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语》50 条

◎第 1 条《论(lún 仑)语·学而第一》

曰:“学而时 之,不亦说乎 ?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 乎?”

【注释】

①〔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识、有道德修养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单提“子”字,一般指孔子。

②〔时〕以时,即在一定的或适当的时候。

③〔习〕一般解释为温习,但孔子教授的课业有些带有实践性,如礼、乐、射、御,所以此处的“习”也有实习、演习、练习等含义。

④〔不亦说(yuè月)乎〕不是很让人高兴的事吗?不亦……乎,相当于“不也……吗”“不是……吗”,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说:通“悦”,愉快,高兴。

⑤〔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学于一位老师门下称朋。后泛指志同道合的人或宾朋。

⑥〔人不知而不愠(yùn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气恼、怨恨。知:了解。愠:恼怒,怨恨。

⑦〔君子〕西周、春秋时对贵族的通称,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有德者的称谓。

【提要】

这是《论语》开篇的第一章。开门见山便提“学”和“习”二字,是因为两者“乃入门之道、积德之基”(朱熹语),是达到“仁”的境界的先决条件。因此,“学”且“习之”自然成为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同时,敞开大门,喜迎远方乃至异域的宾朋,切磋砥(dǐ抵)砺,畅叙友谊,表现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

◎第 2 条《论语·学而第一》

有子 曰:“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 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 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注释】

①〔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鲁国人。孔子晚年最得意的弟子之一。

②〔孝弟(tì 替)〕孝:尽力奉养并顺从父母。弟:通“悌(tì替)”,敬爱兄长。

③〔鲜(xiǎn 显)〕少。

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句,意为“没有这种情况”。之:代词,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⑤〔务本〕致力于根本。务:致力于。本:立身行事的根本。

⑥〔道〕在古人的思想体系中,“道”有很宽泛的含义。这里应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做人的基本准则。

⑦〔其为仁之本与(yú于)〕(孝悌)也许就是实践仁德的开始吧!其:表示推测之词,也许,大概。为仁:行仁,实践仁德。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核心是“爱人”。与:通“欤(yú于)”,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揣测语气。《四书章句集注》引程子对这句话的阐释说:“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

【提要】

有若提出,君子要在为人处(chǔ楚)世的根本上狠下功夫,抓住了这个根本,立身行事的原则也就有了,而孝悌就是实践仁德的开始。

◎第 3 条《论语·学而第一》

曾子 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 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

【注释】

①〔曾(zēnɡ增)子〕姓曾,名参(shēn 深),字子舆(yú于),鲁国人。孔子的弟子,是孔子思想的主要传承人之一。

②〔吾(wú无)日三省(xǐnɡ醒)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检查自己。省:检查,反省。“三省”还有两种解释:一是从三个方面检查反省,二是三次检查反省。一般认为“三”为古文中常见的虚数表示法,表示多次。

③〔为(wèi 未)〕替。

④〔传(chuán 船)〕传授。这里用作名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孔子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学生。

【提要】

孔子把当政者或管理层要求的下对上要讲“忠、信”,拓展为人与人之间要讲诚信,从而使“信”与孝悌一样,也成为实践仁德的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

◎第 4 条《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道 千乘之国 ,敬事 而信,节用 而爱人 ,使民 以时。”

【注释】

①〔道(dǎo 蹈)〕通“导(繁体为‘導’)”,治理,管理。

②〔千乘(shènɡ剩)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乘:古时由四匹马拉着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古代的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后勤人员二十五人,实际兵力为一百人。当时根据拥有兵车的多少来衡量一个诸侯国的强弱大小。诸侯国地盘方圆百里,有兵车千辆,称“千乘之国”。

③〔敬事〕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敬:严肃,慎重。

④〔用〕资财。

⑤〔人〕指各级官吏。

⑥〔民〕民众,百姓。

【提要】

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讲究信用;节约资财,并且爱护各级官吏;根据农时役使百姓:这是孔子为政治国思想的总纲,也是他对贤人政治的描绘。

◎第 5 条《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弟子入 则孝,出则弟 ,谨 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注释】

