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放眼世界,我们面临的是百年未遇之大变局。

人类近代史中最耀眼的事,莫过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数代人的百年奋斗让“一穷二白”的旧中国成功变身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并彻底摆脱绝对贫困,走上全民小康之路,成功实现了从“追赶”迈入“超越追赶”的新时代。但是,当我们放眼世界,看到的却是绝大多数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并未缩小。中国为什么是个例外?是什么让这个科技贫乏的国家在短短数十年中成为全球科技创新最具活力,及至发明专利申请和授予量均跃居全球前列的领先者?世人为之惊叹之余,却是众人对成因的疑惑:西方主流学者与媒体眼中的“最糟糕的政策”却成就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奇迹!

长期以来,作为近代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中的“后来者”,中国并不被西方国家认为是一个“创新型国家”。而充分的事实却日益清晰地表明了创新驱动在中国崛起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无可否认,作为“后来者”,中国的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创新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即“二次创新”。正是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引进—消化吸收”,中国在引进的全过程积极努力地开展“二次创新”,从而赢得了巨大的“后发优势”,并成功地建立起了从“二次创新”到“后二次创新”,乃至“原始创新”的向上迭代式良性循环,避免了落入“落后—引进—消化吸收—再落后—再引进”的“追赶陷阱”。正是由以“二次创新”为起点的众多中国企业的“向上演进”建立起来的“自主创新”能力,将中国整体经济与社会带入了全面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而随着前沿尖端科技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新阶段,如何摆脱“路径依赖”,穿越技术/产品生命周期,加快实现从“二次创新”向“原始创新”的跃迁,更成为当下中国“超越追赶”成功的关键。

正如熊彼特在百年前所指出的:“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引擎!改革开放释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但是真正的创新并不会仅凭激情就能自动生成。自上而下的政策固然重要,但是源自千千万万企业和企业家的自下而上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自31年前完成“二次创新的过程与模式”博士论文迄今,作者(第一作者)一直致力于持续深入地研究和完善“二次创新”的理论与方法,并运用于指导企业赢得后发优势的实践(《全球化制造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2006)。10年前,站在新世纪中国制造规模登顶全球的新高度上,我们进一步提出了“超越追赶”的构念,开展了新一轮基于我国领先企业的扎根研究。当我们从埋头撰写中举目高眺,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当我们在激烈的讨论中达成共识,感受到的是中国创新之路的崎岖;当我们完成初稿进行复盘之时,欣喜之余是众多的缺憾,世无完美之作,唯有无尽的努力!

本书在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基础上完成,共分九章:首先以《科学》杂志提出的“世纪之问”为引子,用全球眼光对工业革命以来的主要实现“超越追赶”的国家之创新实践进行了剖析;进而纵向回顾了我国从洋务运动以来160多年的学习、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历史进程;系统地对从追赶到超越追赶中的“二次创新”过程及动态升级的模式进行了深度的阐述;结合第三、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大背景及我国的互联网应用场景,讨论了通过“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在价值网络中获得“后发优势”的新机制;研究揭示了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联动中形成双轮驱动的加速超越追赶机制;特别地,对技术范式转变期的“机会窗口”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抓住“机会窗口”是实现超越追赶的关键;进而指出,相应的创新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均需改变以往排斥“不确定性”的管理逻辑;在宏观上,从超越追赶的创新环境塑造视角,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七位一体”国家创新体系;最后,基于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中国崛起的实践,提出了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创新治理结构重建构念。

本书的核心思想与创新之处在于对“范式转变”期的创新管理“非线性”特征的剖析,提出了与以往基于单一生命周期内的稳定结构和线性优化不同的“拥抱不确定性”的创新管理体系。在学习与“忘却学习”、异质性与包容性、排他性与互补性、利用与探索等“二元性”行为中,“灰度”管理成为创新管理的“新常态”。微观中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双轮驱动,宏观上的“七位一体”新型国家创新体系与多极世界的新型全球创新治理结构,成为我国实现“超越追赶”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条件。

在当今全球市场、技术和制度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情境下,重新思考传统管理理论的适用性,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探索企业在超越阶段的特征与有效模式,对于指导更多企业正确认识并把握和抓住下一个范式兴起的重大机会窗口,从而实现更广泛的“超越追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范式转变中“换道超车”是众多“后来者”真正实现“超越追赶”的康庄大道,中国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和领先企业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普惠的中国方案,而基于包容“不确定性”的创新管理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乃至新工具则是指引和加速“超越追赶”的利器。

共同作者方刚博士(浙江大学和瑞士洛桑大学的双博士)是我曾经的弟子,已过不惑之年多时,我们的相处,真知灼见时时碰撞,痛苦与快乐并存。似如《黄帝内经》中天师岐伯所曰:“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心中有光,素履以往”,合作中的愉悦当可溢于言表。

衷心感谢为我们提供深入实践的研究机会并给予我们大力支持的科技创新践行者和企业家们,感谢于我们撰写期间共同进行尖锐批评与深入探讨的国内外同行专家们,感谢一起参与过调研和研讨的学生们!是你们的鼓励和支持让本书得以顺利完成。殷切期望本书的研究探索能为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乃至政策制定者们提供一种新的创新管理思维和管理逻辑,为更多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超越追赶”,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健康发展奉上一份学者的贡献。

筚路蓝缕,任重道远。谨以此书致敬中国创新崛起中千千万万的奋斗者!

吴晓波
2023年3月20日
浙江大学求是园 3c6FihK9rY52mB6RRCn4AonU7wU1UMTzd+oDbmMmmo6XR4L5HOOwBB9uwcYQu2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