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学会做行业分析

知识只是一种资源,以前说“知识改变命运”,那是在大多数人无法获得知识的前提下。在大学成为普及化教育之后,同质化的知识已经不可能改变命运。工作后你会发现,真正能改变命运的是你眼界的宽度和境界的高度,这决定了你所能找到和运用的资源。

其实,让应届毕业生做职业规划是很难的,因为他们对各个行业根本就不了解,加之国内的高校普遍注重知识教育,而对跳出专业之外的行业分析、职业探索引导不够。现行职业规划提到自我反思、职业测评等探索方法,当你实际应用时,你会发现这些都是说起来轻松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因为我们的思维往往会被所处的环境局限,一是范围,二是高度。反省只能让你知道自己现在不喜欢的原因,但不会让你知道未来喜欢什么。而行业分析正是通过对企业圈、产业价值链、专业上下游的分析,让你从经济、需求变化等全局进行综合宏观思考,从而排除主观偏见,逐步明确个人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与未来行业发展的平衡,从而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行业分析是职业探索的基础,以搜集职业信息为主,在国外几乎是毕业生求职前的必修课。一般而言,行业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把握实习机会

对应届生而言,实习是最佳行业探索手段。许多人在工作之后,方才发现实习期间自由探索的宝贵。实习,不为那漂亮的简历,为的是选择就业时有更明确的方向与更从容的态度。实习也并非让你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匆匆一瞥,而是认真地工作,多听、多问、多看、多思考,能够在这份实习中有所得,有所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知这个世界,你看到的景色,可能都不是你所爱,但你却可以从对比中发现心之所向。

二、勤于情报分析

世界是公平的,信息是相对透明的,但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不平等的。为什么有的人经常后悔自己高中毕业时的志愿选择,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父母前三年思想关注点都在准备高考上,与外界交互不足,没有充裕的信息支撑,也很难预判四年后的发展趋势。而缺乏信息支撑的决策,是最可怕的决策,正所谓“心中无数点子多,头脑糊涂决心大”。择业也是一样的,在没有有效信息支援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方向正确,应届生找工作最大的弱势是信息来源少、质量低(主要因为圈子层次低)。择业的时候,我们需要知道的信息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你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是否能保证真正开始从事这份工作时,兴趣能坚持下来?

第二,你针对目标岗位的优势在哪里,目标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否也是你喜欢的?

第三,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第四,岗位的待遇是否能够满足你期望的物质需要?

对于前面的三项,没有在某个岗位上摸爬滚打过一段时间,是难以体会、或是没有足够判断力的。去目标公司实习是个好办法,但是在兼顾学业的情况下,实习也很难涉及足够多的岗位或行业。所以这个时候,信息收集非常关键,你不需要求人,你只需要有一台电脑,能上网,以及购买相应的专业报刊,然后坐下来,坚持下来就能做到。职业测评就像西医,只能帮你将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进行分解,向你解释这个问题。当你第一次面临职业选择时,你会发现要选择的并不是抽象的天分、兴趣、性格、价值观,而是具体的组织、行业、岗位、地域。你会发现你根本无法分开来谈,甚至因为信息的缺乏,你难以判断选择的优先次序。而行业分析就像中医,是整体对整体,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从你能找到的资料中寻找平衡、做出取舍,这样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第一步:圈定对应行业,或拓展至相关行业。

第一,登陆招聘网站,找到中意公司,搞清楚公司所在行业,百度搜索行业发展概况。

第二,通过互联网、行业杂志、产业报告等,了解该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产品、服务、业务模式等,分析你的专长能否在此行业得到发挥。

比如,我们来分析《新浪财经》中的一段话。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曾经讲过:“金融业作为社会的设计来讲,是社会比较优势的位置,控制了更多资源,相对比较多的交易技巧,使得相对在货币资金周转过程中占的比例比较大,赚钱比较容易,工资高,地位高,聪明人就多,越聪明的人进去以后就越设计,越搞越复杂,搞不懂,再往前搞,最终只要不把这个戳穿了,搞破了,再往前走,现在说盖房子挣钱多了,盖房子的比金融差远了……”