①〔入〕古代父子分别居处(chǔ楚),“入”指进到父母住处,即在家的意思。

②〔弟〕通“悌”,见第 2 条注②。

③〔谨〕慎重小心,也表示郑重和恭敬。

④〔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⑤〔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厉行道德修养之外还有精力的话,就用来学习文献典籍、研究学问。文:文献典籍。

【提要】

孔子认为,作为弟子,修身先于、重于学文。孝悌谨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人等方面的道德修养应摆在首要的位置上。

◎第 6 条《论语·学而第一》

有子曰:“礼 之用,和 为贵。”

【注释】

①〔礼〕泛指奴隶社会贵族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②〔和〕恰当,适中,和谐。

【提要】

礼的运用以达致和谐为贵。孔子主张,在礼的规范和调节下,在人际乃至国家之间,处(chǔ楚)理事务应适当、适中、不偏不倚,以达到和谐相处(chǔ楚)的目的。所以,它还是一种关乎大局的思维模式。

◎第 7 条《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①〔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饮食不追求过分饱足,居住不追求过分安逸。饱:饱足。安:安逸。

②〔敏于事〕做事勤奋努力。敏:勤勉,勤奋努力。于:在……方面。

③〔就有道而正焉〕向道德高尚的人看齐,纠正自己的错误。就:靠近,凑近。有道:指注意思想修养而道德高尚的人。正:纠正,匡(kuānɡ筐)正。

【提要】

所谓好学,绝不单纯指喜好读书。在物质生活上坚持低标准,在做人做事上坚持高标准,勤勉谨慎,见贤思齐,同样是好学,同样会促使精神和生命的升华。

◎第 8 条《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不患 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

【注释】

①〔患〕忧虑,担忧。

②〔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形式。

【提要】

无须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知人”才真的值得担忧。对于当政者或管理层来说,“不知人”会导致忠奸不辨,贤愚不分,贻误大事。

◎第 9 条《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即“以德为政”,依靠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以:用,凭借,依靠。

②〔北辰〕即北极星。

③〔共(ɡǒnɡ巩)〕“拱”的本字,环抱,环绕。

【提要】

孔子认为,以德治国的领导者,一定会受到人民的拥戴,这就像北极星处(chǔ楚)在它自己的位置上,而群星环绕在它的周围一样。

◎第 10 条《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注释】

①〔道(dǎo 蹈)之以政〕即“以政道(导)之”,用法制政令来引导百姓。道:通“导”。

②〔齐之以刑〕即“以刑齐之”,用刑律来约束他们。齐:使一致,使整齐。

③〔民免而无耻〕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免:先秦古书中单用“免”字,应为免罪、免刑、免灾、免祸等意思。

④〔有耻且格〕有知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格:归服。一说,“格,至也,至于善也”;一说,“格,正也,《书》曰:‘格其非心。’”

【提要】

用道德教化和礼义来引导、约束民众,民众才会有羞恶(wù 务)之心,自觉地奉公守法。

◎第 11 条《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注释】

①〔有(yòu 幼)〕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上零数。在古文中用于整数和比它小一位的数字之间。

②〔志于学〕立志于做学问。

③〔立〕自立。

④〔不惑〕指对立身处(chǔ楚)世的原则心中有数,不再疑惑。

⑤〔天命〕上天的旨意。应指人世间事物的发展规律。

⑥〔耳顺〕能透彻地理解所听到的各种话(真话、假话,好话、坏话)。一说,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⑦〔逾矩(yú jǔ于举)〕超越法度。逾:超越,越过。矩:规矩(ju 居),法度。

【提要】

孔子一生都在刻苦学习,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认真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第 12 条《论语·为政第二》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注释】

①〔子贡问君子〕子贡问怎样做才算得上一位君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孔子对他的器重程度仅次于对颜回。

【提要】

先把要说的事做好,然后再说出来,这样先做后说,比“言必信,行必果”更能取信于人。

◎第 13 条《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学而 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注释】

①〔而〕却。

②〔罔(wǎnɡ网)〕通“惘(wǎnɡ网)”,迷惑。

③〔殆(dài 带)〕疑惑。

【提要】

这是孔子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阐释。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由之路,是把书本读懂、读活而使之为我所用的关键。只读不思,人云亦云,必“罔”无疑;当然,学是思的基础,只有不断地学得新知识、了解新思想,才能使思维更准确、更深刻、更富于创造性。

