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战略规划:加速碳中和进程

根据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远低于其他国家50~70年的过渡期,这意味我国实现碳中和时间更短、难度更大。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战略规划,既要考虑各行业、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与能源结构,又要考虑科学性、可行性,以加速碳中和进程。

2.1 实现碳中和的关键点

实现碳中和有3个关键点,分别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再生资源回收,以及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

2.1.1 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政策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推动我国全社会、全领域进行低碳转型和发展。

(1)推行碳税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消除“绿色溢价”,为碳排放制定合理且标准的价格。收取碳排放费是非常有效的减排措施,但碳排放费的计量过程必须透明化,且要避免重复收取、计算标准不一致的情况。而这需要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出台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细则。

(2)采用超低能耗标准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低碳转型。减排是当下各行各业的重要任务,但具体怎么减、减多少,标准是什么,还需要政策做出统一的规定。

(3)通过政策宣讲,普及低碳知识,增强全民低碳意识。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全民参与,因此,转变社会的认知和环保理念非常重要。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碳中和的重要性并积极践行,全社会才能形成节能低碳的氛围。

(4)完善能源“双控”制度(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让减碳的商品和服务快速普及,从而倒逼企业进行低碳、绿色技术转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激发低碳技术的创新活力。

(5)加强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扶持,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成产、学、研一体的高水平低碳技术创新平台。想要让低碳技术源源不断地迸发活力,缺少不了人才的支持,只有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商业应用形成闭环,才能让低碳技术快速落地,推进碳中和进程。

2.1.2 再生资源回收

再生资源指的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但经过回收处理能够重新具有使用价值的资源,包括废旧金属、废纸、废弃塑料制品等。而想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提升再生资源利用率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如图2-1所示。

图2-1 提升再生资源利用率的方法

1.“互联网+”运营模式,实现再生资源信息共享

运用“互联网+”的模式运营再生资源市场,可以加快信息共享,推动产业一体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减少“散、乱、小”的情况。除此之外,信息化也是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政策要求,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2.服务流程数据化,优化管理

再生资源回收流程数据化,可以将回收标准、回收价格等细化,让整个行业更加透明。另外,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企业也可以及时发现收购流程出现的问题,从而优化管理。不仅如此,通过手机将回收方与提供方连通,如此便捷的回收方式可以提高全社会对再生资源回收的关注度,让参与再生资源回收的人增多。

3.细化分类,回收利用最大化

随着再生资源回收政策逐步完善,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分类,深度挖掘“城市矿山”的价值。首先,在线上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平台,明确再生资源的分类,实现各种再生资源的便捷交易;其次,在线下开设不同种类再生资源的回收点和循环商店,进一步帮助大众了解不同种类再生资源的用途。

再生资源回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废品回收,它需要更完善、科学、精细化、信息化的运营管理,从而向全社会普及再生资源的种类、回收处理方式、用途等相关知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再生资源回收意识,养成再生资源回收习惯。

2.1.3 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碳中和给优化产业结构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我国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压力非常大,而且传统产业规模庞大,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高。这意味着在未来40年内,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会快速出现很多新机遇,让更多人都能参与进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在碳中和目标下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路径。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意见》提出要加大第二产业的减碳力度,同时制定能源、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领域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除此之外,要以节能降碳为导向,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高减碳标准。

这一系列措施可以推动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同时加快各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让互联网、人工智能、绿色制造技术在各产业中落地。

2.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从增量上控制碳排放的根本举措。盲目发展“两高”项目不仅浪费资金、侵占土地、消耗能源,还将损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意见》提出要对“两高”项目进行台账管理,实行分类处置和动态监控。对于新建扩建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严格落实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对于煤电、石化等项目,要加快出台控制政策;对于未纳入国家规划的新建乙烯、对二甲苯、煤制烯烃等项目,一律禁止。

3.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加快绿色低碳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型是碳中和工作的主攻方向之一。首先,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其次,加强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新能源生产比重。再次,加快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进程,推动革新汽车电池,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然后,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壮大节能环保低碳产业。最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的融合,让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挥叠加优势。

2.2 城市是碳中和行动的“主战场”

我国想要实现碳中和,城市减碳是关键,其中交通、建筑、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都是碳中和行动的“战场”。不同的城市需要根据自身的类型,制定相应的碳中和策略和绿色城市转型方案。

