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诸侯争郑的历史演变

春秋在我国古代以战争频繁而闻名,仅据相关著作统计,诸侯间的征伐有380余次 。当时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数百年来干戈纷扰,茫茫神州几无宁日。值得注意的是,列强都把“服郑”——控制郑国——当作战胜对手、建立霸权的必要步骤,为此不惜劳师动众、连年用兵。杨伯峻先生曾指出:“(春秋诸侯)欲称霸中原,必先得郑。当晋秦称霸时,郑为晋秦所争。今晋楚争霸,又为晋楚所争,国境屡屡为战场,自襄公以来,几至年年有战事。” 据初步统计,郑在春秋时即遭受战争之灾约80次 ,为列国中蒙难最重者,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

郑国在西周时建国很晚,先祖桓公姬友为宣王之弟,公元前806年始封于郑(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幽王之时,他见西土艰危,天下将乱,便接受了史伯的建议,行贿于虢、郐,将部分族人和财物寄居在两国之间。西周灭亡后,郑武公率众东迁,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逐步兼并邻近小国,占有今河南省中北部一带,成为周都洛邑以东的重要诸侯。据郑臣子产追述:“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 可见那里在西周末年还是荆榛丛生、满目荒凉,而数十年后却屡屡被列强当作风云际会的战场。许多重要战役,如泓水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都和诸侯对郑国的争夺有直接关系。从时间顺序来看,自公元前681年齐桓公率诸侯主北杏之盟开始,到公元前546年列国举行“弭兵之会”、订盟休战为止,在争霸战事最为激烈的百余年内,列强对郑国的争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齐、楚争郑

春秋前期强盛起来的大国首推齐、楚。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即位,任管仲为相,富国强兵,积极对外扩张,并联络宋、卫、郑、陈、曹、鲁等诸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初任华夏盟主。南方的楚国此时也蒸蒸日上,先后占领了江汉平原、南阳盆地,随即挥师北进,叩打中原的大门。春秋时期两大政治集团的对抗形势从此奠立。后来齐国衰落,其盟主地位由晋国接替,而这种南北对峙冲突的军事地理格局却没有改变,一直延续到春秋末年,郑国均是双方反复争夺的主要战略目标,如清朝学者顾栋高所称:“然自是而楚患兴矣,齐晋迭伯,与楚争郑者二百余年。”

公元前678年夏,由于郑国背盟侵宋,齐桓公联合宋、卫两国军队伐郑,迫使郑国屈服。而当年秋天,楚国因郑倒向齐国,也派兵攻郑,至栎(今河南省禹州市)而退。

公元前667年,齐桓公邀诸侯会盟,郑国亦参加,再度引起楚国的不满,第二年又派令尹子元率600辆兵车伐郑,打进了郑都郭城。齐、鲁、宋等国联合发兵救郑,楚军始退。

公元前659年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 ,还是因为郑服从了齐国。齐桓公因此约会宋、鲁、郑、曹、邾五国君主商讨退楚之策。次年楚师再度伐郑,打败郑军,并俘虏了郑臣聃伯。下一年冬,楚师又伐郑,郑文公欲媾和,被大夫孔叔劝阻。第二年春季,齐桓公为了阻止楚国势力北侵,率领诸侯联军打败了附属于楚的蔡国,并乘胜伐楚,陈兵于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迫使楚国订盟,挫败了其屡次伐郑、染指中原的企图。

召陵之盟以后,齐、楚两国对郑国的争夺并未停止。公元前655年,齐桓公邀诸侯在首止会盟,周惠王因忌恨齐国权力过盛,“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 唆使郑国逃盟叛齐。次年齐、鲁、宋、陈、卫、曹等国会师伐郑,惩其背盟;楚国则派兵围许以救郑。公元前653年,齐桓公又单独出兵伐郑,郑国派太子请降,声称愿事齐如封内之臣:“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 次年冬,齐桓公又会诸侯于洮,“郑伯乞盟,请服也” 。齐国最终在争夺中获胜。高闶曰:“郑自此年从齐,至十七年小白卒,楚人绝迹于郑,桓之伯功盛矣。”

郑国之所以屡次叛齐,是由于它认为齐国地处泰山以北,与郑相隔卫、鲁、宋等国,路途遥远,师旅往来不易。而楚国占据南阳盆地以后,与郑接壤,距离较齐为近,军事威胁要严重得多,所以不愿与楚为敌,对齐屡服屡叛。直到召陵之盟以后,眼见以齐为首的华夏联盟势力强盛,楚不敢与之交锋,才改变了骑墙观望的态度。顾栋高曾对此评论道:“齐积谋攘楚数十年,始终皆为郑,其勤亦至矣。而郑以齐之强不如楚,齐远而楚近,首叛齐侯。且许在郑之南,更迩于楚,许犹坚从中国,而郑顾反覆,郑在齐桓世已狡狯如此。”