◎第 14 条《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由 !诲女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注释】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叫季路,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为人坦诚直爽,有行政才干,是孔子最坚定的捍卫者。

②〔诲(huì 汇)女(rǔ乳)〕诲:教导。女:通“汝”,你。

③〔是知(zhì 至)也〕这(种态度)是聪明的。是:指示代词,这,此。知:通“智”,聪明。

【提要】

孔子教育学生,学习必须持老老实实的态度,不可强(qiǎnɡ抢)不知以为知,自欺欺人。

◎第 15 条《论语·为政第二》

哀公 问曰:“何为 则民服?”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①〔哀公〕春秋时鲁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姬姓,名蒋,“哀”是谥(shì士)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封的带有褒(bāo包)贬意义的称号〕。

②〔何为(wéi 围)〕怎样做。

③〔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④〔举直错诸枉(wǎnɡ往)〕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安排在奸邪小人之上。错:通“措”,放置,安排。诸:“之于”的合音。枉:弯曲或歪斜。这里借指心术不正的奸邪小人。

【提要】

在用人上,“举直错诸枉”,任人唯贤,才能使下属和百姓心服口服。

◎第 16 条《论语·为政第二》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

【注释】

①〔不知其可〕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提要】

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如果没有这个根基,人怎么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吃得开呢?

◎第 17 条《论语·八佾(yì义)第三》

子入太庙 ,每事问。

【注释】

①〔太庙〕古代开国的君主叫太祖,供奉祭祀太祖的庙叫太庙。周公(姬姓,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是鲁国最先受封的君主,所以供奉祭祀他的庙也叫太庙。

【提要】

人生在世,不懂的东西很多,正确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孔子本是礼学专家,但他初入太庙参加祭祀时,不懂就问,而且每事必问,足见其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作风和学而不厌的求知态度。

◎第 18 条《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 也。”

【注释】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去获得它(指“富与贵”)。

②〔处(chǔ楚)〕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提要】

人人想望富有(发财)和显贵(升官),但必须取之有道。

◎第 19 条《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见贤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注释】

①〔齐〕同样,一致。

②〔内自省(xǐnɡ醒)〕内心自我反省。

【提要】

这是“以人为镜”的道德修养模式。

◎第 20 条《论语·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注释】

①〔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贵族。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曾担任过郑国的正卿(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②〔有君子之道四焉〕具有君子的四种道德品行。这里的“君子”当指掌握实权的臣属。

【提要】

要求自己谦逊谨慎,侍奉君主恭顺敬业,养育百姓注意给(jǐ己)予实惠,役使百姓合乎道义、时宜,这应该是执掌重权之臣必须具备的“官德”。

◎第 21 条《论语·公冶长第五》

子路 曰:“愿闻子之志 。”

子曰:“老者安之 ,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

【注释】

①〔子路〕即孔子的弟子仲由。见第 14 条注①。

②〔愿闻子之志〕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③〔老者安之〕(我愿)使老年人安乐。

④〔朋友信之〕使朋友之间互相信赖。

⑤〔少者怀之〕使年轻人得到关怀。

【提要】

这是孔子在和他的弟子颜回、仲由闲谈各自的志向时所说的一段话,是孔子执着于“仁”的理念和大同世界的具体体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正是先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第 22 条《论语·雍也第六》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①〔贤哉,回也〕颜回真是贤良啊!回:姓颜,名回,字子渊,又称颜渊,鲁国人。聪颖好学,闻一知十,对孔子及其学说怀有深厚的崇爱之情,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早逝。被后世尊为“复圣”。

②〔一箪(dān 丹)食〕一竹筒饭菜。箪:古代盛饭用的小而圆的竹器。食:旧读sì,食物,饭菜。

③〔陋巷〕简陋狭小的宅子。巷,宅屋(一般误为“巷子”)。

④〔堪〕忍受。

【提要】

有了崇高的志向、坚强的意志、充实的精神世界,才能安贫乐道。

◎第 23 条《论语·雍也第六》

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 而达人。

【注释】

①〔夫(fú 扶)〕句首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②〔己欲立而立人〕自己想建功立业,也帮助别人建功立业。立人:使人立,使别人建功立业。

③〔达〕(事事)畅达。

【提要】

这句话道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孔子施行仁德的具体体现。

◎第 24 条《论语·述而第七》

子曰:“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注释】

①〔识(zhì至)〕通“志”,记住。

②〔厌〕同“餍(yàn 艳)”。本义是饱足,引申为满足。

③〔何有于我哉〕即“于我何有哉”,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何有:即“有何”,有什么(困难)。一说,(这三条)我做到了哪些呢?

