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促进翻译行业发展 培养翻译专业人才助力我国国际传播事业高质量发展

杜占元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翻译协会)

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工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翻译事业从“翻译世界”走向“翻译中国”、由“翻译大国”迈向“翻译强国”的历史性转变,翻译协会应如何发挥好整合行业资源、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如何培养翻译专业人才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翻译需求?翻译应当怎样助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带着这些问题,北京市翻译协会专访了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杜占元先生。现将访谈整理如下,供广大翻译从业者与研究者参考。

北京市翻译协会(以下简称“北京译协”):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中国翻译协会的情况以及协会是如何在翻译界发挥引领作用的?

杜占元(以下简称“杜”): 中国翻译协会成立于1982年,是我国翻译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目前,中国译协共有单位会员1616个、个人会员8126人,下设民族语文翻译、文学艺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翻译服务等16个专业委员会。中国译协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会员为根本宗旨,以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为根本职责,聚焦促进翻译队伍建设、更好打造翻译基础设施、推进技术赋能的发展理念,着眼促进重大翻译项目组织实施、促进翻译基础设施完善等发展目标,在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国译协自成立以来,为促进行业交流和发展,举办了一系列翻译行业和学术交流活动,围绕翻译人才培训、翻译咨询服务等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大家熟知的有创办于1986年的“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创办于1997年的“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以及创办于2010年的“全国口译大赛”等。自2001年开始,中国译协先后评选表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资深翻译家”“翻译中国外籍翻译家”等,鼓励广大翻译工作者为繁荣我国翻译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国译协每年举办的年会已成为中国翻译界的盛会,为广大翻译界同人搭建了探索行业发展前景、交流学术思想、开拓市场和建立人脉的有效平台。中国译协还积极参与行业管理,推动和引导翻译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主导制定28部国家标准、团体标准和行业规范;积极推动国际翻译界的交流合作,于1987年正式加入国际翻译家联盟,并于1995年发起亚太翻译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在参与和引导国际翻译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译协:中国翻译协会在承担国家重大翻译任务和打造翻译国家队方面有哪些举措?未来还有哪些计划?

杜: 近年来,中国译协将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翻译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中国译协工作的主线。国家翻译能力是一个国家在翻译领域的整体能力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翻译行为建构对外话语、开展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综合能力。国家翻译能力涵盖了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对外话语体系构建、重点语种建设布局、翻译技术研发和应用、重大翻译项目组织协调、翻译行业管理与服务等各领域,涵盖了政府、市场和行业等各方面,它是国家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组成,是发挥大国作用、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保障。

承担国家重大翻译任务和打造翻译国家队都是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译协围绕更好地承担国家重大翻译任务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主要有:一是开展核心话语外译规范研究,不断完善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商机制,及时发布重要术语外译参考并推动业界广泛使用。二是成立重大翻译工作审评专家委员会,为组织落实重大翻译任务、研究制定翻译工作规划、研判审定最新重要术语规范译法、打造高端翻译人才队伍提供专业机制保障。三是积极推动中国语言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完善行业标准体系,发布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和国家及社会团体行业标准、行业规范等,推动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更加成熟、更加专业。

中国译协还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翻译任务,推动翻译人才服务国家总体对外战略,全力打造翻译国家队。一是参与制定翻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协助相关部委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二是持续推进全国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品牌建设,创新开展多语种时政、文化等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研修活动,创新举办国际性奖赛活动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三是依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积极推进对翻译人才能力水平的评价与认定工作,初步建立起国家翻译人才评价体系。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译协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全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译介,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翻译人才队伍,努力扩大中国译协和整个中国翻译行业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新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持续提高翻译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水平,全面引领语言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译协:您对北京市翻译协会有什么期待?您认为北京市翻译协会应该如何参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杜: 北京市翻译协会作为地处首都的区域性翻译界社会团体,近年来立足协会自身的战略布局,在推动翻译行业服务首都发展和会员需求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北京市翻译协会成立了由12名来自国家和北京市翻译行业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和北京市翻译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积极加强同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北京市外办等单位的合作,联合举办高端论坛和讲座,申报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创办《北京翻译》等,这些创新性的做法,都对凝聚首都翻译界力量、提升协会建设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是翻译和语言服务人才聚集的地区,北京译协在会员规模、行业资源方面都有很大潜力,希望北京译协在保持当前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好北京作为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区位优势,汇聚翻译行业和国内外资源,着力强化在翻译大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推进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二是努力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功能,建立健全与各地译协的沟通联络机制,积极拓展合作路径,用好行业资源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平台,助力首都经济稳步前行。

