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第6章 /
苏中七战七捷(二)

粟裕谈改进我军战术——撤军淮北还是坚持华中——抓住战机奇袭李堡——丁堰、林梓歼灭交警总队——邵伯保卫战——如黄路上的大胜仗——粟裕总结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经验——毛泽东高度评价苏中战役

1946年8月3日,我军撤出海安后,国民党军65师、49师105旅、新7旅争先拥进海安城。虽然他们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也纷纷向南京方面报捷,吹嘘说“歼灭共军主力三万人”。李默庵没有亲自去前线视察,轻信了下级的鬼话,认为苏中共军大势已去,以后就是分散清剿的问题了。

国民党军进入解放区,变成了瞎子和聋子。华野的1师和6师就驻在海安东北的村庄里,天天出操,开会唱歌,休整了半个月。本地出身的侦察员庄庄有熟人,天天上公路,国民党军却一无所知。而敌人的一举一动,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

休整不是睡觉。粟裕指示各部队把大批俘虏兵补充到连队,使缺编的充实到满员。伤员得到治疗护理,缴获的武器装备也进行分配,每个团都有了大炮和一定数量的机枪。休整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总结,粟裕将团以上干部召到司令部,谈改进今后作战的问题。

粟裕说:“我们在7月13日开始作战以来,近一个月中取得了很大胜利。这是全体同志用头颅血肉和热汗所换来的。但是胜利中还存在一些缺点。这些缺点是由于我们部队长期处于游击战争环境中,从未曾有过这样大的兵团在一起作战。大兵团作战,是各种力量的比赛,等于一架机器一样,要全部开动,一个螺丝钉也不能有丝毫障碍,才能顺利的生产出好东西来。整个作战计划也像做一道算术题那样,一个数字错了,全盘都会错。”

前段作战存在哪些问题呢?粟裕谈了五个方面:“一是遵守时间,坚决地按时完成作战任务,在有些兵团做得不够。还有的存在爱面子的心理,以为人家都打下来了,我打不下来吗?因而拒绝友邻的帮助配合,以至把时间延迟了。”

“二是通信联络一向是差的。在如南战斗中就很严重:如7月19日,找某部队找了一晚未找到,其实相距只几里路。第二天打的时候,也因为通信联络不好,致使动作不协调,这个团打,那个团休息;这个团打疲劳了,那个团才开始动作;因而几个团的兵力只起了一个团的作用,不能解决战斗。”

“三是协同动作还不好。在完成自己任务之后,主动地机动地照顾友邻,帮助友邻完成任务,也做得不够。同时还存在着等待观望,依赖友邻,这是不好的。”

“四是炮火的组织使用上,也存在严重缺点。我在海安营以上干部会上,提出炮火要集中使用,许多同志还不重视。因此,在这几次战斗中,我们炮火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相反的还遭受了敌人炮火的威胁与杀伤。据卫生部统计,伤员中为炮弹炸伤的占45%以上,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五是还有个别干部对利用地形地物,隐蔽自己,减少与避免伤亡,做得很差。只凭个人勇敢,把隐蔽自己视为怕死,致在战斗中干部伤亡不少,这是不应该的。如个别营团干部站在屋顶上观察敌情,久站一地,毫不隐蔽,这样怎能不挨打呢?还有个别干部在敌人炮火射程内,集合部队讲话,以至受到不必要的伤亡。这样做,损伤了革命力量,削弱了战斗力,有什么好处呢?”

摆出了问题,粟裕提出了纠正和改进的办法。第一就是要加强通信联络,要不失时机地相互通报情况和意图,必要时野战军司令部可以直接对团布置任务。作战时指挥所一定要带电台,不能认为麻烦讨厌而把电台与伙食担子放在一起。要保证报务人员日夜值班,行军时可以让报务员在担架上休息,一到目的地就可以工作。作战时要尽量使用电话,指挥员不要全跑到第一线去,负责人要守在电话旁,掌握全盘情况。送信时重要的信可以写几封,派人分几路送,总有一路可以送到。

