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关于几个重要专题的学术论争

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问题,近年来讨论较多,意见分歧较大。本年度在这方面又有新的文章问世,继续进行争鸣。王陵与王泓《“赤壁之战”是遭遇战吗——与尹韵公同志商榷》(《山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汪延奎《读〈赤壁之战辨〉一文中的几个论据》(《学术论坛》1982年第2期)和韩国磐《〈资治通鉴〉如何记述赤壁之战》(《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等文,虽然论述的角度和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不同意赤壁之战是小规模遭遇战的看法。韩国磐认为,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战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赤壁之战时,并没有故意渲染和夸大。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近年来有人提出一种新的看法,即曹操之所以败于赤壁,是因为军中流行血吸虫病的缘故,季始荣等人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季始荣《曹操兵败赤壁是由于血吸虫病吗?》(《文汇报》1982年5月25日)、田树仁《也谈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之关系》、初德维《曹操赤壁兵败与血吸虫病无关》(《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第12卷第12期)等文认为,曹操军中所发生的疾疫不是血吸虫病,或者是疟疾,或者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凶险的传染病。与此同时,韩国磐则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夕虽然把握了有利的大势,但缺乏具体的周密的部署,因此在战争中东南风助成火功这一偶然因素,成为导致赤壁之败的重要因素。

李季平《再论淝水之战的性质》(《东岳论丛》1982年第1期)、杨国宜《从民心向背看淝水之战的性质》(《江淮论坛》1982年第1期)和邢友德《论淝水之战的性质》(《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5期)等文章对淝水之战的性质进行了讨论。李季平认为,淝水之战对苻秦来说,是以“统一”为名,而行扩张掠夺和民族压迫之实的战争;对东晋来说,则是反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杨国宜也认为,苻秦统治带有强烈的民族压迫性质,淝水之战是当时民族矛盾的产物。东晋的抗战得到了南北人民的支持,因此正义应该属于东晋的一方。邢友德则不同意过分强调淝水之战的民族性质。他认为,这次战争是苻秦王朝对东晋王朝进行的一次兼并统一战争,从历史的全局来说是进步的。

魏晋之际社会变革的性质,是与古史分期有关的一个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悬而未决。本年度这方面的专文虽然不多,但梁作干的一篇立论新颖的文章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在题为《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西晋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暨南学报》1982年第2期)的文章中,运用中外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这样一种见解: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世界政治局面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耳曼人入侵罗马给“垂死的欧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而中国的“五胡乱华”也使陷入危境的汉晋社会恢复了生气,由此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西晋帝国的灭亡无疑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划分古代的和中世纪的中国,即奴隶占有制的时代和封建主义时代的中国的分界线。梁作干的文章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至于魏晋之际社会变革的性质,当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JIi2SuYL5X6j2jNzCuN9w2MUkbjVJ3//PUe9MK+re9oX6VOo+Zpj7It7rHcbEup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