三是多渠道汇聚高质量人才,打造高水平翻译人才队伍,推动建立以高端中译外翻译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发掘和汇聚更多的翻译学者、翻译家。

同时,希望北京译协与中国译协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汇聚翻译力量,形成不断提升国家翻译能力的合力,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北京译协:在当前中国深化对外开放、与世界交往日益紧密的新形势下,您如何看待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杜: 中国译协一直高度重视对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研究,从2012年起组织实施行业调查,科学分析研判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的现状、特征、问题、趋势等。2022年,中国译协发布《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以服务国家大局为总体方向,以实现翻译及语言服务业繁荣发展为目标,重点分析了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的新发展和新成就。总的来看,当前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产值稳步上升。目前,中国含有语言服务业务的企业有581 913家,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有10 592家,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语言服务企业总产值达到613.9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7%。

二是翻译业务需求凸显多元化。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翻译业务量显著增长,常用语种业务占比逐年下降,阿拉伯语、俄语、德语、英语和白俄罗斯语成为市场最急需的5个语种;翻译业务涉及的专业领域由化工制造类逐渐转变为教育科技类,教育培训、信息与通信技术、知识产权是最主要的3个翻译服务领域。

三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翻译行业发挥出更大作用。机器翻译在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的服务模式,具有提高翻译效率、改善翻译质量和降低翻译成本等优势,得到市场普遍认同。准确认识和把握行业的新趋势新变化,将为中国译协和各地译协等机构更好地推动翻译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北京译协:您认为中国翻译界同人在促进我国翻译行业国际交流方面应有哪些作为?

杜: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语言文字的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中国翻译界同人应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努力发挥翻译沟通中外、连接世界的桥梁作用,打通对外翻译在国际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要深刻把握翻译对于构建和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意义。主动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通过增强国家翻译能力,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其次,要尊重文化差异,主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正确把握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跨越语言和文化鸿沟,加强多层次文明的交流对话、互学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要探索创新方式,不断提升文化交流和人际传播的水平。国际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广大翻译界同人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翻译界的国际“朋友圈”,通过形式多样的业务交流,鼓励并培养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译者,夯实翻译领域国际交流的人文土壤,推动中国与世界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交融。

北京译协:翻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您认为飞速发展的翻译技术给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

杜: 近来,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成为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强大的交互能力预计将加速智能时代的到来,也将提高翻译工作者的效率,进而促进翻译及语言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迭代发展,深刻改变了国际传播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为翻译事业发展开辟了新领域,带来了新机遇。同时,翻译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翻译行业的工作方式和翻译工作者的能力结构。正确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丰富对外翻译手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2022年9月,在中国译协的支持下,中国外文局与鹏城实验室共同主办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共同建设智能翻译实验室,积极探索新技术赋能国际传播。翻译行业应充分集结跨领域的资源力量,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人工智能发展协同共进、实现新的突破。我认为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战略引领。积极探索和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领导人著作翻译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中的应用,多维度、真实全面地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机器翻译引擎建设能力,完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作流程,探索建立机器翻译质量检查机制,推动翻译工作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三是加快融合发展。在翻译业务、人文交流等领域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应用的新路径,推动人与技术、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搭建国际传播、技术应用、翻译实践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合作交流的平台,不断探索国际传播工作的新业态和新方法。

四是深化跨界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在翻译行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运用新技术手段,优化翻译工作流程,强化翻译业务管理,在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系统等翻译技术平台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北京译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8月给中国外文局所属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的重要回信中指出:“用融通中外的语言、优秀的翻译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引导更多外国读者读懂中国,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您认为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翻译可发挥什么作用?

