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本序

托马斯·哈代一八四○年出生于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邻近多尔切斯特的一个小村庄。他的父亲是石匠师傅,也是本地教堂圣乐团里的提琴演奏者。从一八五六年起哈代跟一位擅长修葺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学艺。学徒期满后,从一八六二年至一八六七年他在伦敦一家建筑事务所当了几年助理员,同时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哈代起先写诗,因为得不到出版便转向小说创作。他早期的三部长篇小说是《计出无奈》(1871)、《绿林荫下》(1872)和《一双蓝眼睛》(1873)。第一部是匿名发表的,而且哈代没有得到稿酬反而支付了一些辅助出版费用。第二部的出版使他得到三十英镑稿酬;情况有了这样的好转之后,他在应约写第三部的时候便决定放弃当建筑师的打算,选择写作为终身职业。一八七四年,哈代与吉福特小姐结婚,也是在这一年,他的第一部获得普遍赞扬的小说《远离尘嚣》在连载后以单行本形式出版,使他在文坛上确立了地位。接着他又写了几部重要的小说:《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森林中人》(1887)、《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5);后两部小说冒犯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受到激烈的攻击,哈代愤而不再写小说,转而重新写诗,直至一九二八年逝世。

哈代的写作生涯以诗开始,中间经过二十几年的小说阶段,最后仍以写诗告终。他比较著名的诗集有《韦塞克斯诗集》(1898)、《时代的笑柄及其他》(1909)、《情势的讽刺》(1914)和《幻想的时刻》(1917)等,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关于拿破仑战争的史诗剧《统治者》三卷(分别发表于1903年、1906年和1908年)。他的抒情诗中不乏情节有戏剧性并语句隽永的作品。有人认为哈代在精神上始终是一位诗人。

哈代的长篇小说绝大多数以英国西南部那个叫韦塞克斯的地区作背景,描写人被命运播弄,在生活和爱情上的不幸遭遇(他的故事极少有幸福美满的结局)。这大抵因为他是在近代工业侵入之前的乡村度过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鸟语花香、风景宜人的自然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却看到美丽的乡村和城镇渐渐工业化以后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使他伤感的悲剧性变化,加上他在研读《圣经》之后反而对基督教失去信仰,不相信有那么一个全能、公正、仁慈的上帝在治理世界和照顾天下的芸芸众生。哈代通过描写爱情和婚姻,表达了他认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均属徒劳以及陷入悲惨境地的人无论怎样挣扎都无补于事的观点。

在哈代的长篇小说中,《苔丝》是最著名的一部。女主人公苔丝出生于一个贫苦小贩的家庭,父亲约翰·德比有一天被人告知他是古代贵族德伯的后代便得意忘形起来,他和他那短视而爱虚荣的老婆决定让女儿到一个自称也是德伯家族后裔的富老太婆家去攀亲戚,以期在经济上得到帮助。苔丝去了以后被老太婆的儿子亚历克诱奸,她怀孕回家,孩子一生下即夭折。过了几年,苔丝再次离家来到陶勃赛乳牛场干挤奶的活儿,在这里他与牧师的儿子安吉尔·克莱尔恋爱并订婚。苔丝对文质彬彬颇有知识的安吉尔十分崇拜和热爱,几次想把自己曾被亚历克奸污的事告诉他,都因种种缘故而没有办到,结婚前数日她写了一封长信从房门下边塞进安吉尔的屋子却塞到了地毯下面。新婚之夜她把自己昔日的这一不幸事件向丈夫坦白,但是安吉尔没能原谅她。这以后他们两人分居,安吉尔去巴西发展他的事业,苔丝仍在一些农场打工糊口,命运却让她再次与已经披上牧师黑袍四处布道的亚历克·德伯相遇;亚历克对苔丝的情欲顿时击败了他那没有根基的宗教信仰,他纠缠苔丝,不得到她决不罢休。这时候苔丝的父亲病故,为了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生活,她被迫与亚历克同居。不久,安吉尔·克莱尔从巴西回国,找到妻子并表示悔恨以往的冷酷无情。苔丝在这种情况下痛苦地觉得,是亚历克·德伯使她第二次失去了安吉尔,又一次毁掉了她的幸福,她怀着懊恼和愤怒到极点的心情,同时也带着一种责任感,杀死了亚历克。在与安吉尔一起度过幸福、满足的最后五天之后,苔丝被捕并被处以绞刑。“诸神之主(这是埃斯库勒斯的话)跟苔丝所开的玩笑到此结束了。”(《苔丝》末段首句。)

