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如何选择你的城市

到底是去大城市还是回家乡这个问题曾经让很多年轻人纠结,其实没有好或不好,只有适合或不适合。有的人喜欢竞争、爱热闹,就可以到大城市发展,有的人偏重于安逸的生活,不喜欢有太多的波澜,二、三线城市也是不错的选择。就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在选择自己的主战场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最大化利用好你的家族优势

有的年轻人生性好强,非要学习西方人,18岁后什么都要靠自己,如出国学习期间非要自己打工挣学费,结果没能充分利用好国外短暂的学习机会;有的人本身资质一般,但是由于父母的努力,在家乡处于当地利益链条的顶端,做什么都会事半功倍,却盲目挤到大城市,想靠自己的双手来打拼一个天下出来,与本地“土著”相比,显然增加了成功难度;有的人创业非要等到依靠工资完成原始积累,没能用好家里人的资金杠杆,导致错过一次又一次机会。

对于成功是否需要借力,先看看这几个例子吧。

鸿海集团是郭台铭从母亲和岳父处分别借来20万与70万新台币发展起来的。

比尔·盖茨的第一桶金来源于跟当时全世界第一强的电脑公司IBM的签约,合同的中介人就是他的母亲,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会董事,通过妈妈介绍,他结识了董事长,顺理成章地拿到了第一笔订单。

有“华尔街神经中枢”之称的摩根的第一桶金也是父亲替他垫付的投资款。

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计出身的,可是一个人的出身往往是他一生的烙印。他的起点、他的观念、他的资源,这些东西都影响着他的人生道路。不得不承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许多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家族支持的影子,在很多领域,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家族实力的比拼,只有在外部资源、现实基础等条件都满足以后,关于商业眼光和技术实力的比赛才真正开始。

曾经有一位父亲这样告诉他的儿子:“我现在还能管你,还能扶持你,你也不要有什么想法,我现在把你扶持好也是为了这个家庭,也是为了咱们的家族。如果你年轻时该大步发展的时候却非要靠自己,那么等你步入中年的时候,你的同龄人就已经完成了财务、知识、人脉等方面的积累,而你却没有脱离为生存而奔波的阶段,那个时候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了,那就是咱们家族的失败了。”

所以,年轻时接受父辈的帮助是很正常的事情,和年轻人的本事无关,这也是为了整个家族的长远利益。你通过借用父辈的力量迅速做强做大,你的儿女才有资格享受良好的教育,才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的话,就进入了资源和能力一代胜过一代的良性循环,这也是家族基业长青的根本。

此时的你,如果对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完全可以先利用家族的资源或平台进入职场,如果你能有效地利用好家族的资源优势,那不但能获得较高的起点,而且在后续发展中能获得较大的帮助。换而言之,你在和同龄人的竞争过程中,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以家族为核心的团队在战斗,那么你胜算的概率就大得多。

二、无论在哪里,拼的都是资源

经常能够听到有人说“XX是靠家里的关系才创业成功的”“XX和校长是老乡,校长才推荐他找到好工作”……仿佛不靠“个人努力”得到的回报都是很可耻的。但事实是,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也是一种个人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个人能力,因为它的杠杆率非常高。

有很多年轻人,本身没什么资源,在大城市闯荡失败,就幻想着回到小城市,以为就可以进入到提前养老的境界,实际上,这只是逃避的表现。就算你想回老家县城考个公务员或者老师,你也会发现,没有一定的渠道人脉,有时候就算你能力强,也不见得能进得去。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就有关系,最终比拼的是资源,国内、国外都是一样。眼高手低的人,注定处处碰壁,二线以下城市也不是任何人的备用轮胎。二线城市向一线看齐,三线城市学二线发展,这种城市发展态势决定了二线不是大后方,而是新主场,若你的筹码不够,二、三线都未必有你的位置。

数数你的资源吧:学历、专业、工作履历、人脉资源、外表、技能、金钱、父母实力、恋人或伴侣的实力。这里所列的每一项都可能帮到你,令你在大都市站稳脚跟;这里所列的每一项也可能无效,反而成为你的包袱或障碍。

如果你的和你爱人的资源加起来足够强大,或者你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弥补资源的不足,那么能去北上广就不会去二线省会城市,地域的选择顺序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区域中心城市>本省省会>家乡地级市,大致如此,不要乱跑,别的地方也一样没有风景。

智立方董事长兼CEO杨石头的经历,应该能让你有所启发。

杨石头: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职场人

主持人:有这样一个同学,刚刚毕业,关于就业地点的选择很纠结,我想可能就是很多年轻人遇到的一个问题,他已经毕业了,按他自己的想法是想留在北京,但是他父母想让他回老家所在的省城或故乡,因为他父母在两个地方都有很好的人脉,爸妈苦苦地哀求,每天打好多好多的电话。那对于这样的情况,您有什么样的意见?