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分析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还将持续一段时期,金融行业作为基础支撑产业还将有一个持续性的增长。

第三,参加与行业相关的各类讲座和博览会。行业会议的最大好处就是参会者都是圈里人,而且领导居多,通过自购门票、他人或企业引荐、会务甚至志愿者等任何渠道都可以参加。曾经有一个毕业于三本院校的女孩,苦于没有实习机会,后来她发现酒店里经常有各个公司做活动,于是她频繁地出入这些场合,逐渐掌握了很多行业知识和内部招聘信息,最后顺利进入了宝洁公司做推广专员。

第二步:确定行业内TOP5或TOP10企业名单,并根据其产品特色分角度研究行业情报。

第一,通过互联网、行业协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渠道查询企业排名(如销售额、增长率、零售终端数等),同时关注企业的战略调整、市场布局、新产品发布、收并购信息等。

第二,查阅PE/VC、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行业/企业分析、案例分析、产品分析、行业预测等报告。

第三,研读至少三本关于意向企业或行业的书。

第四,分析意向企业的业务生态圈。这项工作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好处:一是有利于我们了解目标企业的生态环境,到底有哪些公司在跟这家企业做生意?他们各自的状况是怎么样的?这些信息,在面试的时候可以发挥大作用。很多人都知道面试的时候应该表现出很了解这家公司的样子,但是却苦于不知道如何表现,因为我们自己并没有认真地做过任何研究,所以也就说不出什么有见地的话来。而分析企业的业务生态圈就可以帮你建立起对目标公司的充分了解。第二个好处就更大了,因为通过分析企业的业务生态圈,我们可以找到进入目标企业的最佳通路,这也是“曲线就业”发挥价值的重要基础。

第三步:寻找意向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们、接触他们。

第一,联系行业/企业内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人脉资源)。

第二,搜索意向企业员工的博客、微博、论坛等,观察这个领域做的比较成功的人最终达到的成就大概是什么样子。

比如,我们来分析《国际先驱导报》中关于国内律师行业的一篇文章。

“20%的律师占了行业80%的收入,收入差距很大,社会对律师高收入的印象主要来源于金字塔顶尖的20%人群,而大量的律师其实收入并不高,尤其是年轻律师普遍生活很艰难,甚至要养活自己都很难。”长期代理农民工维权官司而出名的周立太律师表示,现在都说法官待遇低,而很少人关心青年律师的待遇问题。一些青年律师,一个月也就三四千元,还要租房子,生活艰难。有的农民工打赢官司后,却拒付律师代理费,无奈之下只有将农民工告上法庭,但追讨成功的寥寥无几。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业3年左右的律师年平均工资在三四万元左右,收入只够“糊口”,一些新律师在最艰难的头三年,因案源稀少,很多时候没有任何收入。记者认识的一名青年律师,刚入行时,在一年内没有任何收入,还要靠家里接济,当成功拿到第一笔2000元的代理费时,激动得晚上都睡不着觉。后来收入虽有所增加,但也就停留在“温饱”水平,比起当公务员或经商的大学同学,他的社会地位与收入待遇都有较大落差。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律师职业,转而投身金融行业。

一些资深律师表示,近年来中国律师的数量在增长,但是进入门槛在下降,素质也在下降。“大部分参加过司法考试的年轻人,第一选项是当公务员、当法官检察官,第二是去国企或跨国公司,第三是民营企业,实在没辙了才当律师。青年律师培养非常重要,但是现在他们不愿意当律师。”而在法治成熟的国家,律师应是一个精英群体。

业内人士认为,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看,法治社会需要专业人士提供大量的法律服务,但目前全国每1万人口平均拥有1.6名律师,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应该鼓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律师队伍。“当前我们强调简政放权,凡是市场、社会能够调节的,政府就要退出。政府退出后,社会力量要填补这个空白,其中主要的一支力量就是律师。律师通过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用法律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有效性。”上述业内人士说。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分析出几个信息点。

一是中国目前还有“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律师不像国外电视剧中描述的那么“精英”,主要还是依附政府、法官等行政资源。

