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关于未来生活的一种想象

想象人类21世纪的一幅生活场景,有些类似于科幻小说,可以用未来主义小说或电影的风格来呈现。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小镇,主人公是一群不到20岁的年轻人。这群孩子和青少年,居住在这些在未来非常普通的街道、家庭和学校里。

荒芜的社区

故事开始的场景,是美国某地城镇中心一个荒凉的、空寂无人的街区。现在是白天,上班时间刚过,这里已人去楼空。空荡荡的感觉与当天早些时候相比变化并不大。在朝九晚五的工作时段,一些政府办公室和几家小商店为这个地区增添了些许生活气息,但在这个街区之外,更多上演的还是乏味、逼仄的生活。

一群流浪的年轻人给这个街区带来了些许生机,尽管这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街区。一些年轻人挤进汽车里,汽车缓慢地转过街角,就像大型猫科动物在四处游荡一样。另一些年轻人正在迅速而利落地打着哑语,用手势或眼神相互示意。不久,辱骂声、枪声和尖叫声刺破了这令人警觉的寂静。然后,火光、烟雾、汽车马达和轮子的轰鸣声以及警报的哀鸣声,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担架抬走了三具青少年的尸体。没有摄影记者前来拍摄这一可怕的景象:这样的事情早已失去了其新闻吸引力。接下来是令人不安的沉寂。然后,在隔一段时间后,类似的剧情会不出所料地再次上演。

现在的场景切换到了郊区。这里的居民区绿树成荫,但是,路障和愤怒的标语已经剥夺了这里田园诗般的魅力。这些标语警告说,只有小区居民和他们的客人才能上街走动,有关部门已经设立了检查站来执行这项法令。

这里的青少年很少有户外活动,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发生在室内—如果人们把看电视、吃零食、打盹以及偶尔漫不经心地应付家庭作业视为“活动”的话。这是一种无精打采,完全不可称之为“活跃”的活动。就连打破沉闷寂静的通电话声也少了以往十几岁的孩子打电话时的那种欢快语气。这些年轻人的动作都是懒洋洋的,其中的很多青少年都是一副面色苍白、萎靡不振的神态。

在其中一个家庭里,正在上演一出真正的悲剧。一个16岁的男孩,悄悄溜进父亲的书房,打开了家里的电脑。他在键盘上轻敲几下,打开了一个数据库文件,他的父亲在里面列出了家里收藏的枪支。他来到走廊,打开了一个柜子,拿出了一把很粗的单管猎枪。在那里,他仅仅停顿了10分钟,就拿枪对准自己的脑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没有留下字条,也没有做出任何手势来传递某种重要信息,这一天距离他生日还有3天。次日消息传到高中,人们对男孩自杀感到震惊,但人们的情绪更倾向于悲伤,而不是惊讶。自杀事件经常会发生,这里和周围所有其他郊区都一样。

与此同时,学校里还有其他一些突发事件更需要人们认真交谈和保持警觉。其中最紧迫的是持刀伤人事件,这让学生和老师每天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学校入口处安装的精密的金属检测装置无法阻止学生们用锋利的物体制造刀具,并用它们进行相互攻击,或袭击教职员工。人们一度认为,只有来自“贫穷”地区的学生才会这样做;但是现在,人们发现这些持刀伤人事件与学生的社会地位或种群身份没有明显的联系。现在,女孩和男孩一样有可能持刀伤人。

到处都是涂鸦,校内校外都是,这似乎轻易就击败了学校管理者并非出于真心地想要将其抹除的象征性努力。大多数青少年都剃了光头,身上有刺青,并佩戴花哨的首饰。学生们穿的当下最流行的T恤上印有用醒目的黑体字写着的两个口号,一条印在T恤正面,一条印在背面:“受够了这一切”和“再无可失”。

我们沿着走廊来到学校的中心办公区。一名辅导员正在给一名学生的家长打电话,说他明显找借口旷课,结果发现父母的假条是伪造的。一名小男孩因持枪威胁他的老师而在校长办公室接受谈话。三名学生因对别人使用种族侮辱语言而被赶出了班级。一个女孩抱怨说她的储物柜被人撬开了,她所有的个人物品都被盗窃一空。在操场上,两个女孩抓住另一个女孩,一拳打在她的肚子上,因为她搞错了恋爱的对象。在整个走廊和教室里,无序和无礼明显占据着主导地位。