第二是加强协同动作。各兵团要想尽办法,坚决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不等待观望,不依赖友邻,更不打滑头仗。不仅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主动协助友邻。在敌情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时,应不待上级命令,不等待友邻,机断专行发起冲锋,以便促成各方之进攻。

第三是火力组织与使用,要集中大部分炮火于主攻方向,正面不要太宽,集中火力突破一个缺口,即可发动冲锋。要以一个团甚至一个旅的炮火压制敌军一个营的火力,在我们炮弹不足,技术不高的情况下,更应该这样做。

第四是集中优势兵力,在战术上以多胜少。要三个到五个打敌人一个,不要存在爱面子或怕别人来分缴获品的想法,而由一个兵团包打。集中兵力是为了迅速解决战斗,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不失时机地进行第二个战斗。

接着,粟裕还讲了抓紧时间休整部队,恢复战士体力;随时作好战斗准备;防空和伪装;注重搜集敌军情报等问题。为了使各级指挥员都能掌握这些经验,华中野战军把粟裕的讲话印在内部刊物上,下发给各部队。

这时,徐州方面的国民党军队向我淮南根据地大举进攻,很快占领了盱眙、天长等县城。遵照中央军委南下作战的计划,陈毅、宋时轮率领山东野战军主力50000余人从鲁南进至泗县附近,准备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大战。陈毅考虑面前的对手是桂系部队,战斗力较强,必须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才有胜利保证。8月1日陈毅向中央报告:“现淮南地区丧失,敌进攻重点转趋苏中和淮北。张邓谭粟舍不得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仗,实际上淮南在全局比苏中更重要。”因此,陈毅建议“粟部迅速西调,仍以切断津浦、陇海,开展淮上新区,夺取徐州为目的”。

毛泽东对此持谨慎态度,他在8月2日电询粟裕:“主力休整及补充情形如何,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如你们能在八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形即将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至淮南作战。”

慎重地考虑了毛泽东和陈毅的电报,8月5日粟裕回电中央和山东野战军、华中分局领导人,提出如果能将皮定均的5旅调来,在8月内再歼敌两个旅是有把握的。粟裕提出自己的忧虑:现在苏中、淮南、山东都有我军主力,形成平分兵力,这样恐怕解决任何一路敌军都有困难。但他力陈苏中的有利条件,要求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再转移。“否则淮南、苏中均成僵局,于整个战局亦不利。”

毛泽东看了粟裕的电报,感到华野在苏中连打两个胜仗,士气正旺,如果急于调他们北上,未必效果就好。8月6日他给陈毅个人发了一封电报:“似以同意粟裕意见,在苏中再打一仗然后主力西调为有利。因粟部西调过早,一则苏中人心不顺;二则敌军亦将早日西调;如西面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皆无话说。目前大战方在开始,粟部多少带地方性,此种情况不能不顾到。你手中有五万兵力,用每次歼敌一个旅之方法,可能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内歼敌三至四个旅,即足以顿挫敌之攻势。那时,粟部主力亦可西调,叶(飞)赖(传珠)部亦已南下,可以大举向淮南出动。究应如何,仍请你按照具体情况考虑决定指示粟裕,此间对粟不直接指示,以上意见只是提供参考。”

毛泽东的电报,反映了他在军事决策上的民主作风。在定下决心之前,他总是反复征求战略区指挥员的意见。当双方意见不统一时,他是从实际情况着眼,谁能打胜仗就让他放手去打,而不是横加干涉,把个人意见强加于人。苏中究竟能否再打胜仗,他认为粟裕手里兵力不多,把握不是很大。于是8月7日毛泽东再次电询粟裕:“对苏中目前即取防御方针,而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长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蚌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之作战,这是一个方案。照你五日午电办法,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这是又一个方案。你对以上两方案意见如何,盼告。”

