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历史上,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一直不平衡,并且随着马太效应的强化,失衡愈来愈严重。胡鞍钢曾经将其总结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高收入地区为“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包括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的小城市以及部分较发达地区,如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的小城市等;“第三世界”是指广大农村或低收入的较不发达地区;“第四世界”包括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及低收入贫困地区。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形成了明显的三大发展差距,即经济发展差距、人类发展差距和知识发展差距。

一、一线城市利弊分析

有段时间,一股“大城市房价太高,导致白领纷纷逃离北上广深”的说法甚嚣尘上。2012年,更有一股真正的逃离北上广潮流。但是后来,媒体的舆论风向又大转,标题纷纷又从“逃离北上广”变成了“逃回北上广”。似乎应验了《围城》里的那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调查显示,最近几年,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奔向北上广而不是逃离北上广。2010年,智联招聘根据简历库数据,对过去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所在地及其迁移状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的比例高达54.1%,毕业三年后在这四大城市就业的更是高达57.3%,人们不是在逃离北上广,而是在不断奔向北上广。

他们为什么选择一线城市

第一,家乡经济发展水平低。受经济基础的限制,老家提供的就业机会特别少,大部分是事业单位,没有关系或金钱很难进去。部分毕业于二、三流大学的人,无论是在小城市还是在省城,文凭都没有任何优势,不如破釜沉舟,在大城市一步步地走下去,积累一定经验之后再回老家或者省城,可能更好找工作。

第二,所学专业对应的企业多集中在一线城市。实际上,许多人来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一半是主动选择的,而另一半是无奈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普遍较落后,多数专业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比如,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能就只能被迫去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以网站为例,中国较大的几家网站中,新浪、搜狐、凤凰、百度总部在北京,腾讯在深圳,网易在广州,如果你想在大型网站工作,北京机会最多,广州、深圳次之,而农村或县城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另外,受高校行政化影响,许多高校为了获得更多属地资源的支持,在专业设置上也会更加倾向于所在城市的产业需求,部分一线城市需求量较大专业的学生,未必能在二、三线城市找到对应岗位,近几年热门的部分专业,如软件研发、保险、咨询、投资等第三产业,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

第三,一线城市集中了更多的高校。与其他省份相比,211院校中,位于北京的有26所,位于上海的有10所,而与之相比,其他省份多数只有1所211院校。高校资源配置不均,使得学子更易扎堆考向一线城市。对于18岁时就离开故乡城市以及对其他城市毫无认识的毕业生而言,选择留在学习生活了4年甚至更久,且在当地积累了一定资源的一线城市就业不无道理。正如唐家岭的一名蚁族所言:“我要是回老家,可能根本就没人要。在北京念书,好歹还认识一些同学和老师,在老家那边,我什么关系也没有。”

第四,面子问题。有些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即使想退回到农村,也很难了。因为他们的观念已经与城市密不可分,身上已经没有了乡土气味,田间的农活儿对他们来说早已陌生。回去后,还要背负“失败者”的身份,甚至在有的父母看来,子女在北上广工作是件很有面子的事,离开大城市回家发展,则成了一种落败的耻辱。

1.大城市之魅力

除了以上原因,大城市对年轻一代具有更强的吸引力,除了医疗、教育等丰富的资源外,就个人职场发展和生活而言,主要有以下优点。

(1)相对公平。

维持一个大型城市的运转,需要太多人做太多事。这些事情很难都采取“暗箱操作”的方式进行,更何况还存在着大量来自市场的真实需求,这就容易形成公平竞争的局面。大城市中的非体制内领域,还相对更注重能力,尤其是在创意、科技和互联网等上年纪的人基本无法涉足的新兴领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重业务多于重人际(但人际同样重要)的氛围。对于想做一点事情的人来说,会觉得事情是可控的,而不是某只看不见的手里拿着的印章。这一点,对于许多人来说至关重要。

越到中小城市,人脉关系越重要;越到大城市,个人奋斗的价值越彰显。一般而言,“只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人才能逐步摆脱关系网、获得相对独立自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越大的城市,机会越多,人的自由度越大。在北上广深,即使在创业和就业初期物质生活显得更艰难,却因为有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相对独立和自由的上升空间,平民子弟的前景才会更加光明灿烂。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宁愿在一线城市忍受拥堵、雾霾与租房的压力,被人当作外地人,也不愿意回老家。

(2)赚钱和发展机会较多。

经济学上专门有一个细分门类叫作“聚集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聚集所带来的收益,这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比如说聚集可以扩大市场规模、降低运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促进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的建立及发展和充分利用,同时熟练劳动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干部的集中,也便于企业之间的直接经济往来与交流等。