2.2.1 农业型城市:综合治理农业生态

农业型城市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就要实现农业领域的减排增效。农业型城市可以从农业生态的综合治理方面入手践行碳中和之路。

1.农业生产环节的减排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化肥施用、大田种植、大牲畜养殖等。其中,粮食生产环节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如高耗能肥料的生产、使用等,因此农业生产环节的减排非常重要。

然而,我国农业领域的低碳化技术还不成熟,具有局限性,其有效性、经济性都尚待验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目前只有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能源(使用新能源农具)、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生物燃料)、调整生产方式(有机耕种)3种主要的农业生产减排措施。

2.保护农业生态功能

虽然农耕、畜牧等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碳排放不容忽视,但农业本身具有“绿色”属性,如稻田属于人工湿地。因此,农业型城市想要实现碳中和,就要注意保护农业本身的生态功能。一方面,注重农业用地的综合管控,稳定生态系统,优化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改良土壤质量,提高农田等人工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2.2.2 工业型城市:大力发展创新绿色经济

对于工业型城市来说,碳中和应聚焦于产业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包括:重点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布局低碳产业,发展创新绿色经济。

1.重点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转型

宁波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型城市,特点是碳排放总量高,工业碳排放占比大。那么,它是如何践行碳中和的呢?

(1)以目标为导向,倒逼工业技术低碳升级。宁波将碳中和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促进工业技术升级上。一方面,制定碳排放的峰值目标来倒逼行业转型升级。2020年,宁波电力、石化、钢铁等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6580万吨、2480万吨、1100万吨以内,以此倒逼电力行业规范煤电厂,以及钢铁行业调整产品结构等。另一方面,进行新技术研究,推动工业领域节能改造。例如,“工业智慧能效管理分析云平台”等项目为多家公司提升节能率提供了解决方案。

(2)锚定优势产业,重点发力。宁波针对自身港口发达的特质,探索港口绿色发展路径。在舟山港、梅山港等港口推行清洁能源利用,包括船舶岸电供应、牵引车“一拖多挂”、网供电力替代传统柴油机等。改造后的绿色港口为宁波注入了绿色发展动力。

2.布局低碳产业,发展创新绿色经济

深圳市龙岗区有一个深圳国际低碳城,是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项目。深圳国际低碳城聚集了一批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企业,是深圳发展绿色低碳的代表性区域之一。

(1)超前布局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深圳国际低碳城成功的秘诀在于从规划之初就以布局低碳产业为发展核心。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前身是深圳高桥工业园,那时园区内的产业大多为低端制造业。2010年,龙岗区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水平和行业准入门槛。

截至2022年7月,深圳国际低碳城有规模以上企业314家,其中有245家高新技术企业,有14家上市企业。例如,入驻其中的朗坤环境集团就是我国有机废弃物处理、垃圾分类后端综合处理行业的“领头羊”。

(2)以低碳技术打造低碳空间。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中,各种低碳技术几乎“随处可见”。首先,园区进行了绿色建筑标准的低碳改造,例如,园区内的“低碳乐城”酒店就由闲置建筑改造而来,现已获得绿色建筑二星评定。其次,园区内的很多细节处都应用了低碳技术,例如,路灯采用风光互补、太阳能灯,建筑上采用光伏发电组件等。

(3)让有关绿色低碳的讨论“与我有关”。深圳国际低碳城还积极举办技术交流会、论坛等,开展对外合作,提升项目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各种论坛、交流会、创意大赛的召开,让深圳国际低碳城成为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低碳文化科普中心于一体的创新绿色示范基地。

2.2.3 综合型城市:低碳设计,打造宜居环境

综合型城市一般发展水平高,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在行业减排降碳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类城市可以将工作重点放在城市碳中和上,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借助城市设计手段,构建低碳空间

有些人认为,在碳中和的影响下,城市形态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这种想法失之偏颇。城市是为人而建的,无论是早期的文明城市规划、绿色城市规划,还是现在的碳中和城市规划,都是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目的都是造福广大居民,让他们受惠。

在设计方面,文明城市规划、绿色城市规划、碳中和城市规划是一脉相承的,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很大区别。只不过碳中和的目标对人均碳排放量和整体碳排放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了包括“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街区密路网”等在内的新型设计策略,从而更好、更快地推动城市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新天津生态城就是一个典型的碳中和城市案例,其在绿色低碳方面的设计策略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学习。最初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有很多盐田、盐碱荒地(如图2-2所示),而如今在生态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其构建了“湖水—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如图2-3所示),形成了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有机结合的生态格局。

图2-2 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原始地貌

图2-3 “湖水-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

那么,为了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新天津生态城具体是如何进行城市设计的呢?