镜头从郊区移开,掠过前面出现的老旧商业区,进入城镇中真正被摧毁的地方,那里住着没有工作的穷人。在这里,许多儿童和大多数青少年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在任何校园内,即使是在大白天也是如此。有些青少年已经正式退学,有些青少年则从未报名入学,还有一些报了名却从不露面。相反,他们生活在一个犯罪、非法交易、出售违禁品和肉体的地下世界。有些青少年交易毒品,有些青少年贩卖枪支,还有一些则出卖自己的肉体。在他们的生活中,很少有成年人能够充当其家长或监护人的角色。对于很多青少年来说,他们世界里的成年人要么因为选择或命运不济而殒命,要么被毒品、罪犯、警察或者贫困导致的健康危机带走。幸存下来的成年人,对于这些在街上惹是生非的孩子来说,几乎毫无助益。这群冷漠的成年人中还有一群特别铁石心肠的人,他们利用青少年充当虾兵蟹将,让他们执行危险的和盘剥性的任务。

在美国的这个社区的青少年拉帮结伙,相互保护。这些街头帮派为青少年提供了集体安全感,也让他们有机会说一些虚张声势的话。但是,这种安全感和虚张声势一样都是虚幻的。这里的许多孩子无法四肢健全地活到20岁,而活下来的许多孩子又被长期关押在监狱里,在那里他们将学到各种更有效的破坏社会稳定的办法。

我们的科幻故事可以通过记录这个社区失去的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悲惨故事来展示这一切。有些孩子因为暴力事件、过量吸毒和犯罪行为而迅速断送了前程,有些孩子则逐渐心灰意冷、失去希望,进而放弃了未来。

然而,真正令人震惊的时刻是当你把镜头拉远后,把这个社区放在全球视角下。我们看到了这个社区所在的城区(包括郊区),这个城镇所处的国家,以及这个国家所处的世界。事实证明,这个被毁掉的社区并不仅仅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中的一小块绝望之地。在全世界各地,被毁掉的社区汇聚在一起像海水一样,冲刷着为数不多的几个戒备森严的、令人望而生畏的富裕岛屿,在那里,孩子在各种零食和电子娱乐上虚耗着自己的青春。在城区周围的农村地区很少有年轻人,因为那里没有任何东西吸引他们。当镜头掠过世界时,它揭开了这一场景的很多不同版本:一个同质化的地球村,这个词既不能让人联想到文明的进步,也无法让人联想到友好的亲密感。

回到当下

我不是科幻作家,我无意于创作什么寓言故事。庆幸不会因此而拉低本年出版的科幻小说的整体水平,因此,我要变更叙述的方式。但是,如果说这对我们的文化而言可能是个小小的好消息,那么围绕它的则是一些更加严重的,乃至非常糟糕的坏消息。可悲的是,对于我们当今的社会来说,我们不需要科幻小说来呈现我刚才所描绘的生活环境。 我刚刚所描绘的“未 来主义”虚构梦魇中的每种情形和每个事件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都可能频频遭遇。 而且,这种状况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事实上,在过去的50多年里,这样的状况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对这一趋势更准确的描述是“保持稳步增长”。

任何每天听新闻的人都可能听说过与我前面所描述完全一致的情形和事件。我们可能认为这样的事件是反常的、孤立的不幸事件,仅限于特殊的人群或不寻常的环境。这种令人欣慰的感受可能仍存有一丝丝真实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真实性正在逐渐消失。

事实上,真正的坏消息是,有关青少年发展的环境和前景的消息都很糟糕。正如我将在下面阐明的那样,美国青少年的所有健康和行为指标实际上都在逐年下滑,这种情况已持续超过一代人的时间。没有一项指标得到改善。

让我们从青少年暴力开始讲起吧。从1970年到1980年的10年间,在居住在美国的青少年中,凶杀案的发案率增长了一倍。在接下来的7年里,这一数字又翻了一番;到1992年,这一数字仅用了5年时间就又翻了一番。据美国国家儿童委员会报道:“现在,美国死于枪伤的十几岁的男孩人数,比自然死亡的十几岁男孩人数还要多。”女孩子也未能幸免,她们既是暴力的受害者,也是肇事者。现在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新闻报道:

佛罗里达州西棕榈滩警方表示,一名13岁的女孩开枪打死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仅仅为了逃掉6美元的车费。约翰·英格利希中士说,在审问过程中,这名少女出奇地平静。“没有眼泪,只有冷冰冰的表情。”他说,“我们说的是一名13岁女孩,她犯下了一起冷血、有预谋的谋杀案,但是她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悔恨之意。这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我并不是通过广泛的调查才发现这桩轶事的:我只是随手拿起了身旁桌子上的报纸,并确信上面会有悲惨的事件发生。结果,它真的发生了。当我修改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我也随手翻了一下报纸,结果我发现了以下几条消息:

教室里,两个孩子用枪指着一名高中女老师,抢走了班上为野餐活动筹集的近400美元。周一,一名12岁的少年在抢劫财物时被当场抓住,他向抓他的人开枪射击;伙同作案的第二个孩子带着大部分现金逃走……在被警方抓获之前,这名12岁的男孩还向副校长开了火。人们在附近的灌木丛中发现了一把麦格农左轮手枪。

我随手拿起当天的《纽约时报》,这样一则报道赫然入目:

《芝加哥再次发生令人痛心疾首和难以置信之事:又一名11岁少年被控谋杀》

这篇报道的主要对象是一名被捕的绰号为“青蛙”的男孩。他夺走了一名80岁老妇的拐杖,并对其进行殴打,最后他用菜刀割断了她的喉咙,并绑住了她的手,任由她死在卫生间的地板上。这篇报道在标题中提到“又一名”的原因是,早些时候,11岁的芝加哥男孩罗伯特开枪杀死了一名14岁的邻家女孩。此后不久,罗伯特自己也命丧黄泉—根据警方的说法,他的两个十几岁的兄弟假借正义之名处决了他。

任何一名城镇医院的实习生都可能目睹那些遭遇恐怖袭击的人所遭受的杀戮。周末晚上,许多城镇医院的病房就像战地诊所。医生和护士照顾着昔日四肢健全的青少年,而现在,即使他们有幸活了下来,他们也将终身残疾。目睹枪杀现场的青少年也深受影响。1994年春天,一名15岁的女孩在国会发表演讲时泪流满面地说:

现在的情况太糟糕了,我都不敢在白天或晚上离开家门。我的一个朋友被枪杀了。当时他就站在我旁边,有人朝他开了17枪……我意识到悲剧不是只发生在坏人身上,它也可能会发生在你身上。

向这些孩子开枪的绝大多数也都是青少年。这一严峻事实本身就意味着另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一个青少年杀了人,那么他(或者她:女孩在暴力犯罪方面正在迅速赶上男孩)未来会怎样呢?同样,一个青少年帮助别人杀人又会怎样呢?目前另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是,在过去5年中,青少年犯下的谋杀案数量翻了一番。由于青少年人群中的系统性暴力犯罪是一个新现象,我们对那些参与这种可怕活动的人的最终命运知之甚少。这些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呢?他们会有什么样的自我认同呢?他们将来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呢?

暴力伤人只是孩子们越来越频繁涉及的致命危险因素之一,而很多没有忙于“摧毁”他人的青少年却正在逐步“摧毁”自己。一些人只是通过滥用药物间接这样做,而另一些人则是通过更加直接而明确的方式。

20世纪60年代,我们青少年的自杀率是每10万人中有3人自杀,以传统的全球标准衡量,这一数字也显得过高了。到了20世纪90年代,每10万人中是11人,与成年人的自杀率大致相当。199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20%的美国高中生有自杀的打算,其中一半人曾有过实际尝试。研究报告还指出,这一比例在短短3年内就翻了一番。自杀现在是我们社会中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仅排在意外事故之后,一直遥遥领先于凶杀—尽管后者正在奋起直追。没有什么迹象比自杀更能直白地表明青少年的士气低落。

另一些相关指标也同样令人沮丧。美国每年有100多万名少女怀孕,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婚外怀孕,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稳步上升。美国有大约1/3的婴儿都是未婚妈妈所生,这主要是因为少女早孕现象的频频出现。许多未婚的少女妈妈初尝为人母的欢乐,获得了暂时的情绪提升,一些人设法利用她们的大家庭资源来担起育儿的责任。但是,总体而言,这对母婴的长期影响是非常负面的。事实上,近年来,一些著名的社会分析人士指出,未婚少女生育率的增加是导致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而我们的很多社区现在都在遭受这一困扰。