【提要】

这种治学和育人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了教育家孔子的为人,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 25 条《论语·述而第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①〔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焉:于此,在这(三人)之中。

②〔从之〕跟他们学习(这些优点)。从:跟从。之:指“其善者(他们的优点)”。

【提要】

老师就在身边,就在群众之中。要以人为镜,学其所长,避其所短。

◎第 26 条《论语·泰伯第八》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注释】

①〔弘毅〕弘:宽广,宏大。毅:刚毅,坚强。

②〔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把实现“仁”看成自己的责任。

③〔已〕停止。引申为罢休。

【提要】

士人的心胸必须开阔,意志必须坚强,因为他们要为实现儒家的理想境界——“仁”而奋斗终身,所担负的责任实在重大,而且路途实在遥远。

◎第 27 条《论语·泰伯第八》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骄且吝 ,其余不足观也已。”

【注释】

①〔美〕美好。一说指美貌。宋·邢昺(bǐnɡ丙)《论语正义》(又名《论语注疏》)曰:“周公,周公旦也。大圣之人也,才美兼备。”

②〔使骄且吝〕如果他骄傲自满而且吝啬。使:假设,假使,如果。

【提要】

“骄”是败事的前因,“吝”是贪渎(dú 毒)的根源。一个人只要沾上了这两个字,即使再有才能,也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地方了,因为衡量一个人的好坏,道德品质的优劣是居于首位的。

◎第 28 条《论语·子罕第九》

子绝四 :毋意 ,毋必 ,毋固,毋我。

【注释】

①〔子绝四〕孔子(在自身修养方面)戒绝四种毛病。绝:戒绝,克服。

②〔毋(wú 无)意〕不主观臆断。毋:不要。意:同“臆”,主观揣测,猜想。

③〔必〕绝对肯定。

【提要】

在自身修养方面,克服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己见和唯我独尊这四种毛病,才能完善道德,养成高尚的人格。

◎第 29 条《论语·子罕第九》

子曰:“三军 可夺 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注释】

①〔三军〕按周朝的军制,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可有三军。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春秋时,大国多设三军,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

②〔夺〕使失去。

③〔匹夫〕古时指平民中的男子。

【提要】

以三军主帅可夺而匹夫之志不可夺,勉励世人确立理想,坚守信念,保持气节,坚定不移。

◎第 30 条《论语·子罕第九》

子曰:“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注释】

①〔岁寒〕一年到了最寒冷的日子。

②〔凋〕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提要】

“疾风知劲(jìnɡ敬)草。”只有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第 31 条《论语·颜渊第十二》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注释】

①〔一日〕一旦。

②〔天下归仁〕天下的人都会赞许你是仁人。归:意思同“与(yŭ雨)”,即赞许、称赞。

【提要】

孔子要求人们克制一己的私欲,使“视听言动”都回复到周礼所规定的范围内。礼的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可引申为人与人之间尊卑长幼的秩序和待人接物的规范与规定。

◎第 32 条《论语·颜渊第十二》

司马牛 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 曰:“……君子敬而无失 ,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注释】

①〔司马牛〕复姓司马,名耕,一名犁,字子牛,宋国人。孔子的弟子。相传是宋国大夫桓魋(tuí 颓)的弟弟。

②〔我独亡(wáng 吴)〕司马牛有兄弟四人。据《左传·哀公十四年》载,桓魋在宋国作乱,司马牛的几个兄弟参与其中,失败而死,桓魋逃亡。司马牛不赞成且未参与其兄弟的作乱,但也被迫逃亡到鲁国。司马牛名义上有兄弟,实际上等于没有,因此发出“我独亡”的忧叹。亡,通“无”。