二是律师如果做不下去的话,可以转行去做金融,那么平时应该做这方面的准备。

三是律师这个行业发展前景还是有的,但要找到一个好的生存平台才能坚持下来,如知名律所、企业法务顾问、兼职律师。

第三,通过招聘网站查询意向企业离职人员的习惯去向。分析意向岗位的竞争力(可取代性)如何。

三、做好生涯访谈

年轻人总会有一些不成熟的、理想化的、草率的想法,也会有因为自己的阅历与思维模式的局限而产生的迷惑。而工作几年的人经常会后悔,如果当时抓住那个机会就好了、如果当时选择那个行业就好了……其实很多机会并不是当时你没看到,而是你没看懂,所以你不去做,甚至是不敢做。不同年纪看同一本书,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不同人看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角度;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态度去看,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寻找职场前辈、家族长辈或其他行业成功者做生涯访谈,是帮助你重新认识自己意向行业、目标企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就业前行业分析的重要补充。

(1)寻找行业里的前辈。

“要知山下事,需问过来人”,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清楚,某一个行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哪些专业最吃得开、哪些岗位最有发展。通过与行业前辈的深度访谈,也可以帮助你获取相关行业领域的潜在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和工作者的内心感受等内在信息,以及个人在这个行业里面应该怎样发展。前辈还可以从局外人的角度看你是否真正适合某一个行业。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行业或职业的认识是不同的,因此你要根据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在每个职业领域寻找三位以上的在职人士进行访谈,既有初入职场的人士,也有工作了一定年限的中高层人士,并且进一步对交流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这样才能避免受某一个人的主观意见影响。

找到合适并愿意接受访谈的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在于你过去的人脉积累。你可以通过自己所在院系老师的推荐、同学及学长的推荐、父母亲戚及他们的朋友、各种职业QQ群、专业论坛、博客和网站等渠道,甚至可以通过应聘实习生的方式去寻找,哪怕面试没通过,你也可以向对方咨询一些问题。有的毕业生没有信心联系受访对象,觉得素不相识的人不会帮助自己,其实如果你不尝试一下又怎么知道呢?如果你乐意去问,中年男女多数都是好为人师的。找人就像找工作一样,你把这当作找工作的预演,只要你用心去找、去争取,总能找到,哪怕只是这个过程,都能帮你在毕业时胜过别人。

(2)寻找几个同龄人和大你10~20岁的长辈来分析你的优缺点。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真正的朋友经常会指出你的缺点,让你不舒服,天天讨好你的肯定不是真朋友。你可以将你的优点与缺点写出来,然后让你的朋友们进行评价,你可以通过别人对你的评价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

之所以还要找几位大你10~20岁的长辈,是因为很多同龄人的思维方式和你差不多,与其跟他们共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路,不如直接找几位家族中的长辈,让他们用自己半生的社会经验以及对你的了解来为你的行业选择提供一些建议。长辈亲人是真心想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你的人,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多是有利于你成长的。

(3)找你身边最牛的那个人去咨询,而不是你最信任的。

最信任的人,如闺蜜、同学,你信任他们是因为他们是你最亲近的人,但最亲近的人,往往是与你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因为差距太大的人很难成为很好的朋友,所以他们也只能给你一个与你的眼界见识差不多的选择。记住,要去找你身边最欣赏、最牛的那个人帮你提建议,才是正确的。

经过行业分析和职业探索,用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去走过别人一到两年的初级经验。这样的情况下,在你的头脑当中,就会有一个确定性趋势。这个确定性趋势是什么呢?是你相信某一件事在未来5年一定会发生。举例来说,华为的任正非,从1995年踏入通信设备行业开始,他就坚信通信设备行业一定是要向上发展的,这是国家的需求,个人的需求,通信局的需求。马云刚刚做电子商务的时候,是他1994年去美国出差回来之后,他坚信中国人一定会用上互联网,而网上购物一定会成为趋势。这就是他头脑中的确定性趋势。大家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从来没有用5年的眼光,去考虑过你是否选择了一个确定性趋势。当你脑子中没有这个确定性趋势的时候,变数就很大,很容易迷茫。 IR+VDG/NI1E8RBwKpY7/aJdXL1o4ncpWcB5+MmQZAK8YhyzlJLUxUP9ECut3zr6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