几年前,美国青少年的吸毒率稳定了下来,尽管它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最近一些尚未公布的指标显示,某些毒品的使用率可能会再次增加。其他类型的青少年犯罪率也一直在持续上升。我在前面提到了有关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数据。在20世纪60至90年代里,青少年抢劫和破坏公物的案件数量迅猛增加。毫不意外,因犯罪而蹲监的青少年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现在,有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认为坐牢是必然之事,你避无可避,只能选择去适应它,就像定期去看牙医一样。刑事犯的平均年龄一年比一年年轻。

此外,还有一些不起眼的指标表明了青少年的冷漠和懒惰。就个体而言,这些指标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糕,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灾难性的。各地的教师都在抱怨他们现在的学生存在诸多行为问题。在我撰写本书时,很多社会阶层中的青少年赌博上瘾人数已开始激增。伴随赌博而来的是一系列不正常的社会和个人行为,包括小偷小摸、大肆举债、习惯性欺骗和睡眠时间紊乱。

除了那些沉迷于赌博和其他上瘾活动的人,今天的青少年中还有很多人昼夜不分。学校辅导员抱怨说,这一代年轻人存在前所罕见的严重“睡眠问题”。现在,很多学生上课都会迟到,以至于高中不得不特意安排课程来帮助习惯睡过头的学生。大学生们在早上第一节课往往很难全部到齐。如果必修课程安排在大清早,学生们就会怨声载道。许多教授拒绝安排与学生的早会,因为出席的人寥寥无几。我听一位大一的教务长说,一些学生在第一学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直睡到中午才起床。

总的来说,与20世纪60年代前的学生相比,我们现在的学生的读写和数学计算能力都要低得多。美国每年有50多万名学生从高中辍学,而且通常看不到其他好的选择。我们的大多数高中生无法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希腊的位置,计算不出他们的开支中有多大比例的钱花在了学校午餐上,而且对于老师没有要求阅读的书他们从来不会去看。

我们的青少年是如何打发他们的空闲时间的呢?在一周内,美国平均每个孩子每天看4到5个小时的电视。在上学期间,他们只有大约6到7个小时的空闲时间(除了用餐、洗澡和穿衣等)可自行支配。在周末和假期,由于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供支配,美国每个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7到9个小时之间。有鉴于此,这个事实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儿童肥胖率在过去15年里上升了约98%。根据一家大型卫生组织的说法,当今美国孩子们的身体状况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差。

这些士气低落的指标—违法行为、教育的失败以及时间和人的潜能的浪费—并不仅限于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青少年。现如今,愤愤不平和士气低落的年轻人广泛分布在我们的富裕地区和贫穷地区。我将在本书中阐明,尽管这个问题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但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是同源的问题。

在各种社区中的父母和教师都表示,孩子们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难以纠正。一份比较50年前后教师们担忧的问题的报告曾被媒体和《国会议事录》广泛引用。该报告称,在1940年,教师们最担心学生咀嚼口香糖和其他不守纪律的行为;而在1990年,教师们最担心的是暴力、毒品和撒谎。由于这种比较并不具有系统性,因此我并不完全相信这些数据,也不会在这里正式引用这些数据。但是,在1976年至1989年期间,一项精心设计的调查父母和教师们持续观察结果的研究项目得以实施。研究结果于1993年11月发表。研究结果显示,在这项研究持续的13年期间,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们,无论性别是什么,其行为表现都出现了下滑。根据父母和教师们的说法,在1989年,孩子们更有可能“毁坏别人的东西”,与那些喜欢惹是生非的人待在一起玩,功课做得很糟糕,“不活跃”“发牢骚”“闷闷不乐”“固执”和“易怒”。那一年,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说谎和偷窃;有更多的学生被留级一年;有更多的学生没有朋友;有更多的学生有慢性但轻微的身体疾病,如频繁的胃痛。那一年,有更少的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或其他健康的户外活动,有更少的孩子能发现什么是真正吸引他们的活动(包括教育)。

