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中华盛世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有许多的鼎盛时期,这些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人口增多、军事强大、国家安定、财政收入稳定。例如:

3.1 汉武盛世

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汉武帝开创的盛世。汉武帝是两汉时期雄才大略的皇帝,建立了多方面的制度,成了和秦始皇并列的千古一帝,后人常用“秦皇汉武”并称。

汉武帝即位之初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情况也相当好,而诸侯王国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不小。所以,他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变古创制,确立察举制,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始,他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人为仕,此时名相、名将辈出;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实行尊崇儒术(孔子的儒家文化)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建立系统完整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此后两千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经济上,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建立均输平准制度,强化重农抑商;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这些变革使西汉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汉武帝时代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整顿财政;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建立均输和平准制度,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以及强化重农抑商政策,采取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当时藉由这些关键变革,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除了北伐匈奴,还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对外,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而倭奴国、朝鲜半岛南部和东南亚等地,也开始与西汉有文化上的交流与商业上的往来。

汉武帝时代,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的序幕。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在这一时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汉武帝时代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在历史上亦留下了深刻影响。

3.2 开元盛世

公元712—741年,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

唐玄宗在位时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

唐玄宗治国之道以提倡文教,道家清静无为思想为宗。在政治上任用贤能,改革官职,励精图治,使得唐中期的朝政趋于稳定。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和恢复奠定了基础。由于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大唐天下大治,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经济上,唐玄宗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大力发展农业,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

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唐朝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国历史上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

开元年间,经过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上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得天下大治。杜甫有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此间,唐朝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天宝年间唐朝达到8000万人口。商业十分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因当时年号为“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3.3 永宣盛世

公元1403—1435年,永宣盛世指明朝前期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削平群雄,驱逐元朝残余势力出漠北,一统天下后。经永乐、洪熙、宣德三代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三十三年的繁盛局面,大明王朝统治进入了鼎盛时期。

明成祖朱棣曾五次北伐蒙古,南征安南,令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致万邦来朝,显现了明朝蓬勃前进的不已之势。

经济上,永乐十三年,明成祖重新疏通了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明仁宗、明宣宗在位时积极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以一种公平购买的制度代之。免除受自然灾害百姓的赋税,供给他们免费粮食和其他救济物品。

此期间的粮食产量增长稳定。洪武年间平均每年税粮二千余万石,永熙宣年间平均每年税粮增至三千一百余万石,全国各地的仓储都极为充裕。手工业蒸蒸日上,采铁、造船、制瓷、织染、军器、火药的制造以及特种手工艺和土木建筑,质量上均超过了前代水平,数量上也成倍增长。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品流通特别活跃,仁宣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明代的极盛水平。

明朝永宣时期总体上稳定在五六千万人口之间。根据《明太宗实录》,永乐初年,明朝总户数为9685020户,人口为50950470人。根据《明宣宗实录》,宣德末年,明朝总户数为9940566户,人口为52083651人。

永乐年间,朝廷组织编纂了大型书籍《永乐大典》,系统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整理和总结;北京、南京、苏州、扬州、广州、佛山以及一批沿海、沿江城市的商业、手工业非常发达、兴旺、繁荣。

其后的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持守成之策,致力于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采取休养生息的治国之策,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使者,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自此以后于永乐五年(1407)至宣德八年(1433)的二十多年间,郑和又先后六次出海远航。郑和七下西洋,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明成祖朱棣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诸国,西域诸国如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称臣纳贡。明朝与西域诸国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使得全国的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明朝西北控制到大漠;西南改云南、贵州、四川土司制,归属中央;东北至兴安岭、黑龙江岸,广驻军士;东南临海戍边;周边安南、暹罗、朝鲜等均系藩属国。大明国力达到顶峰,史称这段时期为“永宣盛世”。

3.4 康乾盛世

公元1681年—1796年,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疆域辽阔,社会稳定,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最强,改革最多。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康乾时期国库财政储备充足,最高的年份达到8000万两,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余万两。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康乾盛世”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农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随着土地的开垦和农业种植方法的进步,粮食产量也大幅度提高。康乾时期粮食总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1665年的1163.7亿市斤增加至1795年的2576亿市斤。

康乾时期,商业贸易十分繁荣,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更加密切。如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广东佛山镇的各种铁器,行销全国,当时有“佛山之冶遍天下”的说法,其他如南京的绸缎,景德镇的瓷器,安徽、福建、湖南的茶,广东、台湾的蔗糖,苏州的丝、棉织品,也都行销各地。特别是江南丝织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广大的国内外市场。例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几乎行销遍全国。当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值占全世界工业、手工业产值的30%。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全国突破一亿五千万人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康乾盛世时期,人口众多,中国国土辽阔。清朝政府统一新疆、蒙古、台湾、东北、西藏,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通过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双季稻、御稻等高产作物,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国人口连破三亿,为中国人口大国打下基础。废除了贱籍制度,解放了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力,改变了他们子孙代代不得翻身的命运。

然而,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清朝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 3FM1YNEY+tH+9HCPfUf8sOBqCjpuToMFmbx8DWoABEpo4fM4333EpkzhMaGyF0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