《苔丝》典型地体现了托马斯·哈代悲观的宿命论。如同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必然杀父娶母最后自己刺瞎双目流浪而死,熟读古希腊悲剧大师作品的哈代让他的读者看到,苔丝也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最后必然走上绝路。不过,哈代与他的古希腊导师不同,他并不纯粹借助于一个个偶然事件来展开他的故事,而是以人物的性格为依据,使故事情节合乎情理地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发展,因此他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试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一些主要行为。在第一章第三节,苔丝的父母要她去有钱的德伯太太家攀亲戚;她秉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不愿意去,但是因为她在与弟弟亚伯拉罕一起送蜂蜜进城去的路上出了事故,把家里那匹老马“王子”弄死了,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父母使家庭摆脱困境,所以才答应去,这导致她被亚历克·德伯奸污。表面上看来,是苔丝父母亲想要高攀富亲戚的打算给亚历克·德伯提供了机会,但实际上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苔丝性格中的责任感。倘若她对父母没有孝心,倘若她对“王子”死后他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这件事毫不内疚,那么她就不会去德伯家,也就不会遇上亚历克了。至于在这之前的那天夜里进城送蜂蜜,本来也应该是她父亲的事,也是因为父亲喝醉了酒,苔丝怕他在半夜里醉醺醺地赶长路会出意外,认为自己应该尽女儿的责任才主动提出由她带上弟弟代替父亲跑一趟的。善良、孝顺的苔丝的责任感驱使她做了这两件事情,也就使她落入了亚历克·德伯的魔掌,使她遭受了一个少女所可能受到的最悲惨最可怕的打击,并且弄得她无法自救,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毁灭。

苔丝第二次离家外出,在陶勃赛乳牛场认识了安吉尔·克莱尔,经过甜蜜的恋爱后两人决定结婚。本来,他们会过上十分幸福的生活,苔丝可以甩掉不幸的过去了,可是,苔丝偏偏要把自己曾被亚历克·德伯奸污的事向心上人坦白,结果,出乎她意料之外,她视若神明的安吉尔·克莱尔没能原谅她,苔丝不得不重又承受生活加在她肉体上和心灵上的新的苦难和折磨。不难看出,在这里,还是苔丝那强烈的责任感造成了恶果——她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的一切都让所爱的人知道,否则对他就是不公平。与安吉尔分手之后,苔丝在承受生活中新的煎熬时,又不幸地与亚历克·德伯狭路相逢,最后重新落入他的掌握之中。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亚历克·德伯这个恶棍本性难改,但是在另一方面,依然是苔丝的责任感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在她父亲去世、母亲和弟弟妹妹生活困难的时候她的责任感迫使她同意与仇人同居在一个屋顶之下!

我们还可以说,最后苔丝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把亚历克·德伯杀死,仍然是受到她那责任感的驱使;且看她在完成了这件大事后追上安吉尔·克莱尔的这一段:

……克莱尔停住脚步,以询问的目光望着苔丝。

“安吉尔,”苔丝说,好像她一直等待着他们停步时克莱尔会这样看着她,“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追你吗?我要告诉你我把他杀了!”她这么说着的时候脸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

“什么!”克莱尔说;他觉得苔丝神态奇怪,以为她是在说胡话。

“我杀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他杀死的,”苔丝接着又说。“不过,安吉尔,为了你,也为了我自己,我非这么做不可。……”

显而易见,苔丝把杀死亚历克看成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是她应尽的责任——为她自己,为她的丈夫,也为了可能与她遭受同样不幸的姑娘!因为任务完成了,所以她迫不及待地要告诉她的丈夫,所以她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或许有人会说,苔丝强烈的责任感确实是她个性中一个关键性的特点,如一条主线贯串于她的每一个重大行为;可是,哈代为什么把男主人公安吉尔·克莱尔描写得那么不近人情呢?如果说苔丝的行为十分符合她的性格的话,那么安吉尔·克莱尔的行为似乎令人费解。这个人物思想开通,他本人也曾与一个女人有过一段荒唐的交往,但是在苔丝向他坦白了自己过去的遭遇之后,他却不予同情,冷酷地与她分手。哈代在刻画克莱尔这个人物时难道就不遵守行为与性格一致的规则了吗?