我在这里引用的都是与美国有关的数据。值得称赞的是,美国联邦政府完好地记录了各种社会指标,尽管它未能采取太多有力的措施来遏制这些指标的下滑。但是,在未能完整记录相关数据的国家和地区,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在这本书中讨论的危机如今正在全世界蔓延。我们通过媒体听到了最生动的故事:英国有孩子在体育活动中杀害其他孩子,南美有离家出走的青少年从事吸毒和卖淫活动,欧洲有醉酒青少年闹事,德国的光头党帮派猖獗,日本青少年流行自杀,全世界各地的暴力和盗窃活动日益猖獗,帮派成员日益增多。而且,与美国一样,世界各地还上演着一些没有那么引人注目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给人一种更加不祥的预感。用一位英国社会科学家的话说,欧洲的青少年“正深陷泥潭”。他们精神沮丧,自暴自弃,追求着错误的目标,或者根本没有目标。在我们本该牢牢地把握现在,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的时候,却出现了文化真空。

成长之难,成长之易

综观当今世界,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大相径庭。借用米尔布里·麦克劳克林(Milbrey Mclaughlin)的一句话来说,一些青少年的生活就是在“躲避子弹”中度过的。这些孩子上街闲逛或放学回家,都需要冒生命危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遭遇了恐惧;暴力总是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在学校美术课上,当他们被要求画一幅画,或者在语言课上,当他们被要求讲一个故事时,他们的主题可能是某人被枪杀。其中一些孩子们的父母还会做出虐待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家里的生活与他们在街上一样危机四伏。有些孩子根本没有负责任的父母。在他们的家里或社区里,没有人花时间或有能力引导、保护他们,或为他们提供建议、指导、安慰或培育。一些孩子仅仅被当作谋利或取乐的工具,而不是需要抚养的孩子。甚至他们的友谊也被证明是刻薄的、具有剥削性的。

在经济生活的另一端,当今世界还有许多孩子拥有昔日王公贵族才享有的特权。他们真的是锦衣玉食,生活无虞。他们拥有自己的卧室,卧室里堆满了各种玩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娱乐活动。他们的父母给他们提供了一切最好的东西。除了尽情享受生活之外,父母对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如果他们想要什么,只要张张嘴,他们就可以得到—特别是当他们极力要求的时候。

这两个极端似乎暗示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注定永远不会相交的儿童世界。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似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些人走向了灾难般的生活,另一些人则获得了奢侈和安逸的生活。乍一看,这就像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两个不同社会(一个是贫穷社会,另一个是富裕社会)的故事。

如果这就是全部的故事,那就太令人震惊了。这将意味着,我们的青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有一个暗淡的现在和一个很可能同样暗淡的未来,而另一部分人则沉浸在安逸和过度的特权中。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故事,但却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故事。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点变得越来越让人无法忍受。现代通讯技术让你无法忽视贫穷的孩子们的照片,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技能可以展示,只有愤怒和绝望的眼睛。

然而,这还只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艰难困境的一部分。现在,一个地方的成长环境与其他地方的成长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文化和信息方面,世界正变得越来越紧密。在一个现代媒体创造了普遍的人类意识的时代,孩子们的不同世界已经连通起来了。

在当今世界,青少年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常常会有孩子被杀害的地方,其生活环境可以说是比孩子可以在学校和商场里随意闲逛的地方更恶劣—事实上更致命。我并不想模糊这一区别,也无意于低估我们最贫穷的孩子的苦难。但是,在当今世界,所有的成长难题都在不断削弱青少年的思想和道德。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相互交织的,昨日还安全的地方今日已遭受到—从内到外—青少年破坏行为的威胁,而这些破坏行为已破坏了我们的市中心。这些问题产生于同样的文化真空,一旦孩子们意识到社会中其他孩子是如何生活的,这些问题就会相互助长。在一段时间内,封锁郊区街道不让外人进入或许是可能的,但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一堵墙可以阻挡人们看清现代社会的真相。

贫富的差异让社会各阶层中的青少年均产生了相似的愤世嫉俗的态度。对于一个关心孩子的品格的社会(任何不关心这一点的社会肯定会走向灭亡)来说,抛弃一部分青少年,同时让另一部分青少年坐享各种特权,这是站不住脚的。这在生而为人的意义和群体归属感的含义方面会给成长中的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信息呢?在个人和社会责任方面呢?在他们敬重的长辈传递的价值观和理想方面呢?

