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汉文帝:低调男神的高光之路

本篇主要内容参考《史记·孝文本纪》《史记·外戚世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上一本书我们讲到,吕氏覆没,大汉江山落到 刘恒 手上。

1 为画面清晰,本书帝王及诸侯冕旒仅为示意,想了解更多帝王及诸侯冕旒知识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哦。

这就是 汉文帝。

正是汉文帝开创了 文景之治 的盛世,而盛世的兴起,靠的是两个字:

低调。

一般来说,皇帝太过温和低调,会遭到朝臣的压制、外族的鄙夷、百姓的忽视。然而,汉文帝一路低调,反而使天下太平,大汉政清人和。

汉文帝是怎么做到的?

这篇咱们就来聊一聊: 低调男神,如何走上高光之路?

(一)低调是上位者的通行证

提到汉文帝,就必须先说说他的母亲。

薄姬, 刘邦后宫最低调的女人,大汉《宫心计》第一季的终极赢家。

薄姬原本是秦末诸侯魏豹的媳妇,后来刘邦干掉魏豹,还把薄姬带回了家。

但刘邦身边佳丽如云,薄姬生性低调,她选择低到尘埃里,独自盛开。

她有多低调呢?

入宫一年多,她都没和刘邦见过面。直到别人提醒,刘邦才想起还有这个人。

如此朴实无华的人设,加上不争不抢的性格,薄姬自然不讨刘邦的欢心。

尽管她生了 刘恒, 但还是活成了宫斗剧里的小透明。

刘邦死后,吕后开始清算后宫,往日兴风作浪的娘娘们,眨眼上了西天。

薄姬长期失宠,直接被吕后无视了,因此,她不仅逃过一劫,还带着儿子出宫生活去了。

薄姬与刘恒去的地方叫 代国 ,是刘邦生前给刘恒的封地,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山西一带。

【译文】高祖去世后,吕后对高祖的宠妃——比如戚夫人等——非常怨恨,就把她们囚禁起来,不准出宫。而薄姬由于极少见高祖,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到代国,成为代王太后。太后的弟弟薄昭也跟着去了代国。

薄姬大难不死,从此一心扑在儿子的教育上。经过她的精心培养,刘恒各方面都非常优秀。

据说薄姬曾生病卧床不起,刘恒每天亲自检查汤药,生怕烫到母亲,就这样整整服侍了三年。

这就是 亲尝汤药 的典故,后来被编入《二十四孝》中,刘恒也成了世间孝子的典范。

原本刘恒和母亲已经从《宫心计》剧组杀青,做一对安静低调、人畜无害的小透明。

可是,命运偏偏让刘恒走进了权力的游戏。

在“诸吕之乱”平息后,朝臣集团挑选新皇帝,而刘恒符合他们所有的想象:

没强势的外戚,温厚,仁孝,名正言顺。

于是,刘恒成了汉文帝。

《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朝臣们是这样说的:

【译文】代王是高祖在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为人仁孝宽厚。太后薄氏的家族谨慎善良。而且立最年长的皇子本来就名正言顺,再加上代王以仁孝闻名天下,立为皇帝是完全妥当的。

其实朝臣们选择刘恒当皇帝,还有一点儿私心,就是他看起来有点儿软弱,比较好操控。

江山来得如此顺利,汉文帝真的能顺利掌权吗?

(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汉文帝一上位,就要面对三股势力的困扰。

功臣集团

限制权力

刘氏皇族

觊觎皇位

南越、匈奴

虎视眈眈

面对这些内忧外患,汉文帝的处理办法依旧是低调。

首先,是 功臣集团。

虽然他是被功臣集团扶持上位的,但功臣权力太大,对他威胁不小。为了不撕破脸,汉文帝采取怀柔政策,逐步削弱功臣的权力。他先封赏功臣,笼络人心,许给他们高官厚禄,还有大量封地。

就在功臣们沉浸在欢喜中时,汉文帝搬出刘邦立下的规矩——

刘邦早年间对功臣们进行过一次分封,姓刘的封王,不姓刘的按军功封侯。

注:本书地图均为大致示意。

每个人不管爵位大小,都有一块分封的土地。

拿到封地的人如果没有去自己的封地生活,而是留在京城,这是有违国家礼法的。

然后他安排大家原地退休,回到封地养老。

大家这才发现被套路了。

通过封地让朝臣去养老的这个招数,后来被称为 列侯之国。

这里的“之”作动词用,是“到、往”的意思。

其次,是 刘氏皇族。

由于汉文帝是靠选举推上来的,老刘家有人不服,憋着要和他较较劲。

闹得最凶的叫 刘长, 是刘邦的小儿子。他也有资格当皇帝,但人品太差,决赛时被淘汰。

汉文帝上位后,刘长更加不爽,隔三岔五就搞点儿事。

面对臭弟弟的挑衅,汉文帝选择低调处理,对他进行爱的教育,结果,反而让刘长更加嚣张。

有一天,刘长脑子一热,带了几十个杂兵就反了。

但这一次,汉文帝给他来了次挨揍教育,然后把他流放了,希望他能改过自新。

没想到刘长气性太大,绝食而死。

刘长死后,民间传出一首歌谣,表达对他们兄弟相残的悲叹。

【译文】一尺布,还可以缝制衣服大家一起穿;一斗粟,还可以捣好大家一起吃。兄弟二人却不能和谐相处。

汉文帝听后十分伤心,怪自己没教育好弟弟。于是他下令厚葬刘长,还给刘长的儿子封王。

搞定了刘氏皇族里的刺头,汉文帝还要对付周围的 少数民族。

北方的 匈奴 和南方的 南越, 常常和大汉兵戎相见,一直都是大汉的心腹大患。

大汉也曾和他们打过几仗,但劳民伤财不说,还占不到什么便宜。所以汉文帝选择两面修好、恩威并施的对外措施。

对付南越国,汉文帝以安抚为主,一个长途电话,让南越王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为什么是 回家?

