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情动于中,方得物作于手

——大吕,画家

吴工的儿子是我的学生,每周来我的画室学书画。有一天,小家伙不无自豪地向我透露,他爸爸正在写一本很厉害的书,关于做手工的,还专门强调了一下,这是正式的书,要出版的。

前几天吴工突然跟我说,他的书要出了,邀我写个前言。吴工发在公众号里的文章我看过不少,而且平时也经常交流。但我觉得不认真读完书就动笔,似乎有点没好好审题就草率答卷的感觉,而且也对不住这么重要的任务。于是等来一个轻松无事的下午,躺倒在沙发上,调整到一个长久舒服的姿势后,打开手机里的电子书稿,心想他这是做手工的书,毕竟不是小说,那些具体制作过程的部分我可以跳着看,应该很快翻完。谁知道,不读不知道,一读跑不掉,竟然比看小说还投入,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昏天黑地,茶饭不思,其间因为眼睛吃不消,还把手机换成了Pad,就这样一字不落地看到了最后。此时的窗外早已华灯初上。

我揉着酸痛的脖子,首先想到的不是吴工这本书怎么样,而是欣喜自己竟然半天里认真读完了一本三百多页的大部头,这效率这劲头,深受鼓舞的我不禁把目光转向那日益蒙尘的书架,层层叠叠的书籍此起彼伏,搞不清那里究竟埋藏着多少看了半半拉拉的,想看没看的,计划要看的,买来就没看过的,甚至塑封膜都没拆的书,这时候它们冲我招起手来,霎那间有点恍惚。突然一个清醒的念头升起,对知识的贪婪差点让我忘记了一个事实,不是我的阅读效率高,而是吴工的这本书太好看了。继而又生出一种遗憾,既然一本做手工的书都能写得这么引人入胜。那如果我们的教科书,尤其是当年令我头疼的数理化,都像吴工这本书一样,那我肯定也上了北大清华哈佛牛津,早就实现了儿时的理想,当上科学家了。

但再一想,吴工这本书真是一本做手工的书吗,我印象中做手工的书不应该是像产品说明书那样的吗,不带这样玩的吧,这明明是不讲武德嘛,明明是打着手工的幌子在“夹带私货”。

套用一句网络语言,哥做的不是手工,是感情。

吴工所有的手工作品都有一个缘起,或者叫作心路历程。先因情动于中,方得物作于手。童年的温暖记忆勾起他给儿子造一座城堡的想法;费尽周折制作一把木梳,是为了给妈妈一件独特的生日礼物;用收集来的种子,为皈依佛门的老友磨成一串念珠。吴工的每个手工物件里都封存着故事,也是一种对生活极有意味的记录,是他生活中的一朵朵浪花,浪花飞溅下暗流涌动着真挚的情感。有对父母师长的感恩之情,有对同学朋友的友谊之情,有对孩子的舔犊之情,有对童年时光的追忆之情,也有对生活变迁的祝愿之情。

当然这一切最大的缘起还是因为喜欢,吴工在这些物事的创作过程中获得一种快乐,他延续着童年时收集贴纸,玩变形金刚的劲头,乐此不疲。还是那一颗童心,但却拥有了专业工程师的能量,这就像爱玩的孩子拥有了神奇的魔法,可以让一块几亿年前的琥珀重现光芒,可以在一颗鸡蛋上刻出图画,也可以让废弃的电子元件化身为龙。你说能不好玩吗!能不快乐吗!

我觉得吴工的手工行为无意间符合了一种艺术精神。他的创作要么出于自娱,要么为了送人,虽然熬夜加班,费时耗力,但一切出于内心自愿,而非外力强迫或名利裹挟。自遣自乐,没什么功利色彩,因此也免受约束之苦,由此让我对他的公众号ID“徒劳吴工”更加理解。

这种行为又让我产生联想:在原始社会的某个角落,某个小伙熬上几天几夜把一根骨头磨成发簪,为了送给心上人;封建社会里的某个文士,亲手制作一张精美的诗笺,描上花鸟鱼虫,书写上美丽的句子,寄赠远方的知己。这样寄托情感的物事,叫做信物。吴工就制作和送出了很多独特的信物,虽然不一定贵重,却件件“礼轻情意重”,寄托他的“平生一片心”。在今天的社会风气中,他的这种颇具古风的“非主流”行为,引发我重新思考礼物的含义。

我想起《诗经》中的一篇关于互赠礼物,永结友好的诗。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多么美好的情感啊!

中国人从来都不乏细腻的情感,他们爱人,爱生活,爱自然,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但不知从什么时候,中国人的情感变粗了,生活也随之变得粗糙不堪,一切以实用为上,以效率为先,人们变成了生存的机器,生活的奴隶,在无趣的人生中疲于奔命,内心难得安宁。当然生存的压力是每个人真实存在的,无法不去面对。但是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被过多的欲望所绑架了呢?

有一个问题,我一直很好奇,我知道吴工的工作是很忙的,他哪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摆弄他那些千奇百怪的慢工细活,写这篇文章时我似乎有了答案。

吴工自嘲为一个怂人,20年没换过工作,兢兢业业。从不奢望大富大贵,所以也不去冒险投机。为了方便照看父母,不惜舍弃奋斗十八年的上海,为了孩子进公办小学不靠托关系,可以主动放弃孩子的上海户口。他的有所不为,甘愿舍弃,源于他内心的清净,也让他获得一份笃定和从容。不管是对待工作,还是业余爱好,都能做到认真投入,身心一致,远离内耗。在今天“内卷”横行、“压力山大”的时代,这是一种稀有的智慧。

近几年流行的一句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激起很多人对诗和远方的渴望。我觉得吴工的生活态度似乎更加平实朴素,无论生活里是苟且,还是诗和远方,都不去刻意回避与追求,只是平平淡淡,认认真真地对待一切。也许对于能够随遇而安,不断发现乐趣的人来说,诗和远方就在点滴日常之中。 BS4wzBoFfGm53zaIabmU+j+HEWU3opd2ZeD/AnCwteWfJpYMWbMqBy0VfK7Sd3I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