杜: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外文局所属外文出版社外国专家的重要回信,明确了翻译事业发展在服务中外文明交流和国际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对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提出新的目标要求。

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工作,新时代的翻译工作在服务国家发展、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中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都理应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服务民族复兴方面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翻译事业正在经历由“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历史性转变。翻译工作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近代以来翻译服务国家发展的历程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推动中国与世界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交融、互联互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极贡献力量。

二是在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翻译在话语转化和国际传播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要以融通中外为取向,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占领话语权建设制高点,掌握国际话语主动权,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是在沟通中外、连接世界方面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翻译能够促进不同文明交流融通、互学互鉴、和谐共生。要坚持包容并蓄,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广泛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厚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底蕴。

北京译协: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您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翻译事业发展、助力国际传播?

杜: 对翻译行业来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建设同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家翻译能力,在新征程上推动翻译事业高质量发展,这是一项日益紧迫的战略任务。当前,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一是全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译介。对外译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二是围绕增强国家翻译能力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针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需求加强顶层设计,规范翻译术语译法、完善发布流程,探索建立翻译质量检查机制,构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支撑体系。加强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推动翻译标准的国际互认。

三是建设高素质翻译人才队伍。探索联合开展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做好国际合作翻译人才研修交流,健全翻译人才激励机制,办好翻译领域重大赛事和评选表彰活动,营造翻译人才济济、名家辈出的环境氛围。

四是推动新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密切跟踪翻译技术的发展趋势,鼓励开展技术创新,运用新技术手段,优化翻译工作流程、强化翻译业务管理,推动翻译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更高水平迈进。

五是提高翻译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水平。加强翻译理论的探索创新和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深入开展翻译基础理论和国际传播学理论研究,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翻译界互学互鉴,不断提高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

六是推动语言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注重加强翻译产业资源的开放协同,增强语言服务企业发展潜力,提升产业规模、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语言服务行业规划引导,以语言服务产业振兴推动翻译事业繁荣发展。

北京译协: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已有301所高校开设翻译本科专业,全国累计共有316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翻译人才培养欣欣向荣。您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翻译人才培养?

杜: 翻译人才队伍是增强国家翻译能力、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基础支撑。过去十年,我国翻译和语言服务行业依托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实现快速增长。中国译协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翻译人才总规模达538万人,英、法、俄、西、阿等常用语种翻译人才已有良好储备,人才队伍呈现年轻化、高知化、梯队化等特征。同时,翻译人才队伍建设也存在高层次人才欠缺、人才数量和素质难以满足对外交往需要、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专门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翻译人才供给与国家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能够独立承担重要翻译任务的高端翻译人才和非通用语种人才数量仍比较有限。面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加强翻译人才培养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找准专业方向,突出专业特色,增加语种数量,建立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二是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将注重专业知识与翻译技能的培养并举,将翻译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科建设成果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

三是坚持开放协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开放、多元、复杂的全球语境中培养翻译人才,开展中外联合培养,持续做好国际翻译人才研修交流。

四是主动适应新技术革命与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动新技术在翻译教学与实践中的有效融合应用,促进教育资源、产业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更好对接,形成翻译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北京译协:2022年9月,教育部发布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翻译被列入文学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可授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您认为建设和发展翻译专业博士学位对于培养新时代翻译领军人才有哪些重要意义?应该如何建设好翻译专业博士学位点?

杜: 翻译专业被列入文学学科门类专业学位类别,可授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这标志着高层次翻译人才资源得到进一步补齐,翻译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和发展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将成为培养新时代翻译领军人才的重要抓手。这项工作意义重大,需要在布局管理方面加大育、选、用各个环节统筹,在人才资源储备和配置方面还应协调指导单位、培养单位、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各方参与。我认为需要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需求引领。翻译人才的培养要从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出发,创新开展翻译人才培养和行业平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思想译介和文明交流中锻造多语种高端翻译人才团队,为培养高水平国际传播翻译人才提供有利环境。

二是坚持协同创新。支持鼓励专业机构、行业企业、团体组织、科研院所全过程实质性参与翻译人才培养。中国译协也将持续做好重大翻译项目组织实施、会员服务与管理、标准化建设、师资培训、翻译奖赛、技术应用等重点工作,为高端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坚持开放合作。学界业界需要共同努力,引导青年翻译工作者不断强化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业界资源力量,发挥翻译专业优势和职业特质,合力打造多元复合的翻译人才队伍。 W1F3LQljlLar2RMgVJ/v68dmHf/KNUrNAtEvSkSLuzMUeiGU9MmqOMoUQtuQ7Qt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