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文化史方面

本年史学研究成果较多。瞿林东《唐代史学的通史撰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认为,唐代史学,尤其是中晚期,不少人着意撰通史,体裁有所发展、创新,在唐代史学上占有突出地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转折。曾贻芬《论〈通典〉自注》(《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3期)认为,《通典》自注与正文一样,是认识历代典章制度沿革流变,探讨杜佑史学思想重要材料,不能低估自注对史注及历史文献学的贡献。张国刚《〈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内容包括误字、脱字、衍字等类;新标点本中有不明制度而致误者;关于两《唐书》纪、志、传校记若干条。宋大川《〈大唐创世起居注〉成书年代考》(《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4期)认为,该书成于武德三年初至八年底之间,是温大雅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时整理旧记而成。太原起兵过程中成书说不能成立。义宁、武德间成书说失于含混。仓修良、陈仰光《〈新五代史〉编修献疑》(《山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认为,该书并非出自欧阳修一人之手,尹洙确曾参与编纂,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前者著作权,也不会降低或影响他在学术上的地位和贡献。

张广达《论隋唐晚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认为,其特点是:一是中原和西域的传统文化各随自身的需要而摄取对方的相应成分;二是文化交流是各民族相互影响、各自作出贡献的过程,交流是相关民族各自发挥特长,进行共同创造的过程;三是交流不等于全盘接受,而是有所拣选乃至舍弃。戴禾《唐代来长安日本人的生活、活动和学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论述了唐代接待日本使节、留学僧的机构及有关规定,日使的外交活动和其他特殊使命,日人汲取唐文化的活动等。高世瑜《唐玄宗崇道浅论》(《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认为,唐玄宗执政前期,侧重利用道家思想治国,后期主要兴趣和精力,则完全转到宗教迷信方面,这一变化是与其政治作为前后变化一致的。马长林《〈唐律〉实施问题辨析》(《学术月刊》1985年第5期)不同意刘俊文关于《唐律疏议》并非永徽或开元一朝之典的看法,认为尽管《唐律》在名义上被奉为唐代最重要法典,但在实际生活中,至迟从中唐开始,实施发生较大变化。对实施要作定性分析,更需定量分析。此外还有蒋凡《韩愈〈原道〉篇新证》(《学术月刊》1985年第8期)、李锦全《论柳宗元思想的内在矛盾》(《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金东勋《晚唐著名朝鲜诗人崔致远》(《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和白文固《五代佛教的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等。 f3kXFd1kJsFKyJvZBIC7LZ5Wi4W8eDDUbb/0B2PWz+ISj0UBgekHEDMgcya8PP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