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型的载体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炮火震碎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天朝大梦。虽然腐朽的专制政权和国人依旧沉睡未醒。但那一刻开始中国的确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自处于世界之外的可能性再也没有了,报纸这种西方文明的新鲜事物开始出现在中国人面前。最初的报纸基本上是外国人办的,局限于港、澳、上海等地,个别中国人逐渐也开始接触这一陌生的行业,如1872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办的《申报》、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等。

如果按照中国几千年的老路重复下去,我相信永远也不可能诞生新型的作为言论自由载体的报纸。19世纪末,甲午战争的惨败给整个中国上上下下造成的震撼是史无前例的。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或维新派)就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他们意识到了近代报纸的作用,第一次运用这一全新的载体来传播自己的改革思想。如果说康有为锲而不舍地上书、写折子走的还是传统的老路,他们办学会、办报纸就是一条新的道路。《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等应运而生,虽然多数报纸出世不久就夭折了,但如汪康年、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旬刊生存时间就比较长,共出了六十九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天津《国闻报》影响也较大,甚至打着日本人的旗号,详细报道了百日维新被血洗的消息。经过维新派的努力,在光绪帝颁发的改革举措中就有允许官民办报的一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的第一篇言论即是《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流亡日本期间所办的《新民丛报》等也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面貌)。

慈禧太后将改革的事业扼杀在血泊之中,曙光初露的言论自由也随之夭折。从那时以来,尽管北洋军阀、蒋介石和国民党打着形形色色的旗号,他们对言论自由的恐惧却如出一辙。整个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史也是一部不断地争取言论自由的历史,这条路上洒满了先行者的鲜血、汗水与眼泪,沈荩被清廷杖毙,少年邹容惨死狱中,死于陈炯明之手的陈听香等,死于黎元洪之手的凌大同等,死于张宗昌等军阀之手的邵飘萍、林白水等,死于国民党之手的刘煜生、史量才、杨潮等。还有无数人献出了宝贵的青春、自由,因争取言论自由而遭受牢狱、流亡、失业、逃亡等各种各样的灾难……这一理想成为一道未做完的练习题。 xPMBFYfKxEpO2XS8p6Ly4sqfFGN2XZx0GyZ3NF3eV7JmXC6TJemHTiMCGGOvPrx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