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处理好自身基础与行业选择的关系

一、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专业对口行业

专业是细分,行业是整合。

专业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分解知识,从技术角度解释问题。

行业是一种思维模式,是整合专业,从资源角度解决问题。

企业中不同的岗位对求职者专业性的要求并不相同。语言、计算机、医药、电气、土木工程、模具等专业,一般要求必须专业对口。而对于文秘、市场营销、广告文案等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便不是那么严格。当然,专业只是企业的一个参考方面,随着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成熟和理性化,现已逐渐形成了对专业技能、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三方面综合考虑的用人标准。

1.专业对口的优点

第一,根正苗红。在企业选择人才的过程中,大学所学的专业,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比如,一流外企的人事主管,基本都是学劳资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专业的。在后续职场发展中,专业对口也是“加分点”,在知识密集型的组织中做管理职位,也需要扎实的技术功底和一定的技术背景,以及足够的行业经验,否则你根本管不了别人。而在专业性较强的企业中,如果你不是这个专业出身,你最后也很难升到老总那一级别,比如说银行的老总大多数是金融相关专业出身。

第二,滞后效应。专业的效力,往往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发挥不出威力,而过了5年甚至10年,会越来越成为一种优势。并非是你所学到的知识起了作用,而是一种你坚持在相关行业做下去后所积累的“绝对正宗”的品牌效应。比如,生物科学、建筑、新能源等专业特征强、需要硬实力的专业技能岗位,毕业之初,由于缺乏经验,其发展或许不如其他行业,但这些专业往往更具发展潜力,容易后发制人。

第三,冷门效应。越冷门的专业,如印刷、农牧等,一旦发挥威力则势不可挡,因为可替代性太小了。

第四,继续享有大学同学的人脉关系。

2.专业不对口的弊端

第一,起步晚,抛弃自己所学,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很难竞争过从事该领域的专业学生。

第二,某些重要岗位有专业限制,职场后期发展可能受限。

第三,读书期间的行业人脉资源基本无法使用。

因此,尽量别进你“永远都是外行”的行业,是对毕业生的一大忠告。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求职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学以致用”,也就是说工作尽可能要找“专业对口”的。因为,相较于有工作经验的社会求职者,“零经验”的大学生唯一的法宝就是四年所学了。所以,就业时千万不要盲目放弃专业,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因为这是未来职场晋升的必备条件。一旦放弃,再想回头就太难了。

工作五年多的小王,就尝到了放弃专业的苦果。小王本科学的是英语教育专业,当初就业,他并没像大多数同学那样选择专业对口的英语老师或外贸岗位,而是应聘到一家大型制药企业做质量管理工作。当时,他还曾为自己的“另辟蹊径”感到得意,没想到工作五年后,放弃专业所带来的问题纷纷显露出来。看到同事都因考了职业药师证而升职加薪,小王却因为专业不对口而无法考证评职称,所负责的工作内容也局限在供应商管理、客户投诉上,眼看晋升无望,职场路越往前走越艰难。

以小王目前的状况,跳槽等于换一家公司做同样的工作,毫无意义。所以,要么公司内部转岗,要么只能在质量岗位熬下去了。所幸,他的公司最近正在拓展国际贸易业务,小王因为有英语专业八级的底子而有幸参与其中。笔者建议他,企业内部转岗机会非常难得,一定要牢牢把握,尽快了解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学习医药行业英语词汇,发挥医药质量管理岗位经验与英语专业优势,争取转到国际贸易岗位。

很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都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为了所谓的“高薪、名企、工作舒适”等光环而选择专业不相关的岗位。等真正进入职场几年后,晋升发展受挫,才发现当初放弃专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悔之已晚,此时即便能转岗也需要一切从零开始,但有些人根本没有转岗的机会,只能在煎熬迷茫中苦苦寻找出路。

因此,年轻人也需要知道如何将学业转化为职业,每个行业中都会有适合你的工作岗位,除去一些对专业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岗位之外,其他大多数岗位都是可以跨专业就业的。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以前只招经管类人才,但现在法律、物理、数学系的毕业生都有。跨专业就业并不可怕,你要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待你的专业,而不是从岗位的角度来看待专业。