就在毛泽东与陈毅、粟裕商量作战方针时,苏中形势发生了变化。粟裕于7日电告中央和陈毅:“歼敌良机已到,战况完后再报。”毛泽东非常高兴,8日立即指示粟裕、陈毅和华中局:“(一)粟虞辰电悉,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二)如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连续歼敌两个旅,否则可先歼其一个旅,休息数日再找机会歼其另一个旅。(三)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粟裕所说的“歼敌良机”是什么呢?他晚年叙述说:“敌人挨了宣泰和如南两次打击后,这个时候是用肩靠肩地并列前进,它50000多人的攻击正面不过20华里左右,防止被我们各个歼灭。这个时候我们确实有点不好下手。在七纵3000多人对抗敌人50000多人的进攻的情况下面,居然打了4天多,本来还可以打的,因为我们的弹药不够,在这个4天多的战斗中间,杀伤敌人3000多人,我们于8月3日主动地撤出海安,敌就进占海安。在我们撤出海安之后,敌人又发生了一个错觉,因为这个时候敌人没有发现我们的王纵和陶纵这两个主力纵队,以为我们的部队已经伤亡很大,不堪再战了,造成了错觉,就轻易地向我们出犯。当时我们估计一方面敌人可能继续北进,占领东台;另一方面也可能东进,占领李堡、角斜,这样封锁我们到通、如、海、启的通路。可是敌人这种估计错了,而且恰恰相反。敌人占领海安之后,他以为我们不能再战了,所以他就大胆地分兵东进,占领了丁家所、李堡、角斜这样几个点,这样就使敌人又背上了好几个包袱。敌人要封锁通、如、海、启,也不得不分兵把守这几个地方;这样他的整个进攻兵力,正面进攻兵力就越来越少了,便于我军各个击破敌人。其实,我们这两个主力纵队已经在那里休息了两个星期,也把俘虏兵争取过来了,补充了新兵。所以,敌人继续分兵东进,就造成了我们继续打击敌人的有利条件。”

8月8日,粟裕得到情报:李默庵命令占领海安的65师调往泰州接替25师的防务,以新7旅到李堡接替105旅的防务。国民党军队的频繁调动,给我军创造了战机。粟裕当机立断,命令陶勇率1师攻击李堡之敌,王必成率6师攻击丁家所之敌,管文蔚率七纵隐蔽于贲家巷,准备伏击海安来援之敌。10日黄昏,陶勇的1师主力悄悄包围了李堡镇。国民党军的两个旅部各带一个团正在换防。要走的刚把电话线拆除,新来的电话线还没装好。李堡的工事也比较简单,只有一道鹿砦,一道交通沟和少量地堡。1师依靠青纱帐接近敌军,侦察好地形,夜里10时从两个方向突然发起攻击。新7旅是四川军阀的杂牌部队组建,老兵多,装备差,但是还能抵抗一阵。1师3团的突击连队与敌军交火,敌军以重机枪封锁前沿。我军迅速上前,用手榴弹炸毁敌军重机枪,占领阵地。敌军连续四次反冲锋,均被我军击退。相持到天亮,到了该吃早饭的时候,我军坚持连续战斗,以小分队迂回包抄,夺取了李堡镇内的一些房屋。敌军眼看要被包围,军心动摇,开始突围向杨家庄的105旅靠拢。1师穷追猛打,将敌军歼灭在野外。105旅守在杨家庄的一个团在旅长指挥下固守尼姑庵,1师集中炮火轰击,敌军被炸得四散逃命,除旅长等少数敌军逃生,又一个团被1师消灭。

这时,新7旅旅长黄伯光正带一个团从海安前往李堡,路上听见枪炮声,以为共军正在和他的部队激战。下令部队跑步前进,想与李堡部队夹击我军。中午到达西场,正遇见6师主力刚打败丁家所之敌,在这里埋伏打援。地里的玉米长得很高,国民党军被包围夹击,陷入混乱。黄伯光命令突围,两头都被打回来。下午5时,王必成下令总攻,战士们杀声震天,黄伯光带少数随从狼狈逃窜。不到一昼夜时间,国民党军两个旅部、两个团约9000人被我军歼灭,5000多人被俘。而我军伤亡不到1000,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粟裕原来打算乘胜追击,收复海安,听说敌65师回援海安,黄桥的99旅也向如皋增援,而我军主力作战两天,相当疲劳,决定停止行动。

