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憋屈的根源,在认知

每个因憋屈而罹患大病的人的背后,都承受了难以承受的煎熬,暗藏了数不清的委屈和泪水。但与这些病人打交道久了,我发现,虽然是不良情绪导致了他们的疾病,但根源却在他们自己的认知上。归根结底,先是认知上的扭曲导致了情绪憋屈,然后才是情绪憋屈引发了身体疾病。我将这些认知上的问题,称为认知疾病,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一、“比较病”;

二、“应该病”;

三、“受害病”;

四、“嫌弃病”。

认知不是情绪,却能产生情绪,并且主导情绪。正确的认知会让人产生正常的情绪,也会让这些情绪流走,心无挂碍。而以上这四种认知疾病,却像是横亘在人们心中的障碍物,阻挡了情绪从心里流过,它们才是情感憋屈的元凶。

比较病

先来看一看“比较病”。

沈阳有一位女性来找我看病,我诊断她的病是肝气郁结导致的,于是开导她,劝她开心一点儿,别总憋屈着自己。她却愤愤地说:“罗博士,我能不憋屈吗?我参加高中同学聚会,有同学都买别墅了,可我家老公还骑自行车上班,你说他是不是一个笨蛋,一点儿也不争气,我当初怎么就嫁给他了?”她说自己曾经是班花,有很多追求者,但是如今在和其他同学的比较中,却感到谁都不如,她越想越窝火,越想越委屈。

在所有的憋屈和不良情绪背后,基本都隐藏着认知上的“比较病”,它潜伏在情绪风暴的中心,擅长煽风点火,搅动得内心一刻不得安宁。

还有一位女士,有一天刚到公司,财务就发给了她500元奖金,她非常高兴,整个上午的心情都阳光灿烂。谁知中午吃饭的时候,她听说别人的奖金是1000元,心情马上阴沉了下来:“凭什么别人1000,我只有500?”她越想越生气,连晚饭都没吃,夜里还失眠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人能在一场接一场的比较中始终胜出,即使是那位买了别墅的同学,也可能会因为比较而倍感憋屈,因为他可能买的只是一栋小别墅,而他用来比较的人,却可能坐拥不止一栋别墅,而且每一栋都比他的气派、宽敞、值钱。工薪阶层会羡慕年收入几百万的小老板,但是这些小老板,很可能正羡慕着一年挣几个亿、几十亿的大老板。所以,如果一个人在认知上患了“比较病”,必然会陷入“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的心态不能自拔。

“比较病”是导致情绪憋屈的元凶之一,它会让人心怀嫉妒,怒火中烧,愤恨不平:“凭什么她就能那样,我就只能这样,气死我了。”带着这样的认知去生活,去看问题,或者去处理人际关系,没有人能不郁闷、不憋屈、不气郁。

应该病

另一个认知上的疾病,叫“应该病”。

患有“应该病”的人,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他们的口头禅是“父母应该这样”“孩子应该那样”“丈夫应该这样”“领导应该那样”。这些人心中有一个理想化的框框,他们用这个框框去衡量世界,难免觉得别人处处与自己作对,于是看什么都不顺眼,一切都不如意,心中便有了怨恨。

所有不满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台词——“应该”。

“应该”是我们生活中最有害的词,当我们说“他应该”时,其实是在指责别人,说别人“错了”。而当我们说“我应该”时,又将矛头指向自己,说自己“错了”。别人“错了”,自己也“错了”,在这个什么都“错了”的世界,我们就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逆行的车,自己却觉得其他车才是逆行,心里忍不住生气、拧巴、受挫,这时和别人产生任何的碰撞,也就很正常了。

“应该病”的心理逻辑是这样的——

最初,他们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事与愿违后,开始义愤填膺:“这个人怎么不按我说的去做?”或者“这件事太不应该了”。

接着,当发现周围的人都和自己“对着干”后,他们又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满心委屈愤怒,于是形成了这样的心结:“这个世界太糟了,配不上我。”

最后,他们感到怀才不遇,感到世道不公,无法适应,于是郁郁寡欢,身体出现气郁、血郁。

我见过一个年轻人,每次一到单位上班,他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头晕呕吐,浑身无力,无法正常履行职责。究其原因,在于他成长的过程中家里一直娇生惯养,所有的事情都顺着他,可是到了单位,却完全不同,现实与他认为“应该”的完全相反,他无法适应,深感苦恼憋屈,最后导致肝气郁结。

患有“应该病”的人不仅让自己憋屈,也会让别人难受。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家里太太开车,丈夫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结果一路丈夫充满了抱怨,指手画脚:“你应该加速!”“你应该左转了!”“踩刹车!踩刹车!”结果,往往两位开始争吵,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不过大家想想,如果在生活中,处处如此,那么另一方会不会挫火,并因此生病呢?

