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英雄有屯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这是西晋文学家左思《咏史》中的两句,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英雄的处境多为艰难,哪个时代没有奇才,只不过是他们被遗弃在草野之中,遭埋没罢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人才之涌现,多在于极乱之际和鼎盛之世。英才立于盛世,这好理解,因为没有众多的治世之才,盛世焉能出现。而在天下攘扰、四海震荡的衰乱时节,各路英豪何以也会喷涌而出?道理其实很简单,旧有的秩序既出现紊乱,其统治的基础自是腐朽不堪,这些庸碌之人无力挽狂澜于既倒,便只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此时草泽英雄纷然而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纵横捭阖,立功显名。若非乱世,织缕贩履的刘备何以能称帝西蜀?若非乱世,阉竖之后曹操何以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若非乱世,县吏之孙孙权何以能威镇江东?时势造英雄,此言非虚。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大分裂时代,而以三国时代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刻,非其他乱世所能比拟。对此,清代大学问家赵翼给出了他的解释:“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确实,一个成功者除了本身应具有的杰出能力和超人智慧之外,识人和用人,化众人之智为己智,也是极为关键的因素。综观古今,能开创新猷,成就一方霸业者,没有一个仅是靠一己之力、孤军奋战而能成就的。

三国之所以被人视为“中国古代人才展览总馆”,历代各种人才,在此莫不具备,除了上述的两个因素之外,便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以三国历史材料敷演而成的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播扬有关。《三国演义》从酝酿到成书,前后经历了一千多年。在这千年之中,一方面存在着史册记载的三国史料及史实民间衍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则通过“讲史”、演戏、演义等手段,使三国故事情节更加丰富,三国人物形象更为饱满。也就是说,与《红楼梦》等其他名著不同,《三国演义》有一个从民间酝酿到文人创作的成书过程。研究《三国演义》的学者基本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即《三国演义》是一座用集体的智慧和心血堆砌起来的巍峨高山。正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史实背景和成书过程,《三国演义》一直存在着“虚”和“实”的纠葛,而在这虚实和真假的辩论和争执之中,三国时代的人物高频率地出现于人们的脑海,于是便有了三国人才之盛的印象。

对于三国人物的家喻户晓现象,胡适先生的分析颇有道理。他说:“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到了无数的常识与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到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他们不求高超的见解,也不求文学的技能,他们只求一部趣味浓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二十四史》与《通鉴》、《纲鉴》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古文观止》与《古文辞类纂》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三国演义》恰能供给这个要求。”《三国演义》之所以能起到《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所“不能满足”的效果,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部书具有浓厚的趣味。

对于一部作品而言,趣味是多么的重要。趣味能调动人们阅读的欲望,趣味能使人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趣味还能延长人们的记忆和增添历史的内容。可惜的是,我们的历史读物,趣味性的作品实在是太少了。

感谢崔美明大姐的信任,邀请我参加《趣说三国人物》的编写。虽然我知道我的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难以达到这套丛书的编写要求,但追逐趣味的禀性还是推动我接下了这个任务:我想试试。 iEC6SI8uGSW0D6nnb/uvwHk1Bo2sVX/INe9ITnsjn9Y6z16UZTArG60XsHWpmF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