秦朝时期,秦始皇派了一支部队去攻打南方的百越。当时带头的将领就有赵佗。秦末中原大乱时,赵佗割据岭南,就地称王。这就是南越国的由来。

对付 匈奴, 汉文帝采取和亲政策,同时加强军事训练,积极防备匈奴入侵。

汉文帝的对外政策看似软弱,但避免了与周边民族的军事冲突,为国家的休养生息创造了良好条件。

就这样,汉文帝以四两之力拨动千斤之重,成功解决了内忧外患。

现在,他终于可以安心治国了。怎么治呢?

(三)给我一套过去的错题

作为一个低调的男人,汉文帝既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全新举措,也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而是——

怎么知道有错没错呢?

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个人:

贾谊, 人称大汉小屈原,西汉文坛TOP5,也是汉文帝的重要谋臣之一。

贾谊学识过人,才华横溢,经常写文章针砭时弊,谈论国家方略,还给汉文帝送过好几份治国方案。

然而贾谊锋芒太露,招致许多大臣的不满。汉文帝为平息众怨,只好先把贾谊贬到长沙。

贾谊在被贬途中,路过湘江,想到这里是屈原故地,触景生情。

于是贾谊提笔,写了一篇《 吊屈原赋 》,来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

后来汉文帝想安排贾谊回来,但还没等到时机,贾谊就郁郁而终了……

汉文帝尽管没有重用贾谊,但十分重视他的思想和政论,尤其是名篇——

《过秦论》。

简单来说,就是贾谊非常透彻地总结了秦国能够统一六国却又迅速灭亡的原因。

在汉文帝眼里,这是一本 亡国败家错题集。

因此汉文帝在治国时,只专注研究秦国的错题。

汉文帝发现,秦国亡于 穷兵黩武、严刑峻法、骄奢淫逸。

于是汉文帝反其道而行之,比如鼓励农耕,减轻赋税,免除徭役。汉文帝还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农业,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译文: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最重要的事情。

注:出自《史记·孝文本纪》。

除了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还要让老百姓活得有尊严。

因此,汉文帝废除许多严刑峻法,比如连坐和诬告,还鼓励大家积极提意见。

当时山东有个小官犯了罪,要被送到京城长安接受酷刑惩罚。

他有个女儿叫 (tí) (yíng),千里迢迢跑到京城上书。

汉文帝听说后,被缇萦的孝心感动,下令废除酷刑,还自我检讨了一番。

这就是 缇萦救父 的典故,汉文帝从善如流,挽救了不少百姓。

汉文帝对百姓如春天般温暖,但对自己如冬天般冷酷。

他深知秦二世荒淫无度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便要求自己生活简朴,绝不铺张浪费。

衣食住行样样节俭,宫殿不装修,后宫不奢华。

在汉文帝的治理下,大汉得以休养生息,百姓安居乐业,经济逐步繁荣。

到四十七岁那年,汉文帝终于走不动了。即使到了生命终点,他依然保持低调本色。

汉文帝死后,群臣为他定的庙号是太宗。在当时,这是有德之君才有的殊荣。

纵观汉文帝一生,虽然他没有像刘邦一样纵横天下,也没有振聋发聩的政治主张,但他用低调温和的政治风格,带领国家走上正轨,拉开强汉的序幕。

然而,由于汉文帝走得太早,还是遗留了很多问题。

比如,各地的刘氏皇族,依旧野心勃勃要搞事情。

再比如,虎视眈眈的匈奴,早晚还要兴兵犯境。

这些都留给儿孙解决吧。

敬请期待下一篇—— 《汉景帝:暴躁老哥康复记》。

经典名句摘抄

瞝( chī )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凤皇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辉而下之;

见细德之险征兮,摇增翮(hé)逝而去之。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吞舟之鱼!

横江湖之鳣(zhān)鱏(xún)兮,固将制于蚁蝼。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

无论到哪里都能辅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恋国都呢?凤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道德闪耀出的光辉才降落下来;看到道德显出的危险征兆啊,就远远地高飞而去。那窄窄的小水沟啊,怎么能够容下吞舟的巨鱼!横行江湖的巨鲸啊,入沟塘本就会受制于蝼蚁。

《吊屈原赋》里的这段文字表达了贾谊愤懑的心情。

太史公曰

司马迁引用了孔子的话: “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 ”也就是说:仁政只有坚持三十年,才能见效;好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能免除暴政。在司马迁看来,汉文帝做到了仁政。

混子哥读后感

汉文帝是中国古代明君的典范,是后世人们标榜仁政德政的榜样。或许有人会问:汉文帝只是不瞎折腾,不铺张浪费,可他没有大的建树,顶多算老实本分,怎么会被称为明君?混子哥认为,作为一个天降皇位的幸运儿,汉文帝没有迷失在执掌江山的喜悦中,也没有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他清醒地认识到国家发展的需要,选择低调做人,宽厚待人,保持朝局的稳定,吸取前人的教训,革除弊政,改善民生。对待百姓,他不忘初心;面对权力,他不改本色。

但汉文帝也有缺点,那就是太过迷信。唐代李商隐曾写诗说他“不问苍生问鬼神”,为大才子贾谊鸣不平。平心而论,汉文帝虽然好问鬼神之事,但也关心天下苍生。虽然贾谊没有得到重用,但他的思想还是为汉初的“文景之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Ad1bg6sYmHfeNCmkVsERVMLsjYUeqNaGucfQPbaaGiYIR2qMFvV/77B0kFOWe8y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