杨石头:我的建议是回去。因为我们的职场不是简单生存,而是一个生存、扎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这个是我们在职场上奋斗的一个规律,就像一颗大树,需要大地的养分、适宜的环境和发达的根系。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个人也都是有根脉的,这件事不是我说的,是因为什么呢?是我跟那个晋江安踏的老总丁志忠,我说你生意做这么大,为什么不把营销总部迁到北京和上海去?他说,石头,人是有根脉的,每个人是要找寻自己的土壤和根脉的。不能因为这个城市繁华就贸然跟进,那东京还繁华呢,你去吗?纽约再看看,你去吗?你扎得下来吗?与其那样的话,漂着、忍着,不妨好好回去磨刀。

主持人:可能在北京他的机会要多,而且这种地方的公司化运作、市场化运作要强一些,磨的机会更多。而回到三、四线城市可能就安逸下来了,到不了三年已经是结婚、生孩子了。

杨石头:其实安逸不了。关键还是性格,大城市内也有一些人追求安逸,心中有梦想的人,迟早会出来。就像今天你真正创过业,然后就算是你回去打工,我跟你讲,你迟早还会再创业。你的心已经出来了,格局已经出来了,即便你真正安逸下来,就仨字:不甘心。你有一个幸福又如何呢?幸福是个比较级,大家都挺幸福的,你到这边会觉得不幸福,人比人气死人,对吧。

三、没有资源就要最大限度地寻求公平之地

如果你在家乡没有强势资源,那建议你尽可能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工作,因为这些地方相对比较公平,或者等你在职业发展上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再考虑生活上更能接受的城市。

笔者高中同学们的发展情况可以说明地域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我的高中同学大都来自农村,也有部分来自县城,由于当地的教育不是很发达,同班的70个同学里,考上大学的,包括专科在内,也就30人左右。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15年的时间,应该说大家的职业发展已经基本定型。

大学毕业后,大家也都普遍面临着就业地点的选择问题。一个选择是回到自己当地的县城,那里生活成本较低,并且离家也近,可以住在家里。但唯一不好的是,小县城的发展较慢,相对应的机会很少。另外一种选择是留在自己上学的城市或者其他一、二线城市,那里经济比较发达,科技水平很高,留在那里工作会有许多机会。但是面临的问题是生活成本太高,日常开销加上房租,基本上很难再有剩余的钱。

每个人在深入思索之后,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比较发达的城市,但也有部分同学回到了并不发达的老家。在我们高中毕业15年聚会的时候,当初那些选择回家工作的同学,还过着平常的日子,多年来工作薪资都没有太大变化,但贵在平稳,不少人都已经结婚生子。而选择留在了一、二线城市的几个同学,现在几乎都已经成为了各自单位的中流砥柱,年收入节节升高,表面上,众人都有着美满的生活,可是细聊起来就发现了差别。

首先,小县城的发展日新月异,物价水平也在慢慢上涨,留在县城里的同学由于工资涨得少,所以渐渐有了生活上的压力。其中有两个本科毕业的农村同学,本来有机会留在省会城市,但是选择了回乡,十年后,这两个同学都很后悔,因为他们所谓的学历和能力在落后的县城并没有用武之地,失去了竞争优势,稍微好点的企业加起来不超过5家,想跳槽都没有地方去,想再去一线城市吧,早已失去了当初的锋芒,更何况已经娶妻生子。反倒是那些家本来就在县城的同学,因为有良好的家族人脉,或者创业,或者进入公务员核心岗位,大都发展得不错。

而选择留在城市奋斗的同学,经历过毕业初期的低收入后,在异乡都把自己的潜能逼到了极致,平均工作5年以后,大多都能成长为公司骨干,夫妻二人的月收入加起来基本都能在1.5万元以上。父母少量赞助加上自己的积蓄,基本都买了房,加上年年上涨的工资,以及房价上涨带来的隐形红利,使得这群人的生活反而很富足。