受害病

所谓“受害病”,是指一些人总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人人都在欺负他们,长期浸泡在怨恨和委屈中,悲悲戚戚,看不见阳光。

一些女性经历了离婚的打击后,除了要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还会有一种深深的被抛弃感。她们怨恨前夫,怨恨自己,觉得付出了那么多,牺牲了那么多,却换来这样的结果,太不公平了。她们的内心独白很可能是:“我恨死他了,就是那个浑蛋把我害成这样,我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还有一些女性,老公有了外遇,提出离婚,她们坚决不离,宁愿这样耗着,也不让对方如愿。结果一耗就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这些年中,她们生活得丝毫不洒脱也不愉快,而是一直沉浸在怨恨和憋屈中,最后患上各种疾病,有的甚至因脑出血或心肌梗死撒手人寰。

离婚对女人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有女性这么描述离婚后的感受:“每天吃不下饭,彻夜难眠,喉咙里总像堵了个什么东西,一下子瘦了几十斤。”但再苦再难,生活还是要继续,虽然遭受了伤害,千万不要因此患上“受害病”,变得怨天尤人,失去对未来的自信、勇气和力量。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证预言效应”,指人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设定的预言来行事,最终让预言发生。如果一个人每天都在想:“为什么离婚这种倒霉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的人生被那个浑蛋前夫害惨了。”她其实就是在给自己设定“我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的预言。这种心理暗示,会不知不觉让她朝着自己预言的方向走,而当更多不幸真的发生后,她还会说:“看吧,我早就知道,我就是一个不幸的人。”

身体不负责分辨真假,只会毫不犹豫接受你的心理暗示。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命苦,没有人会爱你,那么你很可能真的会孤苦伶仃。因为在这些负面心理暗示下,即使外面阳光灿烂,你看见的也只有角落的阴影。

古人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我们的生活、情绪和疾病,完全是我们自己造就的,是我们的认知创造了这一切。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我们真的会变成认为的那样,遭受更多的伤害。徐文兵先生曾经说:“那些伤害你的东西,想一千遍就伤害你一千遍。”关键是,那些事还会让你永远停留在被伤害的那一刻,始终站在阴影里,远离阳光的照耀。

相反,如果我们抛弃那些认知疾病,相信自己很好,值得被人爱,那么你就跨到了阳光之下,你会心情舒畅,并且发现自己真的越来越好。

一位名叫“寒梅”的网友在留言中说,她妹妹与妹夫从小青梅竹马,婚后两人相亲相爱,家庭和睦,十多年过去了,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在妹妹眼中,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可能背叛,唯独自己丈夫绝对不会,但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丈夫有了婚外情,提出离婚,那个女孩比她年轻10岁。妹妹虽然不甘心,但还是咬牙同意了。离婚后的那段时间,妹妹虽然嘴上说无所谓,但身体不会说谎,乙肝转氨酶高得吓人,满脸痤疮、黄褐斑,看得让人心疼。好在后来,妹妹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了出来,有了自己的生意,工作之余去美容院、健身房,生活十分充实,还有了很多非常优秀的追求者。现在妹妹常说一句话:“以前的我,真是井底之蛙!”

命运从来不是一个由外而内的闯入者,而是从我们内心走出去的创造者。每个女性最终都会与她的生活相配,不相配的生活是暂时的,如果你是金子,即使被一个人遗弃,也总会有人发现你的价值,倍加珍惜。

有人说,婚姻是一场修行,目的在于提升自己,但我感觉,离婚其实更是一场修行。离婚后的女人更要往前看,努力把人生经营得更好。当人越过越苦时,难免会不断缅怀失去的婚姻,认为只有失去的才是美好的,患上更严重的“受害病”。可是当人越过越好时,再回头看,会觉得原来的日子不过如此,没有什么值得自己用余生去痛惜。

嫌弃病

我们总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其实,人们脚下的路通常只有两条:一条追求财富,一条获取尊严。

新闻里报道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大爷在电梯里抽烟被人劝阻,他觉得伤了自尊,和劝阻他的人理论,甚至闹到了物业,随后,大爷倒地不起,医治无效身亡。姑且不谈大爷抽烟的是非对错,仅仅就他因为感觉伤了自尊就纠缠不休这一点,可见尊严对一个人太重要了。