(1)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了三级居住体系,建设了长12千米、宽50~80米的生态主轴,不允许私家车驶入其中,只能运行轻轨系统、动力巴士,实现低碳出行。

(2)中新天津生态城依托运河体系,打造了贯穿于各住宅区之间,可以连接公园与海洋的生态走廊,并开发综合项目,用地模式紧凑。

(3)中新天津生态城制定了清晰、可量化的综合指标体系,以便全程监测并衡量自身可持续发展情况,维持生态环境健康,如表2-1所示。

表2-1 综合指标体系

2.使用低碳技术,构建城市有机整体

现在是技术发达的时代,打造碳中和城市也需要使用低碳技术,从而综合调动各生态系统的能力,使其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引领低碳风尚。例如,斯德哥尔摩有一个非常知名的生态城—哈马碧,该生态城被认为是走在碳中和时代前列的典型案例。

在城市规划方面,哈马碧坚持一体化建设,使用垃圾处理、自然资源再利用等技术,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此外,针对住宅等建筑,哈马碧使用了很多低碳技术,如太阳能收集技术,并在建筑顶层安装了具有节能作用的燃料电池设备等。

如今,对于哈马碧的居民来说,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生活理念,而哈马碧也会引导居民主动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例如,哈马碧的很多建筑上都配备了与节水系统相连的雨水收集管道,节水系统又与电热厂相连,生产出的热力用于供暖和加热,如图2-4所示。

图2-4 哈马碧的雨水收集管道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斯德哥尔摩提出了“204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引下,哈马碧制订了“哈马碧2.0”计划,希望在广泛使用低碳技术的同时,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让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打造碳中和示范区。

实现碳中和的首要原则是低碳、绿色、减排,在此基础上,不同城市的碳中和策略应该有所区别。各类城市应该根据自身主导行业和实际发展情况设计方案,做到“对症下药”,在全域范围内形成低碳风尚,打造高品质、宜居的绿色城市。

2.3 个人可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什么

碳中和的实现与每个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做一些事,如少开车、少点外卖、节约用纸等,从一点一滴做起,切实保护环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3.1 尽量选择低碳饮食,杜绝浪费

随着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各行各业都在谈论的一个话题。碳中和不只与能源、汽车等高能耗产业相关,它还与和大众息息相关的食品行业有关。食品行业的碳中和与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无关,而是指食品从生产、分销、使用一直到废弃处置的每一个阶段涉及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一般来说,素食产生的碳排放量在相同的情况下远少于肉食。这是因为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对食物的利用率较低,并且会排放甲烷类气体。另外,不同种类的肉产生的碳排放量也不同,例如,牛肉和羊肉产生的碳排放量是同重量鸡肉、猪肉的4倍。对于成年人来说,纯素食和蛋奶素食食谱产生的人均碳排放量分别是正常杂食食谱的59%和65%。根据相关机构测算,仅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就可以在一年中降低碳排放量6621万吨。

因此,在保证营养均衡、饮食健康的前提下,人们可以通过多吃蔬菜、适量吃畜禽肉、少吃红肉来减少碳排放量。而且这样的饮食结构更有益于身体健康,有研究表明,蛋奶素食和纯素食更能降低患肥胖症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还可以延长预期寿命。

除个人习惯的养成和政府的宣传引导外,推动膳食结构改善还要求食品加工工艺及时创新,将素食做出更美味的口感,淡化膳食结构改变给人们的口味带来的不适感。例如,人造肉龙头品牌Beyond Meat致力于制造有肉类产品口感和味道的食物,产品包括人造牛肉、炸鸡、香肠等,广受市场欢迎。