李堡之战我军战术有明显提高,部队进攻时能集中兵力,以14个团打敌军3个团,迅速突破。电话联络畅通,起了很大作用,并发扬连续作战和猛追猛打的作风,在运动中消灭敌军,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这一胜仗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粟裕向陈毅和中央报捷,13日陈毅回电:“海安捷讯悉,甚慰。为贺你部继续胜利,宜就地继续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部队宜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

毛泽东也为苏中的捷报感到兴奋,15日指示粟裕、谭震林:“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

国民党军在李堡损失惨重,李默庵很受震动。他命令江北各部队采取守势,稳扎稳打,不再主动进攻。我军没有在运动中歼敌的机会,粟裕、谭震林决定主动出击,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他们致电中央,请求率主力南下,攻打南通、海门等城市。中央考虑我军目前攻打中等城市的力量不够,20日复电:“同意主力南下的行动,但不必去强攻城市。”粟裕等分析了敌情,海安、如皋等地驻有国民党军主力,我军应避实就虚,设法切断如皋至南通的交通线,孤立和打击敌人。林梓和丁堰是敌人交通线上的两个重要据点,没有正规军,只有交警大队把守。粟裕决定以1师打丁堰,6师打林梓;七纵袭击海安,九分区地方武装袭扰南通,牵制国民党军主力。

林梓是南通至如皋公路上的一个镇子,南通至扬州的运河流经镇中。镇子三面环水,镇子虽有不少地主大院和寺庙。这里有一个交警大队和一个保安团,交警大队是由原来的“忠义救国军”改编,全部美式装备,都是轻武器,没有火炮。这些家伙名为维护交通,实际上是专门镇压老百姓的。平日为非作歹,但不会打仗。林梓有日军遗留的碉堡,加上壕堑和铁丝网,工事比较坚固。21日黄昏,6师到达林梓外围,王必成指示54团当夜发起攻击。敌军虽然没有大炮,但是短兵火力还相当猛烈。54团组织了两次进攻,只占领了镇子北边的一个大碉堡。抓了几个俘虏来审问,才了解到镇子里的敌军比估计的要多。同时还了解到,敌军的工事是外边强,里面弱,只要突破一点,敌军就会瓦解。

王必成马上调整部署,又调来一个团和两个炮兵连,集中兵力从东南方向突击。攻击前在河上架起一座浮桥,准备好梯子等攻击器材。22日14时再次发起攻击,炮兵把大炮推到阵地前沿,抵近射击,一炮就摧毁一个碉堡。我军集中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完全压制住敌军火力。第一梯队迅速突入镇中,连续夺取几个大院,向镇子里面展开兵力。这时,其他方向也在助攻。敌人成了瓮中之鳖,纷纷缴械投降,少数想逃跑的,都被打死在河里。仅用了两个小时,林梓战斗结束。

1师前不久刚刚在丁堰痛击过王铁汉的49师,这次华野又让他们打丁堰,大家都很高兴。21日晚,3旅奉命主攻丁堰。丁堰的工事不如林梓,只有一个纱厂可以用来防御。1师两个团向丁堰发起进攻,激战一夜,敌人大多数被歼灭。少数逃往如皋,半路上被1师1旅的阻击部队截获。这样,丁堰、林梓战斗胜利结束,我军消灭国民党交警部队3000多人,缴获大量美制轻机枪、卡宾枪,第一次缴获了7辆军用卡车。意外缴获是大堆的美制脚镣、手铐,敌人原打算用来残害解放区人民,还没派上用场就成了我军的战利品。