四、锁定城市,不如锁定行业

在职业和地域两者之间,与其锁定城市,不如锁定行业、锁定公司。比如,应聘一些大企业的外地职位,这样既能避开高竞争度,同时又能进入大公司学习锻炼,起点就站得比较高。

前几年,政府部门和各大高校更多的是采取一种“救急思维”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包括政府在二、三线城市以及中小城镇设立的一些基层岗位,但是并没有注重毕业生在基层的长远发展,再加上上面所提到的诸如不公平的竞争机制和不透明的用人制度等方面的劣势,结果很多毕业生在三线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又逃回了“北上广”。所以,选择地域,你首先要明确自己在这里发展的目的是什么?这里能提供给你什么?需要你做什么准备?是想在这里定居,还是仅为下一阶段做准备?如果不想定居,那么就要考虑在这里待多久,你能获取哪些经验、技能、收入等;如果是想定居,那就要考虑所从事行业的发展空间和自己发展的可能性有多大,能不能承担起买房、结婚、生育的安家成本。尤其在选择行业时,要看重这个行业的产业群大不大,所在区域的产业升级会怎么变化,这样才能保证你有足够的长远发展和跳槽晋升的空间,否则等过些年产业内迁了,你会拖家带口地走不动。

一般而言,只有在行业发达的地区才会有足够的产业群,否则你跳槽都没地方跳。就像现代服务业、创新产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以有很多新兴的工作机会和方向。比如说,北京和天津虽然离得很近,但是在北京市里很少看到工厂,每天在北京挤地铁的1 100万上班族,大都集中在金融、教育、信息、医疗、旅游等服务业中,而在天津,制造业还占有很大的席位,工厂林立。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外贸相当发达的地区,如果你一心想在外贸业发展,那么最好要去长三角和珠三角。而西部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等,很典型的就是承接传统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因为很多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成本很高,所以长江一线大量的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都属于产业转移,这样就有了一个新的行业,叫作现代服务外包。

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最近十年,大城市已经发展得很快了,各项成本都很高,如果你选择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生活,你会很辛苦。一方面,很多机会和产业会重点转移到空间比较大的二、三线城市,所以,二、三线城市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很多行业已经不受地域的限制了,所以二、三线城市冒出了很多新的机会,未来的机会至少也在那25个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再往三、四线走,机会就很少了,很多行业要在小城市出现,还需要很多年,短期内是很难出现的。所以,你即便不留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尽量要选择留在省会以及重庆、天津这样的重点城市。

五、房子只是战术问题,不是战略问题

不必去抱怨大城市房价有多高。人聚财聚、人散财散,这是极其简单的道理和常识。人聚集的地方房价一定高,这是世界性的规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中国国情”。在美国、日本甚至俄罗斯、印度、越南,大城市的房价都高得离谱,高得让年轻人不敢指望。

有人说,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不要相信这样的鬼话和牢骚,正如旅美学者薛涌所言:“俺从大学毕业到33岁出国,就12平方米一间房,寄住父母家,结婚时没有床,似乎想象力和爱情并没有被毁灭。美国大学生号称毕业后要到纽约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这叫人生开始。大学生一毕业就想着买房,哪里还有心思干大事业?难道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予其房’?”

即便你真的迫切需要房子给你“安全感”,认真找,也不是没有的。比如,即便在2016年下半年,虽然媒体经常报道说“北京均价每平米5万元!新拍地王每平米至少8万元!”但笔者陪朋友实际买房过程中,发现北京四环外依旧有一些单价不高的老旧小区,南城甚至有些紧邻地铁的70平方米两居室总价才160万元左右,比周边河北的房价都便宜。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建于20世纪90年代,没有电梯,但对年轻人过渡用房绝对是够用了,况且近几年一线城市政府有钱了,经常对老旧小区进行加固与外立面改造,房子质量都没有什么问题。按照三成首付,让家里支持一点,哪怕再借点钱,自己还贷款应该也不会有太大压力。关键是大部分年轻人看到媒体说的那么贵,想都不敢想去买一套自己的房子,其实现在大城市居民出国、换房、换工作频繁,每天都有很多二手房入市,信息时代如此发达,认真找,慢慢看,总是能淘到自己需要的小房的。

总之,在择业时,大城市未必一定好,中小城市也不一定就不好,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大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家庭条件,选择一种适合的生活方式,然后再考虑选择哪个城市,只有这样,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才真正有利。 EOW8AZAJiMPiiw+HNUlpqqKIDcFVRNDNPbks7p13VrS8LhrRNWNz/o+ornTNjJ1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