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四千年多前,也就是公元前两千多年,亚洲大陆骤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我们今天还不知道,总之,中国沿海的三大文化和华中地区的石家河文化都忽然衰败了:村落缩小,人口减少,文化水平降低。虽然一度出现文化转移的现象,但是似乎都不太成功。譬如,良渚文化向北推,大汶口文化向南推,江苏受到了很多混合的冲击,但似乎都不能挽回颓势。
这种文化衰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可能是气候,但那个时代的气候并没有太剧烈的改变,天气是冷了一点儿,但为什么受同样气候影响的其他地区,却没有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另一种解释是:这四个文化,都出现了精美的礼仪用品,并且都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也许正因为社会结构上下差距太大,上层的统治阶级以礼仪设施的建设与制作夸耀权力,如高高的土山、精美的玉件、难以烧制的黑陶等,过度消耗了人力与物力,导致社会崩溃。
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中原文化,比如庙底沟二期文化 [13] ,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依旧众多,生产力也并没有衰退。这一文化的脱颖而出,可能为建立后世中国以中原作为发展中心的传统奠定了基础。庙底沟文化时期,渔猎采集的色彩还很浓厚,而庙底沟二期文化,却是相当纯粹的农业文化。西起今日的关中,东至河南东部,在这一条窄长的地带,沿黄河边上拉下来的古代文化,奠定了日后中原文化的核心。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古代文化逐渐从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夏、商、周三代中,夏文化所在的地区,正好和庙底沟中期最东边的二里头相近。今天的二里头遗址 [14] 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聚落,聚落结构也很复杂,显然已经超越了农业村落,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国家的首都了。合理的推想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逐步发展,从星罗棋布的农业村落逐渐融合成为几个大的文化区,终于形成中原庞大的核心地区。在这里,中国夏、商、周三代传续;也是在这里,发展出了国家形态,从原始的部落一步步发展成商代大规模的王国以及西周封建体制的王国。整体的发展过程,是内聚,是融合。这一地区面对的外来文化干预不大,外来的移民也不多,这是土生土长的文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