就在华野主力进行丁堰、林梓战斗时,扬州国民党军为了配合徐州方向进攻淮北解放区,8月23日以25师向我苏中解放区的邵伯发起进攻。邵伯是扬州北面的一个大镇,西边是邵伯湖,南面是大运河与扬(州)(南)通运河交汇处,东面是水网地带。当时大运河从邵伯到淮阴一段处于我解放区的控制下,从地理形势说,邵伯是两淮的南大门。从经济上说,解放区的主要财政来源于运河的税收,失去邵伯就等于失去运河。可见邵伯对苏中和两淮解放区的重要意义。1946年6月内战爆发前,这里由华野第十纵队的4个团、华中第二军分区的2个团守卫。粟裕曾与滕代远同志一起来此视察,明确指示要加强防御,坚守邵伯。十纵是地方部队新组建的,尚未经过大战的考验,武器装备也不如主力1、6师。驻守邵伯的十纵副司令员常玉清是一位责任心很强的干部,他是在鄂豫皖苏区参加革命的老红军,随红25军长征到陕北。抗战时期在八路军115师,后转到苏中工作,身经百战。他在邵伯积极构筑阵地,主阵地是镇子南面的运河大堤,堤上设有暗堡、纵深配备;大堤到镇南修了堡垒群,层层设防。副阵地是运河东侧邵伯镇入口处,扬州北来的公路经过这里。这里河流多,我军毁掉公路大桥,在岸边构筑了工事。邵伯镇北运河船闸也是敌军可能攻击的目标,船只可以在此靠岸,但有河滩地,不适于大部队行动。邵伯东面的乔墅镇是敌军可能迂回进攻邵伯的地点,十纵也放了一个团。在邵伯的背后,皮定均的5旅坐镇高邮,把守着解放区的第二道防线。

一个多月过去了,东边华野主力打得热闹非凡,十纵只有一些策应的小行动。严阵以待,守卫邵伯。8月23日,严峻的考验到来了。从清晨起,国民党军的大炮轰鸣,震颤邵伯的土地,25师向邵伯正面发起进攻。108旅从扬州公路、40旅从乔墅两线冲击。前沿部队因武器较差,被迫后撤,扬通运河南岸被国民党军队占领。夜间敌军用汽艇和民船发起两次强渡,均被我军打退。第二天敌军在炮火掩护下继续用船只强渡运河,我军依托运河大堤工事坚守,苏中军分区2团表现得十分勇敢,与冲上大堤的敌军拼刺刀,不怕伤亡,打退敌军一次次进攻。但是敌军占领了桥头阵地,形势更加紧张。

8月25日战斗进入第三天,敌军采取中央突破的战术,向邵伯发起总攻。40多门大炮向我军阵地不停轰击,弹如雨下。运河大堤我军阵地上烟雾弥漫,一个地堡内听不清人讲话,电话线被炸断数十处。我军碉堡大部被摧毁,钢筋水泥工事也未能幸免。我军伤亡多数是为炮火杀伤,但是4团表现极为勇敢沉着,依靠军区支援的两门加农炮向敌军准确射击,打坦克、打汽艇,一炮一个目标弹无虚发。敌军潮水般拥上大堤,我军阵地只剩下一道铁丝网。没有退路了,我军战士与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战,大堤上杀声震天。敌军到底怕死,狼狈溃退。4团坚守两天,伤亡很大,常玉清以十纵82团换下4团。天色昏暗,敌军的总攻没有成功。

25师108旅连攻三天没有进展,又调来40旅的主力团投入第四天进攻。敌人在火力组织、步炮配合等战术上显得较强,但是主官一直在重复错误。国民党军总是正面进攻,突破点又选在我军防御最强的运河大堤上。这里正面狭窄,有河流障碍,如果他们采用侧后迂回,局势可能就不同了。我军以十纵82、87团固守阵地,到黄昏时,敌军显出疲劳和信心不足,攻势已经是强弩之末。到了27日,由于华野主力在黄桥发起进攻,李默庵急调25师东援泰州。国民党军报复性地用飞机和大炮轮番轰炸邵伯,随后趁黑夜撤军。邵伯保卫战以我军的胜利结束。国民党军伤亡2000余人,我军也付出1200人伤亡的代价。

邵伯保卫战,我军十纵和军分区部队以弱胜强,表现十分英勇,超出了粟裕的估计。粟裕晚年提到邵伯保卫战,还是赞不绝口。他说:“我守卫邵伯的部队是刚由地方部队升级而成的第十纵队的三个团和两个分区的地方团,虽然训练不多,但士气旺盛。当时我们指定常玉清同志指挥。同志们知道,元末明初朱洪武有个大将叫常遇春,打过采石矶。我们在邵伯指挥作战的是十纵队的副司令常玉清,名字差不多。部队与敌人进行了多次白刃肉搏战,经四昼夜的连续激战,敌人终于被我击退,敌伤亡两千多人。”