二、把握“好行业”与“好平台”之间的平衡

行业潜力与企业平台大小是就业选择的第一考虑因素,而非薪水和职位。“好行业+好平台”当然最好了,如四大银行、四大审计公司。金融行业堪称国内目前发展最好的行业之一,可以预见的是,国内金融行业随着国家对金融行业的重视以及与世界金融的不断接轨,发展势头会越来越好。同时金融行业里有大量规章制度健全、薪酬领先的知名大公司。

但最让人纠结的是要在好行业和好公司之间做选择,这也让许多拿到多份入职通知书的应届生纠结。好行业里面有一些小公司,确实不敢轻易进去,而优秀的公司即便在一个普通行业,也会因其管理成熟而收获更多的职场规范,业务和视野也会更广,名企的工作经历也会和名校光环一样,能帮助你在下一个阶段发展得轻松一点,对自己未来跳槽或转行更有利。

比如,你被一家传统制造业国企和一家成长性互联网公司同时录取的话要如何抉择?笔者的建议是:首先看趋势,如果这个国企生产的产品不具有垄断性,很容易被民营企业代替,那么从长远来看一样不具备发展前景;其次你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假如你下一步想创业,那么就选择一个“风口”行业的小企业快速成长,如果你就想要一个稳定,还是建议去国企。

总之,求职者一定要把平台大小和行业延展性放在考量的第一位,你现在看着光鲜的公司或行业,很有可能很快就被埋没在信息时代的尘埃里,所以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敏锐。职业发展不仅仅是挣一份工钱那么简单,更多的是积累和成长,好的平台和延展性可以保证危机到来时,你的技能(软技能和硬技能)都不会过时,并可以很快地运用到新的行业里去,甚至可以成为你在新兴行业里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在不断尝试中选定“真兴趣”与“好行业”的结合点

你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吗?就像有人说对经济、金融更感兴趣,于是从IT转行到经济、金融,但由于专业出身、行业经历、人脉资源限制,无法成功转行,最后还是回来搞IT。对新人而言,完全依据兴趣选择行业主要有三个障碍。

障碍一:想知道自己的兴趣并不容易。

笔者见过很多大学生,上大学前忙着应付高考,上大学后天天窝在宿舍打游戏、看韩剧,根本没有培养出健康良好的兴趣爱好。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大多数人的爱好,真的只是爱好而已。比如,有的人喜欢烘焙和素描或速写,也经常能搞出一些作品在朋友圈里“骗赞”,或者他心血来潮辞了职跑去做蛋糕师或是画家,估计是很难找到出路的。

一个人适合什么跟喜不喜欢不一定有关系,职业选择跟你的愿望也不一定有联系,而只与你能把什么事情干好有关系,而且大部分情况下,大多数人是因为能干好某件事所以喜欢,而不是因为喜欢所以干得好。事实上,工作的本质是让自己具备越来越值钱的工作能力,而没有让你更有乐趣、更漂亮、更健康的义务,认为“工作应该充满乐趣”的念头都未免失之于天真。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最初的时候所形成的兴趣是不稳定的,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或者由于接触范围有限,对许多事情还难以发现是否有兴趣,而有的东西从表层看有兴趣,真正深入下去未必能维持初期的热情。我们往往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有了一定经历之后,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形成具体的、现实的、稳定的职业兴趣。

障碍二:真正的兴趣不是以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过程为导向。

举个例子,如果说想做程序员,是因为做这个行业能有较高的收入,那就不是兴趣,因为这是目的导向。而如果说做程序员很享受那种连夜调试之后调通的感觉,那就是过程导向,这才是真有兴趣。

回到开始的问题:你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吗?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从小时候开始,做哪些事是出于目的导向(如为了钱、讨好父母老师、逃避惩罚等),而做哪些事是过程导向(完全沉浸在过程中),大约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它不应该是一个行业,而应该是某一行为,如跟人聊天、玩游戏、看书、打球、打牌、开车、旅游……似乎这些都不与工作相关,而任何职业要想做好,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去不断地学习。

