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视窗

石库门
承载上海历史与文化的符号

作者|张慈贇Zhang Ciyun
杨其帆YangQifan
翻译|陈伟 Chen Wei

石库门住宅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生活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人们,顺应各地的地理、气候和文化,因地制宜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风格。诸如北京的四合院、陕北黄土高坡上的窑洞、湿热南方高高架起的吊脚楼、东南地区的福建土楼、东北地区的泥砖房等等。

同样地,上海也有其别具一格的“石库门”住宅。这一独特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在上海的不少地区,石库门老建筑经过重新修整,被保留为城市遗产的一部分,在新时代依旧焕发光彩。

石库门建筑是用砖木构造、沿巷而建的两到三层联排式房屋,最早出现于太平天国时期(公元1851年—公元1864年)。周边地区的富商、地主和官宦为躲避战乱,一时间纷纷涌入上海。外来人口的增多迅速提升了住房需求,在沪的外国开发商趁此良机建造了大量民居——石库门建筑应运而生。

这些新式建筑融合了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譬如,踏入正门后往往便身处前庭。正门门板由乌漆实心厚木做成,门框则是石质材料,因而被称为“石库门”,意即“用石头箍成的门”。门楣形状各异,如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或梯形,且常常装饰以精美的石雕或浮雕。

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常见的东西二厢房式民居,石库门住宅在布局上往往只向一边开间,或独立成间。在房屋一楼,穿过前庭即可到达会客厅;一楼靠后的地方,一般是厨房。在会客厅和厨房之间,有楼梯通向二楼的主卧。拾级而上约三分之二的位置,通常又有一个平台引向“亭子间”,其下是一楼的厨房,其上则是二楼用来晾晒衣物的后露台。

和中国大多数民居一样,石库门住宅通常坐北朝南,以获得良好采光。但厨房、亭子间和后露台朝北,采光稍逊。其中,“亭子间”不仅空间狭小、光线阴暗,且天花板较低,往往是整座住宅中最不适宜居住的空间,因此多被当作储藏室或仆人的休憩处。

早期的石库门住宅家居设施并不完善,但在后来的几年里,新的石库门建筑增设了宽敞的浴室、欧式壁炉和屋顶烟囱,宜居程度大大提高。到了20世纪中叶,上海的市中心便遍布石库门住宅。因其沿巷而建,又被称为“里弄式住宅”。

石库门住宅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文化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这些社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街巷文化”,以别具特色的户外游戏和紧密团结的邻里关系著称。住户在屋外围坐一圈,喝茶闲聊;小贩们走街串巷,兜售商品——这便是石库门社区最常见的景象。

中国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记者、艺术家、教育家和革命家都曾居住过这样的房屋。

然而,石库门建筑也经历过危难时刻。早些年为了发展需要,许多石库门房屋被夷为平地,给现代商场、摩天大楼、高架道路和其他城市项目让路。在这一建筑风格的鼎盛时期,石库门里弄曾约有9000条,占全市城区全部居住面积的60%以上。但随着越来越多上海居民搬进公寓大楼或别墅,这一数目减少到不足2000条。

好在近些年,市政府和遗产保护倡导者已牵头维护这些标志性建筑。政府拨款为旧房修复提供资金,并配备现代设施改善其居住条件;遗产保护倡导者也在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少贡献和成果。

///摄|单民豪 Shan Minhao

///摄|单民豪 Shan Minhao

步高里:迈向更高一步

2007年,当地政府和一个文化保护委员会共同出资650万元(约合99.8万美元)改造了“步高里”——一个初建于1930年、位于旧法租界的著名石库门街区。“步高里”的原名为法文“Cité Bourgogne”,意即“勃艮第之城”,中文名由此音译,寓意“迈向更高一步”。

“步高里”位于上海市区建国路西侧的陕西南路。里弄的房子曾是多位名人的故居,20世纪中国文学巨匠巴金就曾在此居住。1989年,该地区被纳入市政府遗产保护范围。随后的翻新工程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里弄房屋,并通过清理门面、增设现代公共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开发商将旧街区的里弄房屋改造成热门旅游景点。最成功的两个案例便是如今的新天地和田子坊。

新天地:别开一番天地

上海新天地占地3万平方米,位于市中心的核心地段。

在上世纪末,该地区曾经破败不堪,到处是摇摇欲坠的房屋和狭窄逼仄的弄堂。香港开发商瑞安集团大展蓝图,设计了一套雄心勃勃的改造计划,欲将该地重建为艺术、购物、餐饮和文化娱乐中心,试与纽约时代广场或伦敦皮卡迪利广场媲美。

瑞安集团先是花费数百万元搬迁了2,300多户约8,000名居民。接着,听从美国建筑师本杰明·伍德(Benjamin Wood)的建议,开发商决定尽可能多保留旧房屋,而非将其全部拆毁。为了在改造的同时保留原貌,建设者充分利用旧砖、旧石和旧木材对房屋外部进行修整,内部则用时尚装饰和现代化设备进行完善。

如今,新天地分为一南、一北两个街区。大多数经过改造的石库门房屋坐落在北街区,它们摇身一变成为高档精品店、包罗全球各地风味的餐厅、咖啡馆、酒吧和旅店。南街区的特色则是一幢玻璃外观的购物中心。在这里,人们可以在各色美食广场、商店和电影院里尽情享乐。

白天,新天地是一处熙攘热闹的购物场所;到了晚上,它活力不减,又是人们享受城市夜生活的好去处。该街区深受当地人,尤其是年轻人、白领以及国内外游客的青睐。走在新天地的街巷里,你还极有可能偶遇国内和国际名流。

后来,上海新天地的成功改造经验进一步在全国各地的老城区重建中得到复制和推广。

///摄|单民豪 Shan Minhao

田子坊:不走寻常之路

与新天地相比,田子坊的改造模式可以说是不走寻常路。

位于市中心一条狭窄街道上的田子坊,前身曾是小弄堂、老式石库门房屋、破旧仓库厂房的汇集地。

这里的石库门房屋大多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该社区已变成了一片颓败的景象:废弃的工厂无人问津,空中电话线缆和各种电线缠绕交织,成堆的废弃垃圾和肆意晾晒的衣物使街道看起来拥挤不堪。

转折点发生在1998年。当时,一批当地知名艺术家、摄影师、手艺人搬进田子坊,将废弃的仓库、厂房改造成了工作室和工作坊。渐渐地,该地区演变成为一个艺术和手工艺“飞地”。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前来参观,各色咖啡店、工艺商店和艺术画廊也随之层出不穷。

如今,田子坊已成为上海一大旅游景点。与宽敞靓丽的新天地风格不同,这里的游客挤在仍然狭窄的小巷里,怡然自得地浸染于老石库门里弄的氛围。

///摄|单民豪 Shan Minhao

石库门虽然不再是城市中常见的房屋样式,但那些保留下来的石库门建筑却总能为艺术品、小说、戏剧和电影提供故事背景,成为文学家、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

石库门里新旧并存,传统与现代元素相得益彰,俨然是承载上海历史与文化的独特符号。一方面,公众对石库门所孕育的城市文化遗产和珍贵记忆的认识不断加深;另一方面,保护老建筑的努力和探索也一直在路上。

张慈贇:资深英文媒体人,著名翻译家,《上海日报》英文版创刊总编辑。 v4L+9n3njYLnMv3pQz2I9VXC6wE252xkRRLBEDDk2LQh6Ikc/ueS4JR8j6E8Os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