除调整膳食结构外,杜绝食物浪费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我国目前消费端食物浪费严重,其中宴请聚餐是“重灾区”。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出,我国每年在餐饮上的浪费高达4000万~5000万吨,相当于粮食生产量的6.0%~7.5%。

此外,从餐馆规模来看,大型餐馆浪费的食物更多,平均每餐每人浪费132克,高出平均水平93克。食物的巨大浪费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造成的碳排放都被无端释放,丝毫没有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作出贡献。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做到的实现碳中和的方法就是减少浪费,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农业养殖产生的碳排放,还可以减少食品腐烂排放的温室气体。除饮食方面的浪费外,日用品、服装等也要经过规划后再购买,日常生活节约一小步,减碳的步伐就能前进一大步。

2.3.2 增强环保意识,做到绿色消费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的消费模式也将更贴近碳中和的目标。绿色低碳消费是经济终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手段。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领域的碳排放会逐渐增加。自2006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碳排放的最大来源地。2019年,我国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8%,相当于欧盟、美国和印度的总和。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双碳”目标。

想要做到绿色消费,人们需要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

1.衣

我国每年约有2600万吨废旧衣服,重复利用率不足1%。对此,可以通过衣物回收、捐赠、二手交易等方式来扩大废旧衣服的利用空间,提升其利用率。

2.食

每浪费0.5千克食物就会排放0.5千克二氧化碳,因此,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方法。

除此之外,减少外卖包装对于减少碳排放也非常重要。外卖行业的迅速扩张带来了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美团外卖的调研数据表明,外卖餐盒和包装袋80%使用的是塑料材质,其中聚丙烯和聚乙烯等材质使用最为广泛。目前,我国对废弃包装袋的回收链路尚不完善,而聚丙烯和聚乙烯等材质的塑料袋在填埋或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因此,我们在日常购物的时候可以重复使用包装袋,或者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减少碳排放。

3.住

低碳城市、绿色家居是未来的大势所趋。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高耗能家电的使用,并且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以节约能源。

4.行

新能源汽车与共享单车逐渐成为城市街头的“标配”。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代步出行,这大大减少了传统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除此之外,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还有效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我们改变一些生活中的消费小习惯,不仅是在支持环保,更是在保护人类共同的未来。

2.3.3 绿色家居:低碳家居与家电

家电作为居民能源消耗的第二大来源,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比高达30%。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家电行业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在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企业是重要主体。多数家电企业应对碳中和的做法几乎是一致的,即从生产源头上下功夫,自我升级和优化。不少家电企业进行大量投入,研发降低能耗的新技术,多元化布局产业链,从绿色生产工艺入手实现超低排放,从产品设计方面入手降低产品本身的能耗。

例如,美的掌握了制冷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了许多创新型、节能环保型技术,以实现碳中和目标;格力在全国建立了六大再生资源基地,业务从上游生产端覆盖到下游回收端,实现了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想要实现碳中和,家电行业就要应用数字化、5G、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制定更加高效的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例如,空调、冰箱都是耗电“大户”,传统的1匹家用空调夏日晚间持续开机耗电7~8度,而可以智能控温的新型空调比传统空调节约一半的电能。可以预见,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普及,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使用智能空调、智能冰箱等,低碳家电产品将成为新风尚。不仅如此,随着供暖、制冷、照明、烹饪等实现电气化,更多的节能减排的智能家居产品将进入市场,甚至会出现电力自发自用的产品。

格力在绿色家居系统解决方案上持续发力,其“零碳健康家”计划应用光伏技术推出健康产品,包括能源、空气、健康、安防和光照等系统,帮助消费者打造智能家居。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很多企业开始构建发展战略,布局绿色智能家居。未来,传统家居可能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兼顾高效节能与健康舒适的绿色智能家居将进入人们的生活,绿色生活将成为现实。

2.4 资本助力:企业纷纷布局碳中和

随着碳中和热度的提升,很多企业开始针对碳中和提出发展规划。例如,合斯康与我国共享氢能技术;联想打造绿色产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TCL则另辟蹊径,开辟半导体新赛道。

2.4.1 合斯康:与我国共享氢能技术

氢能的应用对实现碳中和有着重要作用。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氢能被列为未来产业之一,目前已有超过30个省市(区)发布了支持氢能产业的专项政策。可以说,我国的氢能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其市场蕴含了广阔的机遇和前景。