人聚财聚、人散财散,聚集经济是城市活动集中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在大城市做餐饮比在小城市容易赚钱?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有的社区比一个小县城的常驻人口都多,而社区周边的饭店却比一个县城的饭店少得多,小城市平均百人一家饭店,大城市平均千人一家饭店,哪家生意好一目了然。正如恩格斯在描述当时全世界的商业首都伦敦时所说的那样:“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在这种聚集效应的推动下,城市不断地集中,效率、公平性和自由度则不断提升。

(3)职业前景广阔。

大城市由于企业聚集度较高,一旦你在某个行业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有更多的横向选择。比如,你在大的公司单独负责一个事业部的时候,不但会有很多同行挖你,也会有风险投资人找你创业,产业的聚集让你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二、三线城市有个二三十万元的年薪就很难再有上升的空间,但在北京、上海,这样的薪水算不上什么。

笔者的一名高中同学,十几年前从某三流大专自考毕业,因为老家企业少,自己学历又低,着实难找工作。2003年到北京后,机会明显增多,刚来北京时,8个人租一间三环外的平房,主要跑金融衍生品销售、做业务。就这样一直熬了快十年,才相对稳定一点。后面五六年进入发展期,真是一年一个样,他也经常跳槽,为的是使这些年的资源、人脉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现在这名同学每年保底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用他的话讲就是:“北京的好处在于,你是人才,有你发展的平台。你啥都不是,啥都不会,只要能吃苦,能熬住,熬上十年,你会突然就变成人才了,还能发展。如果你年轻,一定得出去,否则你真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4)个人发展配套环境较好。

企业在设立时一般都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如许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多选择在大城市,而因为工厂要考虑各方面的配套,所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工厂就星罗棋布。人才要发展更要考虑配套。大城市由于高校聚集,培训、咨询、出国等相关产业多,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平台锻炼或培训,既容易拓宽你的视野,也利于自己的发展。

(5)“政治文明”程度整体较高。

这一方面是容易被忽略的——大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老百姓对政府要求较高,从而对权力有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公民权利相对更有保障。由于信息传播途径比较多,舆论监督也比较到位。不要小觑这一点优势,政治文明的好处很大,它能给公民相当大的安全感,使我们不用担心“黑狱”、“官匪”、“土皇帝”、“黑社会”等。

(6)更容易实现个人精神追求。

在普通老百姓眼里,一线城市是堵的、贵的、拥挤的、奢侈的、排斥人的,是“别人”的北上广深。而回到小城市,是势利的、关系的、拼爹的,依旧是“别人”的。但是,一旦你真正身临其境,才会发现物质高压下的大都市,恰恰才是自由精神野蛮生长的好土壤。说得文艺腔一点,这叫为了生命中的不可知。说大白话就是,在这里可以做原来做不了的事情,存在着很多机会。

大隐隐于市。在小城市,你的一切都将被别人随时评价,很多时候,你生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唯独没有自己,除了物质的堆积,你几乎看不到精神的生长。而在大都市,只要你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手段、自己的定势,既持之以恒,又根据时代的需要随时调整,那么未来的一切便是充满希望的,随时都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便是自由的魅力。一切财富,都是自由的副产品,何况自由本身,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有从一开始就形影不离、伴随始终的精神享受。

(7)更容易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留心我们的身边可以发现,很多居住在三线以下县市的人,会努力把自己的子女送进省会城市工作,等他们退休或者致富之后,会在省城购买住房,迁居过去。为什么会是这样?同样的收入,肯定是在小地方更容易生活,为什么要迁入更为昂贵的省城?人们的想法很简单,因为这里的物质供给更为丰富,娱乐活动更为多样,同时医疗、教育、保险等服务更为优质完备。对于退休老人来说,靠近更好的医院、更美的花园、更便利的生活,可能是他们更为关注的事情。同理,人们从省城流入首都,从国内流入国外,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着的事情。哪怕为此要在生活水准上降低一个档次,甚至在社会地位上降低一个档次,很多人也在所不惜。

这就是为什么说“总要有一代人背井离乡,从农村到城市”,下面这个例子便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现象。

十年前,我大学毕业,当时刚到北京工作没多久,父亲骤然去世,只留下年逾六十的母亲一个人住在山里的老家。

每次打电话回去,母亲都告诉我她很好,让我好好工作。

但每当我想到,母亲要一个人在冷冷清清的家里自己做饭、自己吃饭、自己干农活、自己和自己聊天……就觉得非常难过。

出来这么多年,第一次,我动了回老家的念头。

瞒着母亲,我报考了老家的公务员,同时还在网上接连投了好多老家的单位。工资虽然不高,但我回去工作,就可以每天都住在家里,陪着母亲吃早饭、晚饭,周末可以和母亲一起干干农活,去赶个早集……

在下决心回去之前,我犹豫了很久,自己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我真的回去了会怎样?