粟裕密切注视着邵伯的局势。他知道如果邵伯失守,将会给淮南的形势造成严重后果。但如果现在出动主力前往邵伯解围,不仅路程太远,赶到那里也是疲劳不堪,难以即刻投入战斗。粟裕想起战国时代“围魏救赵”之计,来个古为今用,设计出“攻黄(桥)救邵(伯)”,用攻其必救来调动敌军,变被动为主动。他命令1、6师和5旅大踏步向敌占区前进,寻求在机动中歼灭敌军。

这个行动带有一定的冒险性。粟裕回忆:“这是一着奇兵,也是一着险棋。这个地区,南是长江,东、北、西三面都有敌人许多据点连成的封锁线。封锁圈东西百余里,南北仅数十里。”如果国民党军掌握了我军动向,以优势兵力合围,那是对我方很不利的。由于老区封锁严密,敌人得不到情报,反应迟钝多误。我军主力行动时,他们判断我军是要攻如皋,急忙派黄桥的99旅出动增援。没想到我军的目标是黄桥,8月24日获悉99旅出动的情报,粟裕命令部队在行进中密切注意敌情,准备在半路上打遭遇战。

8月25日,从黄桥出来的99旅到达分界,与王必成的6师遭遇。6师以少数兵力正面阻击,以主力4个团从两侧和背后出击,迅速完成对99旅的合围,展开猛烈进攻。这时敌军才发觉我军的意图,派如皋的187旅、79旅的一个团向黄桥方向增援。这部分敌军也被陶勇的1师截在加力和谢家甸一带。这天夜里,分界和加力都在激战。打到天亮,由于敌军采取依托村庄固守的战术,我军未能解决战斗,形成对峙局面。

这样的形势对我方不利。当时邵伯战斗已经到了紧急关头,乔墅阵地已被敌军突破。如果我军主力与敌人僵持,邵伯一旦失守,形势就会发生剧变。粟裕当机立断,命令1师1旅张震东旅长前来受领任务。26日上午,张震东骑马赶到野战军司令部,粟裕指着地图对他说:“敌人已被我包围在加力、分界地区,如果我们两个地区同时打,兵力不足,不能迅速解决战斗。现在采取‘雷公打豆腐’的办法,先集中力量打分界的99旅。因为先打加力的一个半旅,时间要延长,如皋还有两个团可能出援,这样会成为僵局。你旅立即奔赴分界,协同6师先歼灭99旅。”

张震东接受任务,马上赶回部队。1旅从加力强行军向分界前进。26日中午,1旅到达分界东北的指定地点。6师见1师前来支援,士气大振。下午1时,6师发起总攻,经过两个小时激战,99旅大部被歼。残敌1000余人向东南方向突围,又被1旅阻截。在一片开阔地上,敌军如同没头苍蝇,东边枪响向南逃,南边枪响再向东逃。我军包围圈越缩越小,敌军走投无路,只好缴枪投降。99旅旅长刘光国以下1400人被1旅俘虏,这样,分界战斗结束,99旅被全歼。

1旅和6师18旅、特务团又迅速挥师东进,去解决加力的敌人。准备26日夜里发起总攻。因1旅没能赶到,3旅先发起攻击。打到27日天亮,18旅一个团和特务团赶到谢家甸以东投入战斗。上午,敌军以营为单位向如皋方向突围,被1师、6师18旅、5旅、特务团等分割围歼。一个半旅的国民党军于黄昏时被分别歼灭于加力、谢家甸之间,零星逃回如皋的不足1000人。

我军乘胜追击,扩张战果。七纵原来担任监视海安敌人任务,见兄弟部队打得热闹,也主动出击。27日晨攻占大白米镇,晚上攻占曲塘,控制了海安到泰州的公路交通线。5旅向黄桥攻击,守敌只有5个连,听说99、187旅被歼灭,极为恐慌。5旅包围黄桥,开展政治攻势,喊话要敌军投降。敌军依托碉堡、围墙负隅顽抗,我军使用迫击炮抵近平射,打掉敌军碉堡。又用炸药包连续爆破,将敌军压缩到镇西北角。眼看大势已去,突围无望,敌军于31日晚缴械投降。黄桥被我军解放。