障碍三:将兴趣转换为财富也是需要资源的。

“兴趣不是因,而是果。我们对某个工作没兴趣只有三点原因,一是没天赋做不了,二是没钱去做,三是做了没钱。真正决定你职业选择的不是兴趣,而是你的资源。” 一个本科金融专业的学生,热爱心理学,一度想要去做心理咨询师。她上大二的时候在学校心理学选修课上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老师告诉她,追求你的理想,但是你要有能力去养活它。所以,找一份能够养活你的兴趣的工作,然后去不求回报地做你感兴趣的事吧。

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把“想做什么”和“行业回报”结合起来。这个回报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也包括自己的心情、发展前景、价值观等一系列因素,否则进入一个行业后,没有回报刺激,即使有兴趣也是枉然。

我们说对某个行业感兴趣,往往不是因为了解它,而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它;任何一个专业一旦深入就不是那么简单有趣了。因此对大多数人,笔者的建议是:在你自认为还未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前,在“尽量少”与“尽量早”的时间里做“尽量多”的尝试,并且在尝试可能性的过程中获得可行性的能力,同时发现新的机会。这个未来不是想出来的,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只有做了才知道,你只能在做的过程中去选择。因为无论你是从事技术还是管理,没有几年的行业经验,你很难说了解一个行业,如对行业惯例、发展趋势的了解、行业的价值链条、各个层面的细节、人脉关系的积累等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换句话说,你要先入行。你只有入了行,才能选择是不是真的要走这条路,否则都不过是个爱好而已。

曾经看到《知乎》上的一篇帖子,作者基于自身经历对择业与兴趣的关系给出了独到的理解。

“真喜欢,假喜欢”,试一试就知道了

如何择业?当然是尝试。我并不相信有什么规则能让你不需要亲身实践探索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我曾经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个老师,后来我做了一段时间的家教之后对老师这个职业深恶痛绝。并不是这个职业本身不好,而是它不适合我,我不喜欢把我知道的东西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出来,我也不喜欢看见那些讨厌学习的孩子日日荒废功课。真的,那种心理压力,我承受不来,所以我决定不做老师。

我也曾经以为我会成为一名文案。但是当我分别在local和4A都实习了一遍后,我发现文案这个职业要求的那种忍耐力,忍耐灵感到来前的黑暗的毅力我没有。我着急,我“急功近利”,我看不到结果抓不到具体的东西就会焦躁。而创意、灵感,是一种积累之后不断挖掘、等待、整理,然后渐渐浮出水面臻于完美的东西。我等不了,沉不下心。所以为了不折磨自己,我决定不做文案。

我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Account的工作,然后发现,这一次我好像找对职业了,做起来很开心,接触的都是喜欢的东西,有挑战有提升,而且煎熬和不适的感觉都很少。目前想想,一直做下去,似乎也很好。所以如果没有意外,我毕业就正式成为一名CRM领域的AE了。

有很多广告界同行,逢人就劝莫入此行,我也被劝过很多次。但是我想说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你如此嫌弃避之不及的东西也许是别人喜欢和乐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东西。很多以工资低、加班多、工作强度高这些单方面因素说服别人莫入此行的人都是太过片面的。

世界是很复杂的,择业也是很复杂的,也许和择偶一样复杂吧。穆念慈偏偏喜欢杨康,即使他“渣”,“渣”得惊天动地,“渣”得路人皆知。可是那又怎么样呢?有的事情、有的人,遇上了,就选了,就算苦不堪言,拉扯着不肯放手,还是因为心里觉得合适。这个人是适合我的,这个职业是我想做的。就像很多吵吵闹闹的老夫老妻一样,虽然多年以来彼此也多有不满,一切不尽如人意,但嘴上念叨是嘴上念叨,日子还是跟他/她一起过更舒坦。

没有什么入错行,没有哪一行是错的,只有不适合你的。不是人人都适合赚大钱,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金融证券、互联网、IT,有时候是能力不行,有时候是真不喜欢,做着那些燃不起热情的东西,心累。