(二)宋、楚争郑

公元前643年冬,齐桓公去世,郑国立即投楚。此后,宋襄公平定齐国的内乱,企图接替齐国的霸业,成为中原诸侯的新首领。公元前638年,郑伯朝见楚成王,激怒了宋襄公,会合宋、卫、许、滕四国军队伐郑,“楚人伐宋以救郑” ,并在泓水之战中大败宋军,使宋襄公的称霸梦想彻底破灭。战后,郑、鲁、陈、蔡、许、曹、卫、宋等国纷纷从楚,楚之霸业煊赫一时,“天下几不复知有中夏”

(三)秦、晋争郑

泓水之战后数年,晋文公返国图霸,得到秦国支持。公元前633年,宋国叛楚从晋,郑国继续为虎作伥,出兵助楚攻宋,并在城濮之战中加入楚军阵营,与中原诸侯为敌。楚军战败后,一时无力北上。公元前631年,晋文公会诸侯于翟泉,《左传·僖公二十九年》称其“寻践土之盟,且谋伐郑也”。次年,秦国如约出兵,联合晋军攻郑,以扫除称霸中原的障碍。郑伯见形势危急,遣谋臣烛之武说服秦国撤兵,承诺做秦之属国。秦穆公同意后留下部分兵马,协助郑国防卫都城。郑国又尊晋君为盟主,脱离楚国,但秦、晋两国均未能单独控制郑国。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戍郑的秦将杞子乘机遣使密告:“若潜师以来,(郑)国可得也。” 秦穆公闻讯后发兵偷袭,欲灭亡郑国,独占此战略要地,但阴谋败露,未能成功。秦军班师回国时,在殽地被晋国伏兵打败,全军覆没。戍郑的秦国三将逃奔齐、宋,郑国独属于晋,与秦为敌。《史记》卷42《郑世家》载郑穆公三年,“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

(四)晋、楚争郑

晋、楚两国争夺霸权的战斗,从公元前633年楚军围宋,晋师伐曹、卫以相救开始,到公元前546年“弭兵之会”结束,延续了80余年。在春秋的历史上,双方的争战历时最久,涉及的地域最广,规模、影响最大,以至于有些学者认为,“晋、楚两国的历史是一部《春秋》的中坚” 。两国的对抗和交战,往往也是围绕着“争郑”展开的,先后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1. 城濮之战以后,晋文公、晋襄公先后为诸侯盟主,自公元前630年郑国叛楚服晋,到公元前618年楚军伐郑获胜、与郑结盟为止。这段时期内郑国在晋的势力控制下,楚军曾于公元前627年伐郑,晋国及时相救,迫楚退兵。

2. 晋襄公死后,国内屡生变乱,势力渐衰,又与秦国频频冲突。楚国乘机北伐,从公元前618—前591年,楚穆王、楚庄王出兵郑国8次;晋军救郑或伐郑7次,在对抗中处于下风。在此期间,楚军于公元前597年攻陷郑都,又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军,楚庄王由此取得了霸主的地位。庄王死后,余烈未消,公元前589年,楚在蜀地(今山东省泰安市西)约十四国诸侯会盟,齐、秦、鲁、郑、宋、卫等国皆从命前往。这段时期楚国的霸业达到鼎盛,郑国基本被楚国控制。

3. 晋景公末年调整了内外政策,与戎狄讲和,稳定了后方;在鞌之战中打败齐军,国势复盛,又联合吴国,与楚争郑。从公元前588年晋师伐郑,到公元前547年秦、楚联军伐郑,40余年之内,晋、楚各向郑国出兵14次,多数情况下晋国占据上风。楚国因为屡受吴国袭扰,被削弱了力量,在鄢陵之战、湛阪之战等大战中连连告负,致使晋厉公、晋悼公重振霸业,郑国又倒向了以晋国为首的华夏诸侯联盟。

公元前546年,诸侯代表在宋举行“弭兵之会”,订盟休战,郑与其他小国共尊晋、楚为霸主。此后中原的局势大为缓和,多年不起兵灾,列强对郑国的争夺基本结束,直到战国初年。 By+0qfCdDzwpQzvmULIHO+Y2+i59fgfu3qudG48GyF+RtrZc6e0Q3wrnOt5e9E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