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①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② 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③ 。
【注释】
①〔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
②〔达道〕公认的准则。
③〔“致中和”三句〕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各就其位而正常运转,万物就会各得其所而得到养育繁衍。
【提要】
儒家认为,恪(kè 克)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是天下的根本、万事万物的基础;和谐是天下的共由之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① ,辟如登高必自卑 ② 。
【注释】
①〔辟(pì 譬)如行远必自迩(ěr耳)〕就像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起步一样。辟如:譬如,比如。辟,通“譬”。迩:近。
②〔自卑〕从低处开始。卑:低下。
【提要】
君子实践中庸之道,应当循序渐进,从自身做起,从自家做起,从身边做起。
好学近乎知 ① ,力行近乎仁,知耻 ② 近乎勇。知斯三者 ③ ,则知所以修身 ④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⑤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注释】
①〔近乎知(zhì 至)〕接近于智慧。
②〔知耻〕谓有羞恶(wù 务)之心。
③〔斯三者〕这三条(三项、三点)。斯:这。
④〔则知所以修身〕就知道应该如何修养自身的品德。所以:用来……的方法。
⑤〔治人〕治理百姓。
【提要】
儒家认为,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慧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于仁德了,有知耻之心就接近于勇敢了。因此,智、仁、勇三项是修身达德的门径。“力行近乎仁”则更凸显了行仁者的精神活力,表明“仁”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需要真心实意地表达恻(cè册)隐、关爱情感的锲(qiè 窃)而不舍的行为。
凡事豫 ① 则立 ② ,不豫则废 ③ 。
【注释】
①〔豫〕也作“预”。指事先准备、策划。
②〔立〕成功。
③〔废〕失败。
【提要】
做事要想成功,必须事先计划,做好准备,否则就会遭致失败。
博学之,审 ① 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② 之。
【注释】
①〔审〕详细,周密。
②〔笃(dǔ堵)行〕切实履行,专心实行。笃:忠实,一心一意。
【提要】
广泛地学习,详细、周密地提问、求教,细致缜(zhěn 诊)密地思考事物之理,明确地分辨是非优劣,选择至善的道德而坚定不移地执行之。
人一能之,己百之 ① ;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 ②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①〔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一次能做到的事,我则付出百倍的努力。
②〔果能此道矣〕如果真能这样。此道:这里指上文所说的“人一能之……己千之”的做法。
【提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如果真能具有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付出超乎常人千百倍的努力,那么,即使是笨人也会聪明起来,即使是弱者也会强大起来,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 ① 而已 ② 也,所以成物 ③ 也。
【注释】
①〔成己〕完善自己,使自身有所成就。
②〔已〕止。
③〔成物〕成就万物,使自身以外的一切有所成就。
【提要】
“成己”以至“成物”,将完善自己和完善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一种表现。君子的真诚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这种真诚并非仅仅自我完善而已,还要成就万物,完善外部世界。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① ,极高明而道中庸 ②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③ 。
【注释】
①〔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通过善学好问,思想境界要达到广博宏大,研讨事理要达到精细入微。德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道:由,从,通过。问学:求知,求学。广大:广博宏大。这里指宏观世界。精微:精细入微。这里指微观世界。
②〔极高明而道中庸〕达到崇高明睿(ruì 瑞),且遵循中庸之道。极:到,达到。中庸:儒家主张待人处(chǔ楚)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中,不偏于一方。庸,不改变常态。
③〔敦厚以崇礼〕为人朴实宽厚而言谈举止尊崇道德规范。
【提要】
这句话指出君子修养德行的路径。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 ① 天下之大经 ② ,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③ 。
【注释】
①〔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出丝絮并编丝成绳。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②〔大经〕常道,常规,大法。《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③〔化育〕化生养育万物。
【提要】
只有具备天下最真诚的品性,才能策划制定治理国家的法则、规范,确立国家的根基,掌握天地间化生养育万物的道理。由“至诚”所形成的具有伟大人格和美好品性的人,则会成为国家的政治领袖、民族精神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