合斯康是全球领先的Ⅳ型储氢瓶制造商,它在2021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展示了世界级的储氢瓶及供氢系统技术,并讲解了该技术如何促进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的发展。

Ⅳ型储氢瓶质量轻、循环寿命长、全生命周期成本低,业界普遍认为它可以成为推动燃料电池汽车普及的革命性技术。合斯康有着超过40年的储氢瓶制造经验,曾为欧洲、北美、韩国、印度等市场提供成熟的供氢系统解决方案,如今正式进入我国市场,将助力我国交通运输业更快地实现转型。

2021年3月2日,合斯康与我国能源设备制造商中集安瑞科签署了企业合作协议,业务包括燃料电池汽车的气瓶和存储系统制造,以及氢气分销等。合斯康在Ⅳ型储氢瓶和供氢系统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而中集安瑞科在Ⅰ、Ⅱ、Ⅲ型氢气瓶和液体气体存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并与大型整车厂和气体分销公司长期保持合作关系。二者的强强联合必然能推动我国的氢气产业实现进一步发展。

2.4.2 联想:打造绿色产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联想实现碳中和的切入点是产品制造和供应链。联想通过打造环保的绿色产品、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创新绿色技术等方式降低碳排放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此外,联想还通过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体系带动整个产业链实现低碳转型。

在绿色材料方面,联想在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产品上应用废旧塑料再生技术,减少碳排放约6万吨。在绿色包装方面,联想应用可降解竹及甘蔗纤维包装等技术,减少包装材料消耗3100吨。在绿色能源方面,联想在合肥工厂建造了太阳能光伏项目,通过光伏建设、水蓄冷改造及锅炉低碳改造等绿色工程,累计减少碳排放6284吨。

除此之外,联想还在生产环节上进行了技术创新。联想在电脑生产制造过程中推广使用了低温锡膏技术,解决了电子产品制造业一直以来面临的高热量、高能量、高排放的难题。目前,低温锡膏技术实现了在个人电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年度减少碳排放1087吨。

另外,联想的生产调度系统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闲置生产线等方式,每年节约2696兆瓦时电力,减少2000多吨碳排放。这些举措带动了联想供应链企业的整体转型,促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加大减排力度及对新能源的使用力度。

2.4.3 TCL:另辟蹊径,开创半导体新赛道

TCL在产品设计上一直秉持着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开发的全周期的理念,产品设计采用节能降耗思路,产品研发采用节能降耗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能效,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例如,TCL是最早研发并布局更具环保优势的Mini LED TV的厂商。2018年,TCL展出全球首台Mini LED背光TV,2019年实现量产。2020年,Mini LED TV全球销量占比达90%。2021年,TCL又推出TCL X12 8K Mini LED星曜智屏,搭载第三代Mini LED技术。

同时,TCL推行产业链绿色制造,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TCL通过建设绿色工厂、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绿色制造水平。

2020年7月,TCL收购了中环半导体子公司,开创了半导体材料新赛道。

1.投资芯片上游与多晶硅

2022年7月,TCL发布公告表示,为进一步增强与产业链合作伙伴的协同,完善半导体材料赛道布局,公司以17.9亿元认购鑫芯半导体15.03亿元注册资本。鑫芯半导体主要处于芯片上游的材料供应环节,经营范围包括半导体材料、电子材料、高纯材料及副产品的研发、制造等。TCL的此次投资有利于其进一步把握行业战略机遇,提升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2.旗下半导体业务增长显著

2022年上半年,由于新能源光伏行业的持续走高,以及半导体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TCL的半导体材料业务增长显著,业绩贡献占比持续提升。截至2022年6月末,TCL光伏硅片产能提升至109GW,成为全球单晶规模名列前茅的厂商。

发展国产半导体是大势所趋。由于5G、新能源汽车等社会消费品的普及,半导体材料行业迎来了比较长的景气周期,行业发展势头强劲。半导体的快速发展能促使我国芯片技术实现自主可控,让更多新设备的应用成为现实,从而助力碳中和目标加速实现。 5yo50BEtgfHPjtIvbftv0EwxsGe0xNwW/HvnZgIcwSwG7Vtp2BvzBSaOTXJZoVw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