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经济史方面

本年度隋唐五代史论文中,经济史论文最多,约占总数1/4,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过去有所提高。在广度方面,以唐代而言,全国各地经济几乎都有论文涉及,并填补了一些薄弱环节。如论述西南经济的论文有冯汉镛的《唐代剑南道的经济状况与李唐的兴亡关系》(《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通过对剑南道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分析,作者认为剑南道是李唐王朝的经济命脉,唐代的财政是以江南和剑南的赋税为主要来源,并不是像一般人所说的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财政全靠江南。论述西北经济的论文有梁勤的《论唐代河陇地区经济的发展》(《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4期)。作者通过对这一地区经济的两个主要来源——农、牧业发展状况的剖析,认为河陇地区经过大约130多年的恢复与发展,在唐代天宝年间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面貌。论述江南经济的论文有史念海的《论唐代扬州和长江下游的经济地区》(《扬州师院学报》1982年第2期)。该文从唐代扬州和长江下游经济地区的地理条件、扬州发展过程、繁荣状况及其萧条等方面,论述了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经济都会的扬州兴衰史。李伯重《唐代长江流域地区农民副业生产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则论述了这个地区农、副业生产重大进展,及其对唐代长江流域地区农民经济的高涨所起的重要作用。他还论述了《唐代江南地区粮食亩产量与农户耕田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辑)。韩国磐《唐代江西道的经济和人文活动一瞥》(《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也值得一读。

尽管唐代南北各地经济都在发展,但重心在何处?周殿杰撰有《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重心在北方说》(《学术月刊》1982年第9期)一文。他的结论产生于对安史之乱前唐代南、北两大地区经济的考察、对比。作者还探讨了经济重心南移在中唐以前达到的程度,为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线索。

不少论文就其一方面或专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韩国磐的《唐代的食封制度》(《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他说,两汉的封邑制至曹魏出现了虚封与实封。唐代实封制度是由虚封发展而成。至唐后期,实封形成俸赐,已非封邑原义,而唐末五代罢实封之给,实封又成虚名。上述变化是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王永兴的唐代土贡专题研究之一《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除介绍6种土贡资料外,还论述了土贡制度的特点:《唐六典》诸书所记各州贡品系通过收购而得,官府作为贡品收购的土产是由特定贡户生产(至少贡物中的特殊物品如此);每年本州特产是上贡内容之一;太府寺丞管理诸州上贡物品。白文固《唐代僧尼道士受田问题的辨析》(《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论述了唐代僧尼道士受田实行的时间、意义和办法。黎仁凯《关于唐代的逃户》(《文史哲》1982年第4期)探讨了唐代逃户的状况、人身隶属关系的变化及其与农民起义的关系。鲍晓娜《茶税始年辨析》(《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对史学界悬而未决的茶税始年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尽管建中税茶时间短,作用小,不及贞元税茶影响深远,但茶税始年仍应属建中三年。此外,张维训《略论杂户“贱民”等级的消亡》(《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李之勤《评〈资治通鉴〉关于唐朝实行两税法的论述》(《人文杂志》1982年第3期)、卢开万《唐代和籴制度新探》(《武汉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和郑学檬《五代十国商品经济的初步考察》(《中国经济问题》1982年第1期)等,都值得一读。 Rx6bKLXDzNKegEqxWvHLz3yBcnphTvURe4NoklUe01bWpvl/4N3HNZBqZ0jv10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