我的劝告就是不要早早做决定,多走走看看,如果你在做着这一份工作的时候能够被下一份吸引,那就去做下一份试试看。不跟甲乙丙丁几个路人谈过恋爱哪知道什么挚爱深情。大学时候没有实践经验那就去边工作边实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是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嘛?哪有那么多“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事情,我更相信人生就是循序渐进。不要急,不要慌,该做的,没做的,一步一步来,慢慢补齐了。从容地去体验,然后做选择。选错了就再选。即使可能运气不好,终其一生都没有选到最合适、最爱的那一个,可起码每一次都做了比上一次更好的选择啊。在这个过程中,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就已经为我们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了。别的,随它去吧。

四、尽可能在认定行业的基础上“先就业后择业”

我们要辩证看待“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并不是说这样一定没有好出路,但是现实中,第一份工作几乎就是你的终身行业标签,即便你不这么认为,大多数HR也是这么想的。

应届生就业时,企业一般会看你专业对不对口,有没有经验,而当你工作以后再想跳槽时,企业往往看的不再是你学的专业,而是看你上一份做的是什么工作、行业是不是对口了。如果你想先就业后择业,其实到时候可能就没有选择了,一年后你甚至会发现,自己连应届毕业生都比不上。

“先就业后择业”的前提是确定自己是否要在这个行业长期发展,否则,你一旦选择了一个既不适合自己发展、又没有前景的行业,转行成本非常高。因为工作头几年,新人多忙于“战术”性的具体工作,缺乏职业生涯总体“战略”思考,很多人都是在工作几年后才发现自己入错行了,到时候想转行将面临诸多挑战。

所以,假如你在毕业之初就有中意的行业,那么你是幸运的,你需要全力以赴、竭尽所能挤进这个行业,大公司进不去就进小公司,一定有办法。

假如你毕业之初没有发现适合自己的行业,那么就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选择,职业规划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在工作中显现出来的,你要不断去尝试,只有你亲身经历的东西,才会印象深刻,才能让你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它,才知道你是要坚持,还是要放弃。

选工作其实就是选行业

前些日子,我一个亲戚的女儿小颖在北京同时拿到两份offer,一个是一家专门代理冷冻薯条的公司,另一个是一家代理纸制品和纸装的公司。两家公司待遇、离家远近都相差无几,小颖实在不知道该选哪一个,觉得自己对美食比较感兴趣,想去那家与食品有点关联的薯条公司试一试。我给小颖从行业发展和工作性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薯条的需求以及人们对纸制品的需求,哪一个更有可能在未来的3年、5年乃至15年之后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哪一个有可能会一落千丈或者萎靡不振?答案非常简单,以美食闻名天下的中国拥有太多选择,薯条能够挤占的空间实在有限;而且,人们越来越怕长胖、怕得脂肪肝,对薯条的消费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相反,人们对纸制品的需求,一定会在未来保持稳中有升。包装牛奶盒用的卡纸、电商配套纸箱、在中国市场上销量还微乎其微的厨房用纸……在未来会长期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

二是分析工作性质。卖薯条和卖纸巾都会积累什么样的工作经验呢?小颖告诉我,薯条的主要销售渠道是酒吧和一些小型西餐厅,而纸巾的主要销售渠道自然是超市。假设小颖工作了5年,要么,她认识了很多酒吧的老板,她如果不想卖薯条,还可以卖酒、卖烟,顺便卖点爆米花给酒吧老板;要么,她学会了熟练地和超市打交道,如果她不想拓展纸巾的销售渠道,她可以利用原来的渠道经验卖毛巾、围巾、卫生巾!如果你是小颖,你会更愿意和酒吧打交道还是和家乐福打交道?

我并不是鼓励大家过分地挑肥拣瘦,一定要挖掘出一个未来有无限发展的行业来。在市场经济已经极大发展的今天,很难有一个行业会让普通员工一夜暴富。但是,相比之下,不同行业的发展空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职位相近,兴趣要服从于行业,尽量选择增量更大的行业。 GIOdlvCvZfReGwrR1u/bRu+0aY4VPE5diVmHoxfCWSCNj9Seyhh0yxISHXGZ1HY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