也没有任何障碍可以阻止文化信念和实践塑造孩子们的心灵。 那些指导我们育儿实践的错误观念在富裕环境和贫穷环境中一样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在现代世界的每个角落,人们都在降低对青少年的要求标准和期望。 正如我将在本书后面章节中阐明的,现在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都缺乏指导。他们很想听听别人的指导意见,但是没有人说话。

过往的故事

时不时地反思过去能让你清晰地洞察现在。不久前,我第一次读到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nrad)在19世纪和20世纪相交时写的一篇名为《青春》(Youth)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让我开始关注一些令人不安的感受,这些感受已经困扰了我一段时间,但是我一直无法将其表达出来。这是一篇航海故事,它像一瓢冷水在昏昏欲睡的早晨将我泼醒。

康拉德的这篇小说讲述了一名年轻水手第一次出海作业的故事。这次航行的目的地是东方,这是一段充满危险、辛劳和不适的漫长旅程。多年后,当这名水手人到中年时,康拉德让他用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故事。

如果冷眼旁观,这名年轻水手的第一次航行看起来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这艘船年久失修,“上面满是灰尘、铁锈和污垢—桅杆顶上的烟尘和甲板上的泥星”。它经常漏水,需要频繁、费力地抽水。船上到处是老鼠。出港两天后,它与一艘轮船相撞,不得不返回港口修理。这样那样的挫折导致这艘船迟迟无法出港。当它最终再次出海时,突如其来的暴风迫使它又回到码头停留了很长时间。后来在出海时,船上的货物—煤炭—自燃起火。他决定继续前行,这意味着他将在刺鼻的烟雾中生活数周时间。这已经够悲惨了,但事情仍旧是每况愈下。闷燃的煤最终爆炸,这名年轻水手的船着火沉没了,他跳到一艘救生艇上逃生。他在无遮无挡的救生艇上日晒雨淋,经过数天挣扎,才好不容易来到了亚洲的一个港口。

在这次旷日持久的不幸遭遇中,男孩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他对一路上的每一次经历都感到很兴奋。他在讲述过程中几乎无法抑制他年轻时的那种兴奋之情。他回忆说,在旅途中最黑暗、最凄凉的地方,他一直在想:“下一步怎么办?……这太棒了!当时的我年轻力壮,很有耐心,我的前面就是东方和全新的生活,我在那艘船上经历了生死考验,却安然无恙。”

他接着说:“……你说说,那难道不是最美好的时光吗?那时候我们还没有什么出海经验;年轻,而且一无所有;大海给不了你任何东西,除了重重的打击,但是有时候它让你有机会感受到你自己的力量。”坎坷重重的航程却给了这个男孩无限的惊喜和自豪,让他有机会在出现的每一个困境中考验自己。

当然,康拉德的这篇作品是虚构小说,而不是科学作品,其中夹杂着浓浓的怀旧气息。然而,即使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浪漫幻想作品—特别是当这个时代与我们现在的时代如此不同的时候—它也可能发人深省。当然,那个时代也不是非常久远,也就是三四代人以前,即将步入现代的时候。

实际上,事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我们可以讲述他们的很多故事,这一个一个故事就像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一样多种多样。其中有些故事是圆满的。现在的很多青少年适应力强,心地善良,而且精明能干。但是,他们的故事中没有多少能传递出康拉德笔下的那位年轻水手的蓬勃朝气、自信心、冒险精神和真诚希望。现在的青少年也很少有人展示出那样清晰的目标感。事实上,很少有青少年会对切身利益之外的事情表现出持续的责任感或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

现在的青少年很少能够展示出“雄心勃勃”地面对这个世界的形象。尽管这个词现在显得有些过时,急功近利—或者,更糟糕—争强好胜。然而,如果不是这种雄心壮志,那又是什么驱使世世代代的青少年勇敢迈出第一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砥砺前行,为自己和同胞创造更美好的未来?现在,即使是那些走在正确道路上的人,似乎也羞于谈论自己的目标,惮于畅想自己的未来前景。

康拉德叙述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倒不是因为它代表了青春应有的样子—毕竟,这只是一个男孩的人生故事—而是因为它与我熟悉的当代社会的青少年形象大相径庭。这个故事彰显出的精神在当今青少年身上很难找到。然而,奇怪的是,康拉德叙述的故事听起来仍然真实可信。它就好像构成了一个自然的类别,定义了一个经典的,我们将永远传承的青少年精神,尽管现代社会的生活早已让其显得不合时宜。

然而,我希望并相信,这将被证明是一个强有力的、最终的结论。康拉德笔下的水手所表现出的青春活力是罕见的,但并没有绝迹。今天有一些青少年确实有清晰的目标感,还有许多青少年在努力发现自己的目标。即使是那些看起来迷失了方向的人,也拥有我们青少年天生就拥有的潜在的活力、智慧和勇气。

