的许慎。《说文》原书有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入9353字,还有古文、籀文(古代的一种字体,即大篆)等异体字1163字,解说133441字。但是,它在流传中被改动较多。现在的版本由宋朝徐铉校定,和原书相比,徐氏版本的篇目很多,每篇又分为上下卷,共三十卷,收入9431字,异体字1279字,解说122699字。《说文解字》改变了秦汉以来的字书编纂方法,将收入的字编成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部首编排法首次问世。许慎总结了前人的“六书”理论,创造了系统解释文字之法,即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字形构造,最后注明读音。由于《说文》对古文字、古文献的研究很有价值,因此对其考据的文人学者颇多,以清代为例,仅为《说文》作注的就有几十家,其中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以及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最受推崇。

训诂学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属于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了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研究训诂学对于人们阅读古代文献很有帮助。“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训”指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诂”指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诗故训传》,“故”、“训”、“传”皆为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学一般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训诂学早在先秦时就已经开始了,到汉代基本形成。宋代时,训诂学得到一定革新。元朝时,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衰退。到了清代,训诂学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到了现代,人们则以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发展训诂学。

语言一直都在不断的变化中,相对于今人,古书中的许多词义、语法都在变化,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古书中词的当代意义,编著出注疏书籍,即训诂学。训诂学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汉魏以前古书中的文字。注疏书籍分两种:一种专为注疏某一本重要的书,逐字解释全书的意义,如《论语注疏》、《韩非子集解》、《毛诗注疏》等;另一种是单纯解释、搜集古代的词汇,分类注释,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此外,还有对训诂学的书籍进行补充、阐释的书籍,如《方言疏证》。具体来说,训诂学的研究方法有六种,分别是:互训法,以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声训法,以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形训法,以字形说明字的来源、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的意思为“小土”,其简体字即由此而来。义训法,以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说明“明明”、“斤斤”都是“察”的意思。递训法,指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是指“得”。反训法,指用意义相反的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此处的“乱”是“治”的意思,与现代意思相反。

《方言》

《方言》是西汉学者扬雄的语言学代表作。模仿《尔雅》写成,是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輶轩”指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轻便的车子,汉末应劭曾说:“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大意是说,周秦时代,每年到八月五谷入仓之时,就会派遣乘轻车的使者到各地采集方言,以考查风俗民情,供统治者参考。到了西汉时,扬雄把这些采集来的材料加以分类编纂,即《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因书名烦琐,被简称为《方言》。

《方言》所记载的语言所属区域极为广阔:北起燕赵(今辽宁、河北一带),南至沅湘九嶷(今湖南一带),西起秦陇凉州(今陕西、甘肃一带),东至东齐海岱(今山东、河北一带)。对于朝鲜北部的方言也有所搜集。由于整理工作艰辛,《方言》至脱稿时已用去了27年的时间。我们今日见到的《方言》是晋代郭璞的注本,其内容比原本有所增加(原本9000字,今本近12000字),大概是郭氏以前的学者进行了增补。作为一部工具书,《方言》的问世对后人研读古代史籍很有意义,对研究汉代社会文化也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释名》

《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汉朝人(可能在桓帝、灵帝时),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汉献帝建安年间曾避乱至交州,史书中少有记载,事迹不详。

《释名》共八卷,二十七篇,释名共计1502条。卷首有作者自序: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阐释其撰书的目的是让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其27篇分别为: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虽不够完备,但已是相当丰富。对于后世研究训诂、语言及社会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释名》解释名源,用的是声训的方式,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比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以音义结合的方式说明名称的来由。《释名》也有其不足,比如“斧,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就跑也。”这分别是《释用器》、《释天》中的阐释,明显有穿凿杜撰之嫌。不过,在近两千多年以前,能写出这样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已经十分可贵了。清朝人毕沅曾评说:“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这是很中肯的评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时,郎奎金将《释名》与《尔雅》、《小尔雅》、《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由于其他书都有“雅”名,为求统一,遂改《释名》为《逸雅》,因此《释名》又别称《逸雅》。《释名》的明刻本缺误较多,清人对其进行了补证疏解,其中毕沅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最为重要,后者被誉为研究整理《释名》的集大成之作。

《切韵》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部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切韵》的编写工作始于隋文帝开皇初年,当时,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做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位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即《切韵》的雏形,该书直至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才编写完成。该书韵目的特点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卷。由于平声字很多,合在一卷篇幅太大,跟其他各卷不平衡,所以分成上平声和下平声两卷。五卷总共206韵,上平声28韵,下平声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韵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三个韵组成一个“韵部”;收塞音韵尾的入声韵配合收相同部位鼻音的阳声韵部组成一个“韵系”。没有入声韵相配的一个阴声韵部也叫一个韵系。这种分组,叫做“四声相承”。由于有些韵系不是在每个声调都有字,所以“四声相承”中有空缺,不是很整齐。《切韵》音系的性质是一个综合性质的语音系统,综合了南北许多方言的特点,还吸收了古音的特点。

在汉语音韵学中,《切韵》音系是最受重视的一个音系,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是研究历代音系的重要参照系统。《切韵》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韵书,它成于隋朝,到初唐时仍被朝廷规定为标准韵书,即官韵。宋朝时,对其加以扩充成了《广韵》,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到了元明清三朝,虽然不再以《切韵》或《广韵》为官韵,取之以“平水韵”,但平水韵也是在《广韵》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从公元7世纪到19世纪末,《切韵》音系一直占据着音韵学的主导。

《广韵》

我国现存的重要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是陈彭年、丘雍等奉诏修订《切韵》、《唐韵》等韵书而成。成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广韵》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全书分五卷,收录26194字,注文191692字,分206韵,较《切韵》增多13韵,字数比《切韵》增加了一倍以上。206韵中,平声57韵(上平28韵,下平29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在《广韵》中,读音相同的字列为小韵,每一小韵的第一字下,均先释字义,然后注音,标明同音字的数目。余下各字,分别释义,不再注音。《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它使已经亡佚的《切韵》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传了下来,成为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现存的《广韵》版本很多。较受肯定的是清代黎庶昌《古逸丛书》覆宋刊本。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帝圣旨编撰的一部汉字辞书。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历时六年。字典全书分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为标识,每集又分为上、中、下三卷,共排列214个部首,载47035个字目。书中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字典》依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讹”的功夫。《康熙字典》有这样三个优点:首先,收字相当丰富,共有47035字,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一部工具书(直至1915年《中华大字典》出版,收录了48000余字);其次,它有两百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几乎把每个字的不同音切和意义都做了列举,供使用者查阅;三是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又几乎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并且注明了历代用法以佐证其变迁。

《康熙字典》的版本很多,有康熙内府刻本(即武英殿版本),该本有两种纸本:开化纸和太史连纸两种。康熙内府刻本十分豪华,多是内廷赏赐用的,在民间不常见。此外还有道光七年的内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的铅印本、石印本、影印本。而最流行、发行量最大的版本是清末上海同文书局的增篆石印本。《康熙字典》的社会影响巨大,其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引用,其编排体例也成了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uBoKXZuYRMoGevzNYBJ1ATmPcmQvVNjPimWsYlMqwYrtBJAnCH1pB+vDXpBxRz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