③〔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卫国人。孔子的弟子。以文学著称。精通“六经”,对《春秋》一书尤多创见,历史上称他为“传经之儒”。

④〔无失〕没有过失,不出差错。一说,通“毋佚(yì义)”,不轻忽放纵。无,通“毋”,不要;失,通“佚”,与“敬(严肃认真)”的意思相反,轻忽,放纵。

【提要】

子夏对发愁没有兄弟的司马牛说:“只要你做事严肃认真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依礼而行,那么,天下到处都是你的兄弟。”

◎第 33 条《论语·颜渊第十二》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①〔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对当权者不再信任,那么国家就维持不住了。

【提要】

儒家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取信于民比充足的粮食和军备还重要。

◎第 34 条《论语·颜渊第十二》《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张 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 ,劳之 。”请益 。曰:“无倦。”

【注释】

①〔子张〕复姓颛(zhuān专)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孔子的弟子。孔子去世后,他在陈国聚徒设教,自成学派,被韩非列为儒家八派之首。

②〔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居官不可懈怠,执行政令要忠诚。

③〔先之〕先于下属和百姓,做在他们的前头,即率先垂范。

④〔劳之〕慰劳(鼓励)下属和百姓。劳:旧读为lào,慰劳(鼓励)。一说,“劳之”指“使之劳”,也就是使下属和百姓勤劳地工作。

⑤〔请益〕请求多讲一些。益:增加。

【提要】

当政者或管理层人士必须勤勉而不懈怠,忠实地执行政令和规约,率先垂范,适时地对下属和百姓予以鼓励。

◎第 35 条《论语·颜渊第十二》《论语·子路第十三》

季康子 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 以正,孰 敢不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注释】

①〔季康子〕复姓季孙,名肥,“康”是谥号。春秋时鲁国大夫(fū肤)。鲁哀公时担任正卿,是当时鲁国政治上最有权力的人。

②〔帅〕同“率”,带头。

③〔孰(shú 熟)〕谁。

④〔不令而行〕即使不发号施令,百姓也会照着去做。

⑤〔从〕听从。

⑥〔于从政乎何有〕在治理政事时还能有什么困难呢?何有:有什么(困难)呢?

⑦〔如……何〕怎么能……呢。

【提要】

正人先正己,治民先治官。要求别人做到的,领导者或管理层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领导者或管理层首先不去做。这样以身示范,做好榜样,何愁政风不正、下属和百姓不从?

◎第 36 条《论语·子路第十三》

仲弓为季氏宰 ,问政。子曰:“先有司 ,赦小过,举贤才。”

【注释】

①〔仲弓为(wéi 唯)季氏宰〕冉雍担任季氏的总管。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孔子把他列入德行科,并认为他凭才干可以主持一个国家的工作。宰:总管。

②〔先有司〕先于主管部门。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主管部门为“有司”。司:主管。

【提要】

(凡事)给下属部门带头,宽恕他们小的过错,提拔德才兼备的下属,这是领导者或管理层调动下属工作积极性、保证令行禁止的重要措施。

◎第 37 条《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适卫 ,冉有仆 。子曰:“庶 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①〔适卫〕到了卫国。适:到……去。

②〔冉有仆(pú菩)〕冉有为孔子驾车。冉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仆:驾车的人。这里指为……驾车。

③〔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提要】

孔子认为,一个地区或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经济繁荣了,生活富裕了,必须抓紧对百姓的教化。这种关乎民族素质提高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富民教民政策,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治国方略。

◎第 38 条《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曰:“无欲速 ,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①〔无欲速〕不要图快,即不要急于(在短时间内)很快做出政绩。

【提要】

子夏做了鲁国莒父(jǔ fǔ举府)这座城邑的长官,他向老师请教如何施政,孔子回答了这两句话。从政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可急于建功邀名、贪小利而坏大局。

◎第 39 条《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①〔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chǔ楚),却不肯盲目附和(别人的主张)。“和”与“同”是春秋时期常用的两个概念。和:和谐,调和,指以义相交,能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他人的错误意见,像烹饪时调和五味、弹琴时八音克谐那样,融合不同性质的各种因素,使持不同看法的人和谐相处。同:同一,指以私利相勾结,不分是非曲(qū屈)直,盲目附和(hè 贺)甚至曲(qū屈)意迎合(别人错误的主张)。

