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兵学中的“衢地”
——枢纽地区

人类有史以来的战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的。战争的胜负,除了双方政治、经济、军事指挥、装备、士气等影响因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地理形势(包括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的制约。正确地选择和利用战争的地理条件,往往也是克敌制胜的要因之一。尤其是在军事技术、交通手段落后的古代,地理环境对作战的影响更为显著,以至于长江大河被称为“天堑”,崇山峻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大规模的战争里,某个或某几个面积有限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成为交战双方对峙的热点,即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它的得失对战争的结局常常具有决定性作用。这种战略要地,军事地理学中叫作“枢纽地区”,或是“锁钥地点”。克劳塞维茨曾经说过:“任何国家里都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地点,那里有很多道路汇合在一起,便于筹集给养,便于向各个方向行动,简单地说,占领了这些地点就可以满足许多需要,得到许多利益。如果统帅们想用一个词来表示这种地点的重要性,因而把它叫作国土的锁钥,那么似乎只有书呆子才会加以反对。”

在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民族融合速度的加快,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密切,出现了统一的趋势;诸侯国间的战争规模扩大、次数频繁,装备、技术水平也显著提高。这一切使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视野变得广阔起来,考虑战略问题时,开始把“天下”看成一个由不同区域组成的整体,其中某些区域的地位价值较高,在兼并战争中如果能被率先夺取、控制,就能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态势。这种认识的产生,在时间上远远领先于西方近代“枢纽地区”的军事思想,最早是由我国的“兵学之祖”孙武提出来的。孙武在其著名的十三篇兵法中,把位置、地形不同的作战区域分为九类,强调对它们应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其中,敌国、我国与第三国接壤,道路四通的地区称为“衢地”,最有战略价值——“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若是先敌占领,就能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支持,营造主动的局面。略晚于孙武的范雎,在向秦昭王阐述其“远交近攻”的著名战略时,对各国的地理形势做了全方位的分析,更加明确地把位于东亚大陆中心的韩、魏两国称作“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 。指出秦国若要成就霸业,必须先攻取这一枢纽地区,才能逐步兼并楚、赵、齐、燕等边远敌国。秦国遵行他的主张,终获成功,得以扫清六合,一统寰宇。秦汉至明清两千多年以来,历代的军事家、兵学家非常重视枢纽地区的控制,认为封建政权不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应该牢牢掌握住它,这样就可以“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战争中的枢纽地区,探讨其形成和演变的背景,以及它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是一项极为重要、很有意义的课题。 8r6+XcGu2Ochyqu7sAAAfkeAjZ+YfWh3aLF30Gs98TrnE1zMTsmGSUXuZ1h4okK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