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视窗

良渚古城:中华文明第一城

作者:睢园
翻译:江诗鹏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这首《四时》田园诗很好地描绘了中华文化古城良渚的自然风光。《四时》里有山有水,有云有月,而良渚正是被山水环绕、云蒸霞蔚、江月年年照的美丽地方。

良渚,意为“美丽的水中陆地”。毗邻长江、钱塘江、太湖,依水而生的良渚,自然拥有出色的防洪灌溉水利系统。因为地形地势,良渚的水利系统以控水为主,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截然不同。以塘山为中心,良渚先民修建水坝,创造出高低坝的组合,前后十几米的落差起到了很好的防洪蓄水的作用。

良渚古城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是中国长江下游一个区域性的早期国家权力和信仰中心,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古城内坐落着大大小小几十座山陵,古城中心便是一座大山——莫角山,莫角山上有良渚先民建造的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三座台地,还有七万多平方米的沙土广场。沙土广场名副其实,是由上上下下13层泥沙交叠堆积起来的。这种朴实又可靠的技术,不禁让人联想起故宫地面砖的锻造工艺。故宫的地面砖也是工匠师傅们用脚一点点踩踏夯实起来的,虽然听起来有点笨拙,但这种地面砖经得起几百年、上千年的风吹日晒,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艰苦朴实、脚踏实地的性格特点。

供图:良渚博物院

因为坐落水乡,良渚古城内陆交通以水路为主,不仅有内外护城河,还有八个水城门。宫殿、城郭的结构与中华典型的宫城、王城、郭城的构造一脉相承。

除了出名的水利系统,良渚的玉石文化也享有盛名。以神人兽面纹玉琮为代表的玉器展示了良渚先民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如今,普遍认为良渚文化距今5300到4300年。前承松泽文化,后接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尽管以稻作文明为代表的良渚文化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通过发掘出的遗迹,通过接触良渚先民建造的水利工程、打磨的玉石玉器和他们贮存的已经碳化的稻谷,身处21世纪的我们仍然可以切身感受到一脉相承的文化脉络,仿佛有无形的手,牵连着先民和我们。

为了拉进我们与先民的距离,博物馆工作人员借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开展了一系列对良渚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活动。

首先便是良渚古城博物馆的线上浏览应用。借助工作人员开发的微信小程序,众多无缘得见良渚古城面貌的观众可以随意浏览已发掘的良渚古城遗迹成果。小程序围绕良渚古城博物馆的三大展厅,配合各大主题,诸如墓葬、水利、稻作文明,进行了详细的图文展示,内容相当丰富,一些重要主题还配备了语音讲解。另外,良渚古城博物馆还通过3D打印模型展示了七万多平米的沙土广场建造场景,充分展现了良渚先民的精湛技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博物馆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祭祀天文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初期发展都极为重要,中华文明亦是如此。伴随着祭祀文化的发展,天文学的雏形也在悄然形成。良渚古城博物馆利用数字化实景展现了良渚古城祭祀天文台的全貌,阐释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黄道赤道。对天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数字展厅和3D实体打印,工作人员还组织开展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线下活动。制作新石器文化时期的陶器便是其中之一。

良渚古城博物馆推出了陶器制作课程,课程主要教授参与者使用与良渚文化时期制陶手艺相对应的技术,如泥板黏贴、泥条盘筑技法,来模仿制造良渚时期的部分食器和酒水器。或许在现代人看来,良渚古城内的陶器颇为简陋、粗糙。然而,通过自身的实践,我们发现,真要制作出那样一件陶器也是颇为不易的。

此外,良渚古城文创虽然尚在起步阶段,却也进行得有声有色。良渚古城玉器文化的代表——神人兽面纹玉琮自然不可缺少,帆布袋、月饼、小夜灯、金属书签等文创产品更是琳琅满目。

良渚文化这一5000多岁高龄的古老文化正重新焕发生机。

供图:良渚博物院 ZvPFp4YgbqTDpIeRTlsxzZkTPUYeS5UvLS0SG93nHfslvrNk9Xs1JY779vk23F0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