【提要】

以义相交,能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他人的错误意见,和谐相处却不丧失原则立场,是政治成熟、负责任的表现;而以私利相勾结,抛弃正义的原则,同流合污,最终分崩离析,则是卑劣小人的无耻行径。

◎第 40 条《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 。”

【注释】

①〔以言举人〕仅凭某人的言论而举荐或提拔他。以:因,凭,依据。

②〔以人废言〕因为某人有缺点、错误而拒不采纳他的正确言论、意见。

【提要】

“有言者不必有德”,所以举荐人才、提拔下属不能只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不以人废言”则不会堵塞(sè 色)言路。

◎第 41 条《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注释】

①〔一言〕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言:字。

②〔其恕乎〕也许就是恕吧!其:表示推测之词,也许,大概。恕:谓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一说,恕:宽容。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提要】

“恕道”是孔子将心比心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生不变的准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国人无不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世界影响。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把“四书”“五经”翻译成拉丁文;法国启蒙运动领军人物伏尔泰看到这句话后,大为兴奋,把它称为“金律”,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来这句话被写进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中。19 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评价道:“中国的圣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许多由人们思考出来的道德原理和训诫中,这个朴素的通俗的原理是最好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而且最有说服力的。因为这个原理诉诸人心,因为它使自己对于幸福的追求服从良心的指示”,是“健全的、纯朴的、正直的、诚实的道德,是渗透到血和肉中的人的道德,而不是幻想的、伪善的、道貌岸然的道德”。

◎第 42 条《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知及之 ,仁不能守之,虽 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 ,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 不以礼,未善也。”

【注释】

①〔知(zhì 至)及之〕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知:通“智”,指聪明才智。及:本义为追上,这里是得到的意思。之:它,代指职位、政权等。

②〔虽〕即使,纵然。

③〔庄以莅(lì 立)之〕即“以庄莅之”。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得到的这个职位(掌握的这个政权)。莅:临,面对。这里指临民,即行使权力,治理百姓。

④〔动之〕动:行动。之: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提要】

孔子认为,治理天下、巩固政权,不能单靠聪明才智,必须用仁德守住它、强化它,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对待它,以求得百姓的尊敬和信服;在此基础上,再用礼来调和并完善施政的措施,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 43 条《论语·季氏第十六》

丘也闻 有国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注释】

①〔丘也闻〕我孔丘听说。丘:孔子名丘。这里是孔子自称。也:表示句中停顿的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②〔有国有家者〕指诸侯和大夫。国:指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家:古代大夫的家族,不是现代意义的家庭。

③〔“不患寡”二句〕据清代学者俞樾(yuè 月)考证(见于其所著《群经平议》),原文应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和《魏书·张普惠传》引用这两句话即如此),即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均匀,不怕百姓人口少,就怕社会不安定。

④〔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因为财富分配均匀了,就无所谓贫穷;国内和家族内部和睦团结了,就不显得人少势弱;社会安定了,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盖:推测原因之词。

【提要】

促进社会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以求“上下相安”(朱熹语),社会也就稳定了。

◎第 44 条《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

【注释】

①〔谅〕诚实。

②〔便辟(pián pì 胼譬)〕习惯于装腔作势摆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辟:通“僻”,邪僻。

③〔善柔〕假作和颜悦色,谄媚奉承。

④〔便佞(pián nìnɡ胼泞)〕善于花言巧语,取媚于人。

【提要】

交友必先识友。孔子主张要交正直、诚信、见多识广的“益友”,不交“便辟”“善柔”“便佞”的“损友”。

◎第 45 条《论语·阳货第十七》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 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注释】