这一仗是苏中战役中最大的一个胜仗。我军歼灭国民党军99、187旅全部, 79旅一个半团,160旅五个连,63旅两个连,总计俘虏12000多人,缴获各种炮50多门,轻重机枪600挺,步枪3500支。我军伤亡3500多人。邵伯保卫战的结束和黄桥的解放,标志着经历七次战斗的苏中战役胜利结束。

一个半月的苏中战役,我军七战七捷。共消灭国民党军6个师、2个交通警察总队,共60000多人。占国民党军在苏中南线总兵力的40%。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物资。这些胜利改变了苏中的形势,战争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军手中,敌军不仅无力进攻,连维持交通线都很困难。恐慌到1个旅不敢单独出动,1个团不敢守一个据点。当初长驱直入的骄横气焰一扫而光,变成胆战心惊。我军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大的胜利呢?在华中野战军干部总结会上,粟裕司令员说:“首先,是由于我们没有机械的、教条主义的运用战略指导原则,我们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但我们也不死守一地。死守一点,同敌人拼消耗,是不合算的。但也不是一枪不打,望风而逃,而是给进犯的敌人以阻击和重大的杀伤后才弃守。海安撤出前就是这样打的。”

“其次,就是战略上采取了持久战,坚决地执行了中央的指示。我们每打一个仗,中央总是来电说,你们要好好休整部队准备再战。因此,不断积蓄与充实战斗力,便于连续作战,符合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则恰好相反,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如李堡之战,敌人三个团,我们使用了十四个团,差不多是五个打他一个,而且是在运动中打他,所以能迅速干脆地消灭敌人。分界之战敌人两个团,我们用了十个团打他;加力之战敌人三个半团,我们第一线即使用了十三个团,连第二线的兵力共有十五六个团,加上还有无数的民兵与地武,敌人当然就很难跑掉了。”

“第三就是采取了战役战斗的速决战。许多同志对于上面要求限时限刻完成任务认为是不体谅下级,是主观主义,太蛮横。其实要求战役战斗的速决是应该的,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因为我们五个打敌人一个,武器弹药也不比敌人差,运动中敌人又不能带着碉堡跑,当然是可以速决的。也只有速决才能减少伤亡和消耗,才能争取时间打第二仗。”“战役战斗中不采取速决战就会变成僵局,就不能连续作战,也就不能歼灭敌人,更会变成劣势与被动,甚至于失败。所以要取得更大更多的胜利,必须要在战役战斗中采取速决战。要速决,就要不怕疲劳。作战时不要顾虑部队疲劳,要用一切办法鼓励部队,克服一切疲劳去争取胜利。但在战斗结束后,就要很好的照顾部队疲劳,给部队很好的休息。”

“第四,各兵团的协同动作,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各兵种的协同也是一个重要条件,我在以前几次干部会上屡次提出要组织炮火集中使用,大家还不大相信,直到这几次战斗中受了敌人的教训,才改进了。如李堡之战,集中炮火使用,便很快地解决了战斗。打丁堰、林梓也是如此,所以都很快地取得了胜利。”

最后,粟裕总结说:“我们对进攻苏中的敌人作战,所以能取得巨大的胜利,完全改变了过去的形势,除了上述政治军事原因之外,主要是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因此,大家应记住: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消灭了有生力量,谁就会失败。”

苏中七战七捷,是我军在解放战争初期的成功战例,这个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各解放区军民的士气。毛泽东接到苏中的捷报,非常高兴,于8月28日起草给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推广苏中的经验:“我粟谭军从午元至未感一个半月内,作战六次(当时如黄路战斗尚未结束——作者注),歼敌六个半旅及交通总队五千,造成辉煌战果。而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未感集中十五个团打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这是对苏中战役的高度评价和褒奖。 5M5uk6O4jfFdBNsT9MDh6g8SHugTJY3Y1/oTj0CbyUK/g2vZjnB0kJ48l2UZ82v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