所有人都害怕失去尊严,害怕被别人嫌弃、看不起。

我这里所说的“嫌弃病”,不是指你嫌弃别人,而是指你害怕或觉得别人嫌弃你,就像新闻里的那位大爷,因为被人说了几句,他感到自尊心遭受了重创,结果激动之下气绝身亡。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特别敏感,别人的一个眼神和举动,都会令他们心神不宁,觉得被人嫌弃了,久久难以释怀,最终导致很多怪病。

有一次,北京一家出版公司的老总找到我,说他夫人从春节后就出现一个病症,左侧腹部疼痛,牵连后腰,彻夜失眠。她到北京一家大医院做了检查,起初怀疑是妇科的附件有炎症,检查后排除了,又怀疑肠道粘连,后来也排除了,最后怀疑肝部有结节,但又排除了。折腾了一个多月,并没有检查出什么器质性病变,医院只能让她继续观察。

后来,这位老总带着夫人来见我,我看她有着明显的肝气郁结症状,知道这是内心憋屈造成的。我与他们是老朋友,知道他们夫妻感情很好,她为什么会憋屈呢?后来才知道,原来老总的夫人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比如她给朋友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如果没有及时回复,就会引起她的情绪波动,怀疑对方是不是生气了,还会把微信的内容反复看几遍,看是否有得罪对方之处,这就是典型的认知上的“嫌弃病”。

再后来,我与这位老总在深圳又碰到了,聊天时得知他夫人的“嫌弃病”来自于小时候,她的父母总是对她提出各种要求,嫌她做得不够好,而她姥姥总是直接表示她“傻”。因此,她从小就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程式化的认知模式——我不够好,我糟透了,我被人嫌弃。每当遇到问题时,这种认知模式就会自动跳出来,让她感到被剥夺了尊严,于是陷入情绪崩溃之中。

所以,认知上的“嫌弃病”,根源是因为自卑,缺乏自我肯定,希望通过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嫌弃病”怕人嫌弃,自然就会变得懂事、谦卑、善解人意,但这种善解人意的代价,却是憋屈和肝气郁结。

有一个例子我觉得很有意思。一次我去商学院讲课时,一位学员带着她的一对双胞胎儿子来看病,两个学龄前的小男孩,一个舌头正常,一个却有肝气郁结的舌象。我问孩子妈妈,这个孩子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孩子妈妈说:“这孩子有湿疹,还有些其他问题。”

我问,这孩子是不是特别敏感,他妈妈连连点头:“这孩子特别善解人意,比如他一不小心把碗摔破了,家长刚要说他,他就说,‘妈妈,别说别说,我现在心里特别难过,您现在别说我,我有点儿受不了,等过一会儿再说我吧。’”

一个3岁的小男孩,正是大大咧咧的年纪,却会如此敏感,我想这一定是源于天性,如果他的父母能因势利导,他很可能在音乐和艺术上获得成就,但如果他经常遭受批评和指责,就可能患上认知上的“嫌弃病”,导致情绪憋屈和身体疾病。

人们对于自己的情绪,并非毫不自知。很多女性患者知道自己的情绪不好,爱生气,爱发火,爱憋屈,但她们就是控制不了。其实,情绪是不能忍的,一味地忍,就像被硬压下去的弹簧——越忍,反弹力越强。只靠忍去解决问题,就像用堵的方法治水,只会越堵越糟糕。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对情绪就无能为力,只能任凭憋屈侵害自己。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认知,克服认知上的这四种疾病,来调控好情绪。

情绪上的问题,不能通过情绪自身来解决,但可以通过认知来化解。认知改变了,情绪就能改变,而情绪改变了,程式化的情绪反应模式——即性格——就能改变。需要注意的是,我这里所说的改变性格,并不是指改变天生的本性,而是指附着在人身上的那些不良习性,比如急躁易怒、怕被别人嫌弃、讨好别人、喜欢抱怨、容易伤心、焦虑和恐惧等,即心理学所说的“保护外壳”。还记得前面那位不能说话的小女孩吗?她的保护外壳就是“不说话”,“不说话”能给她带来很多好处,既可以从父母不断给她看病的过程中感受到爱,又可以避免感受被嫌弃的恐惧、自卑和孤独。

同样,我们急躁易怒的脾气、讨好别人的性格、爱比较的毛病,以及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的挑剔,也都是从小形成的保护外壳。当这层外壳被剥离之后,我们就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心平气和,不再憋屈,也就不再气郁。憋屈真正的根源,在于心灵与身体的错位和迷失,而身心统一、心有归宿的人是不会感到憋屈的。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okEvYEm6slW0x1AvbhsYut8ARXa7OVLtisCuMEIZnqaAlf1JUHiz1MfSwUhLKu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