①〔问仁于孔子〕向孔子请教怎么做才算仁。问:询问,请教。于:向。

②〔行〕实行,实践。

③〔请问之〕(子张说:)“请问是哪五项。”之:指上句所说的“五者”。

④〔惠〕慈惠;对下属和百姓施以恩惠。

⑤〔使人〕役使下属和百姓。使:差遣,支使,役使。人:指下属官吏及百姓。

【提要】

这是孔子从为官从政的角度对仁的解释。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是仁德的外在表现。态度恭敬就不会招致侮辱,宽厚待人就会赢得民众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他人的任用,勤勉做事就会有所成就,对下属和百姓施以恩惠就能役使他们。总之,能够做到这五点,就一定会得到下属和百姓的拥戴。当然,这也应该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第 46 条《论语·微子第十八》《论语·子张第十九》

周公谓鲁公 曰:“……故旧 无大故 ,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注释】

①〔鲁公〕指周公的儿子伯禽。因周公须留在朝廷辅佐成王,不能亲往封地,所以成王特命伯禽代替其父赴鲁国就封,称鲁公。

②〔故旧〕老臣旧属。

③〔大故〕重大事故。这里指造反、叛国等重大罪过。

④〔大德不逾(yú 于)闲,小德出入可也〕人在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在小节上有点儿出入是可以的。大德:即大节,指纲常伦理方面的节操。小德:指日常的生活小节。闲:木栏之类的遮挡物,引申为界限。

【提要】

《论语》选了周公和子夏的这两句话,体现了儒家的用人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能指望一个人白璧无瑕(xiá 侠)。因此,对一个人不能求全责备,在大节不亏的前提下,可以宽恕他的小过。

◎第 47 条《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 不能。”

【注释】

①〔矜(jīn 今)〕同情。

【提要】

有容乃大。尊重贤人,也包容普通的人;嘉勉能人,也同情没有什么才能的人:这是团结大多数人的要则。

◎第 48 条《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 ,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日知其所亡(wú吴)〕每天都能学到自己所不懂的知识和不会的技能。亡:通“无”。

②〔所能〕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提要】

日积月累,不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有这样的

◎第 49 条《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 也,人皆仰 之。”

【注释】

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焉:语气助词,这里表示肯定语气,同“也”。

②〔更〕更改,改正。

③〔仰〕抬头。这里引申指仰望、仰慕、敬仰。

【提要】

闻过则喜,知错必改,这是一种光明磊落的襟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领导者,概莫能外地都会常犯错误,这就像自然界常会发生日食和月食一样(日食每年至少发生两次,最多五次;月食每年最多发生三次)。犯了错误后如果能真心诚意地彻底改正,就像复圆以后的日月一样,照样能得到人们的敬仰。

◎第 50 条《论语·尧曰第二十》

子曰:“尊五美 ,屏四恶 ,斯 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注释】

①〔尊五美〕尊崇五种美德。

②〔屏(bǐnɡ丙)四恶〕摒(bìnɡ病)除四种恶政。屏:排除,摈(bìn 鬓)弃,摈除。

③〔斯〕这样。

④〔“君子”以下五句〕当政者给百姓好处,自己却无所耗费;役使百姓,却不招致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而不贪求财利;态度矜(jīn 今)持舒泰,而不骄横;庄重威严,却不凶猛。欲:指欲仁欲义。下文孔子解释“欲而不贪”时说:“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⑤〔“不教”以下四句〕事先不加教育就杀戮,叫作“虐”;事先不加申诫却苛责迅速成功,叫作“暴”;迟迟下达命令却限期完成,叫作“贼”;同样是给人东西,出手时却显得吝啬(sè 色),这叫小家子气。虐:残暴,侵害。不戒视成:“不宿戒而责目前成”(东汉·马融语)。致期:克期,限期。贼:害。“缓于前而急于后,以误其民,而必刑之,是贼害之也。”(朱熹语)出纳:偏义词。单指“出”而无“纳(入)”意。有司:见第 36 条注②。

【提要】

孔子从正反两方面道出了当政者应该具备的五种美德和必须摒弃的四种恶政。这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他政治主张的基本点。孔子在解释“惠而不费”时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意思是:允许百姓做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事情,不就是对他们自己有利而当政者无所耗费吗?允许就是“给政策”。这种“给政策”的思路,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闪烁着从政治国的大智慧。所以,孔子提倡的“五美”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FemtCcVdvd1jpUIhucvcRExUbOuE84LLSb0CEubPiOGuUQBwuvmNfEw0UhIeaK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