当然不是。克莱尔的行为当然仍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从小说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得很清楚,他的个性中确实有反抗传统风俗习惯这一特点;正是因为他思想开通,不受常规束缚,他才敢于违抗父命不娶默茜·钱特小姐,才会拒绝像两个哥哥一样去当牧师而偏偏走上务农的道路,才会在乳牛场遇见苔丝这么一个挤奶姑娘后便真心地爱上她。也就是说,安吉尔·克莱尔对苔丝的爱是超越门第和贫富观念的,是一种真正纯洁的爱;他所爱的纯粹是他眼中所见如此美丽、心中所想应是十全十美的苔丝。因此,陶醉于甜蜜爱情之中的他当然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人奸污这一事实,当然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打击。苔丝向他坦白之后,他简直无法相信苔丝说的不是疯话:

“苔丝!”

“呣?最亲爱的。”

“我得相信你说的事吗?看你的样子我得相信它是真的。哦,你这会儿不可能是精神错乱的!你应该精神错乱才对呀!可是你没有……我的妻子,我的苔丝——你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得我有理由做这样的假设吗?”

(第35节)

此时此刻,安吉尔·克莱尔所想到的,不是苔丝那不幸遭遇的性质,他更没有想到把苔丝的遭遇和他自己昔日的荒唐事作一个比较。不,他想到的不是这些,他当时不可能如此冷静地思考这一类问题;他想到的只有一点——多么令人痛心啊,世上再也不存在这么好的苔丝了!他觉得,“苔丝说出了自己过去的事情,使他的生活以及他的整个世界发生了彻底的、可怕的变化。”他努力“扼杀自己对她的情感。……一颗泪珠正慢慢地淌下克莱尔的面颊——一颗很大的泪珠……”(第35节)十分明显,安吉尔·克莱尔这时候正在经受巨大的失望和痛苦。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把他在听过苔丝的坦白之后所作出的反应,看成是一个向来习惯于严格要求他人的人在无视其本身的错处却以高标准谴责别人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从小说的前半部分,没有哪个读者会得到印象,认为安吉尔·克莱尔是一个严于律人疏于责己的人);我们不应该指着安吉尔·克莱尔的鼻子责备他说:“你自己这么不检点,还用这种态度对待苔丝!”不,我们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体会哈代所写:“一个受了愚弄的老实人一旦醒悟过来往往会觉得自己受到了残酷的对待,克莱尔此刻这种感受正十分强烈。”(第35节)也就是说,热恋中的安吉尔·克莱尔这时候不但感到失望和痛苦,而且还觉得受到了命运的愚弄,受到了残酷的对待,因此他克制不住自己,对苔丝采取了严厉的态度,提出两人分居的主张,把苔丝推向了亚历克一边。这以后,他和苔丝天各一方;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反省并饱受相思之苦,他才慢慢改变这种态度,恢复了对苔丝那种深沉的爱,那就是苔丝被捕之前他们两人在一起度过的五天里读者所看见的情形了。

男女主人公的性格使他们在特定环境里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做出种种必然的反应,这些反应相互作用形成的合力把他们拖入困境,使他们最后遭遇悲剧性的结果;哈代的《苔丝》就是这样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看法。这部一百多年前写下的小说对于今日读者的意义,当然不在于它的具体故事内容和所宣扬的思想,而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托马斯·哈代这位跨越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英国诗人和小说家的生动材料,同时也启发我们思考人生的各种问题,尽管,在生活发展的总趋势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必与哈代持相同观点。

郑大民
一九九六年四月

“……可怜的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是一张床,让你得以将养。”

——威廉·莎士比亚 Wj5Bkn6ddQEdx+wn2Oo/ds6pruDMLlsch1XVqItKj9XNC2y/0Q/biJyOiRK3E45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