那我就能陪着母亲住在家里的老房子里,过着轻松简单的生活,我可能还会在老家附近找个家境差不多的老婆,然后生个小孩,孩子在镇上上小学,如果他成绩不错,还可以考进县里去读中学,然后再参加高考,然后再到省外读大学,然后……

好熟悉的场景,一如我当年。

是的,我自己就是这么一路走出来的,从山里走到县城,从县城走到大城市。如果我选择回老家,我的后代将会继续复制我曾走过的这条路。

更重要的是,因为老家的收入不高,一旦我回老家后母亲身体出现什么状况,我将不可能像在北京工作时那样,轻轻松松地将她接到北京来就医。

所以,我最终选择留在了北京,并且,更努力地奋斗着。

又过了几年,我终于定居在北京,成了家,然后,将母亲接到了这里,每天晚上,我和爱人陪着母亲一起吃晚饭,周末,陪着母亲去逛公园。

而我那几乎从未离开过农村老家的母亲,则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出了省到了北京,第一次吃上了烤鸭,第一次进了电影院,第一次去国家大剧院听了交响乐……

对母亲而言,大城市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又都是那么美好。有一天晚上,我和母亲坐在家里看电视,屋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母亲突然很感慨地说:我真是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啊……你爸要是还在,该有多高兴啊……

我的眼里瞬间充满泪水。

在那一刻,我觉得,我在这城市里所有的拼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世间道路千万条,没有哪条路是唯一的一条。许多时候,大城市又或者小城市也不过就是围城,真正应该选择的,应该是自己能接受的,最适合自己的。

说到底,在哪里生活都一样有苦有乐,有遗憾、有抱怨。

只是,请不要再以父母为借口,因为,无论人在哪里,你都可以尽孝。

所以,我也只是以自己为例,让大家看看那可能有的一条路。如果你和我一样出身农村,身上背着很重的负担,同时又希望能有所作为,那你可以尝试在大城市里闯一闯,拼一拼。这其中当然会有很多的痛苦,包括现在,我也只是奋斗路上的普通一员,工作、房贷、生活……每一样都如重担一样压在身上。我的老家在西部,是一个悠闲、适宜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压力当然会小很多,我又何尝不知道我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我又何尝不想回到老家,但我觉得曾经一个朋友说的话挺提气的:总要有一代人背井离乡,从农村到城市去,就从我开始吧。

2.大城市之压力

(1)房价高、压力大。

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说过这么一句话:“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两千五,冉冉(郭海萍的女儿)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调查显示,在京、沪、深、广等一线城市工作的人想逃离的首要原因是:房价太高,生活成本难以承受,这个原因的比例达到了61.7%。其次是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过快,比例将近五成。此外,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认为一线城市生活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令人难以忍受。

(2)上下班交通不便。

在小城市,出门坐车超过20分钟那算是出远门了。而在北京、上海,上下班总用时不超过两小时已经算近的了。公交车的拥挤就不说了,住处和公司都在地铁沿线的毕竟是少数人,而且上下班的时候能把人挤得两脚都不沾地。即便是自己买车,高额的成本不说,上下班也是一样狂堵。其实生活在中小城市,每天最少可以省下一个小时在路上的时间,相当于每天生命延长了1/10,很可观啊。

另外,还有限购住房与汽车、子女教育成本高、空气污染、职场竞争激烈等多个因素,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二线城市之美

本书所指的二线城市主要包括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如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和经济发达的地级市(如苏州、常州、泉州、中山)。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二线城市已经开始越来越有吸引力,环境不断改善,区域内人才不断聚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商业活跃度相对增强,对大公司、大品牌和优秀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它们也正在或者即将成为未来几年大公司布局的重点。

《新周刊》某期的封面故事《逃离北上广》如此盘点放弃大都市的十个理由: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拼智商,二线城市靠情商;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适合小众者,二线城市适合生活家;一线城市适合青春前五年,二线城市适合青春后五年;一线城市让人见世面,二线城市让人拓视野;一线城市胜在GDP,二线城市胜在CPI;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一线城市是“漂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世界这么大,心安即是家。

(1)房价低。

一套90平方米的住房,在大城市可能会高达四五百万元,但在二线城市却只有百万左右。许多年轻人本以为大城市是他们梦想的起点,可随着工资和房价的差距越来越大,他们逐渐看不到了希望,为此,他们放弃了与压力抗争,选择离开大城市。

(2)生活成本低。

与大城市有所不同的是,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要比大城市低一些,尤其不能忽视的是教育、文化、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成本,如全国的孩子基本都要上各类课外班、补习班,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价格却相差很多,因为一线城市的商业服务首先要为高昂的房租买单。粗略统计,若要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维持几乎同样质量的生活,除了购房款外,一个三口之家在50年内平均要多支付150万~300万元。

(3)职场竞争压力小。

大城市虽然经济发达,并且存在诸多的发展机会,但年轻人的大量涌入也会导致竞争更加激烈,即便做到中层也时刻面临强烈的危机感,而二线城市的竞争却相对较小。种种迹象表明,许多高速发展的二线城市正亟须人才的加入,需要你的技能,同时也为你的技能提供优厚的待遇,这正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化的基础。

(4)生态环境相对优越。

近些年来,从一些二线城市的发展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正是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优于大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它们迎来了发展契机,如昆明、杭州、桂林、青岛等景色优美、生态环境好的地区。这些城市正是在生态环境这张“王牌”的带动下,使其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5)同样可以享受一线城市的便利。

因为互联网,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资讯同步;因为高铁,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人流物流同步;因为商业连锁,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消费同步;因为都市圈,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资源互动互补同步。国际品牌和全国性企业在诸多二线城市找到了落点、开枝散叶,兰州、武汉和西安都有全国性媒体;苏州、东莞、宁波、温州的经济实力个个富可敌省;杭州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上连续5年夺冠……

三、小城市之忧

由于发展起点、交通和国家资本投向所带来的巨大差异,北上广深和众多三线以下城市差距很大。同时三线以下城市之间也有非常大的差距,尤其是长江以北的部分小城市,因为腐败、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恶化等因素,对人口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一位“逃离”北上广,工作几年后又回到北京的朋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大家都往‘北上广’挤,不是因为一线城市有多么好,而是自己的故乡‘太差’,不仅优质企业少,而且一些地方政府腐败严重,环境恶化,人际关系复杂。一个人没有一定的资源,很难有大的发展。我在北京辛苦一年还能攒个5万元,在老家一年攒2万元就不错了。”对于多数小城市而言,主要存在以下普遍性问题。

(1)更注重关系。

中国大城市的问题在于城市规划和管理不善,小城市问题的根源则多指向腐败。传统中国社会是由农业社会演变而来的,社会天然缺乏流动性并且抵抗流动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熟人关系,熟人关系主导规则。越接近一线城市,主要社会关系越发由熟人关系变成陌生人关系,社会越发由人主导变成由规则主导。

如果说大城市的人们还多少有点时间、精力和聪明才智用在做事情上,那么在中小城市,就需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在人际关系和各种应酬上。

(2)服务资源有限。

大城市高端工作的机会比较多,小城市高收入的工作不太多;虽然在大城市打拼压力会更大,但是机会比小地方多。同样,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大小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档次差距,很多落后地区的企业甚至都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险,这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3)四线以下小城逐渐没落的趋势不可挡。

根据国家人社部的统计,2014年,全国排名前几位的人口净流入省级单位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这几个地区是人口的“抽水机”。

从春运大数据流动图上可以看出,经济发达地区的外来人口多数来自三、四线及以下的小城市、县城、农村地区。

按照前面提到的“聚集经济学”理论,随着人口向三线以上城市集中,财富也会向少数地域集中,而且这一趋势也会越来越不可避免。随着小城市人口的急剧衰减,“终将逃离你衰落的家乡”极有可能成为现实。这一点,笔者就深有感受。以家乡德州为例,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开始出现乡镇企业,许多农村人口向附近的小镇流动,小镇的经济也曾经“繁华”过一把。从2000年以后,县城建立了开发区,原来的乡镇企业逐渐搬到县城,农村与小镇的人口又逐渐向县城流动,哪怕在农村盖一个小洋楼,也不如在县城买楼房的人更容易娶到媳妇。这也可以理解,由于农村人口锐减,大量乡镇小学合并、关停,乡镇医院留不住医生,道路、水电等基础工程没有经费保障,人们只能向县城迁徙。2008年左右,县城一些有条件的年轻人又开始在德州、济南、北京等城市买房安家,为的就是更加完善的医疗、教育、生活资源。

如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里有资源奔向哪里,这是人的天性,没有人就没有产出、没有财政、没有基础服务,反而更加吸引不到人,这是一个循环,是不可逆的。

究竟是要回归生活惬意的家乡小城镇,还是奔赴大城市或者“北上广”辛苦打拼、开拓人生?现在的你,还可以在选择中犹豫,这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但当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他们很可能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4)部分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卫生部的统计数据表明,癌症是当前国民的主要致病死因。

由于吸烟导致肺癌的死亡率,在过去的30年中增加了近4倍。由于缺乏污染控制,靠近化工厂的整个社区,癌症患病率空前上升。世界银行报告指出:“中国农村人口中的肝癌死亡率是全球平均值的4倍,胃癌死亡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有些企业把工厂开在农村,那里劳动力廉价,而且污染控制执法不严甚至不存在。大批的年轻人为了打工从农村涌向城市,也许还为了更卫生的环境。” pD8WIdSHt+ttsEuAS/Aj4Z9PVMdrp/XqGTMcEscayRcGkxAjyGNEBXBscoKunSd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