然而,仍然有太多青少年士气低落。当军事战略家发明心理战的概念时,他们首先采用的战术之一是挫败敌人的士气。挫败敌人的士气有两种战术。你可以败坏敌人的道德情操,也可以粉碎敌人的希望。无论你采取哪种战术,敌人获胜的意愿都会减弱。他们的勇气和活力将会丧失;失败主义态度将迅速演变成一种自我应验的绝望感。很多军队懊恼地发现,如果成功实施,这将是一个有效的战略。但是,实施的条件必须是适宜的,强行实施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军人(或平民)相信他们的事业是正确的,那么艰苦、威胁、残暴和宣传只会让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充满抗争到底的决心。

我并不打算用这个比喻一直说下去。虽然在我将要讲述的故事中有很多伤亡事件发生,但是这里并没有真正的敌人。没有人发动战略攻势来打击我们青少年的士气。

但是,“士气低落”这个词确实很适合用来形容我在当今太多青少年身上看到的东西。尽管它的出现往往是因为好心办错事,而不是因为敌意的算计,但其效果大致相同。许多青少年的特点包括对道德价值观和目标的愤世嫉俗的态度;对生活的失败主义态度;对未来缺少希望;缺乏勇气;以及对他人和自己不信任。最重要的是,许多人表现出缺乏目标、责任和奉献精神,一句话,就是没有精气神。

再次回到现在:青少年、科学和社会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一直是一名社会学家,我珍视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面的伟大著作为我们提供的有关人类发展的真知灼见。但是,每一个有效的见解,都伴随着很多谬论。而这些谬论又反过来引出了有关青少年本质以及如何充分发挥青少年潜力的有害结论。其中有些谬论是由大众媒体的歪曲报道引起的,它们为了吸引大众市场,对一些复杂的问题进行了过度渲染和简化;有些谬论则是由错误的研究导致的,这些研究指向的是先入为主的社会政策目标,而不是客观的科学标准;还一些谬论则是由现代育儿专家们提出的,他们只是不假思索地复制了流行文化的偏见和错觉。

对于一个关心科学真相的人来说,最痛苦的经历莫过于看到一个好的想法被扭曲得面目全非,并遭到滥用。正如我将在第5章论述的那样,近一个世纪前提出的对儿童早期发展采取“以儿童为中心”的方法的概念是一项科学突破。它让我们看到,孩子们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小大人”,他们对世界和他们自己的发展需求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它使我们认识到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强大技能和秉性。它开启了重要的发现之门,让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如何学习概念,他们的价值观和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这种积极的发展过程。

以儿童为中心的立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孩子,也有助于我们改善保护和抚养他们的行为。它让我们有动力去废除剥削童工的法律。它创造了互动的教学形式,使学校和其他教育环境中的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沟通。它使我们非常敏感地认识到,虐待、贫穷和有病不治会对孩子们产生怎样的危害。

但是,如果被滥用或断章取义,任何真理都可能变成一种残酷的自嘲。在我们生活的时代,“以儿童为中心”的道德规范已经成为各种放纵式育儿方法的正当理由。正如我将在第5章中论述的那样,它现在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战斗口号,他们取消了课堂上具有挑战性的知识内容和严格的标准。它催生了各种骄纵孩子的学说,阻碍了父母在家里执行始终如一的管教方法。它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难以捉摸的情感如孩子的自尊上,而不是实质性的骄傲之源如成就或责任上。最终,曾经很有价值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假说被用(或滥用)来鼓励今天的儿童和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它们都属于文化衰落的故事,让许多观察家唏嘘不已。任何文化的核心都是它培养青少年的方式。事实上,“culture”(文化)这个词本身就是从“cultivation”(培养)衍化而来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清楚,除非我们为后代做好适当的准备,否则任何文化都无法长久存续。在现代,我们已经远远偏离了这种自然倾向;在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有迹象表明,我们可能正面临完全失去这种能力的危险。

对我们子孙后代如此严重的威胁怎么会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发生呢?我将在本书的前几章中论述导致我们目前困境的多重原因。正如我将要阐明的,在这些原因中,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一套具有误导性的概念—关于儿童以及什么是对他们最好的做法。我们被一系列相互交织的谬论、错误概念、伪科学论断、未经检验的情绪以及其他许多偏见和曲解所迷惑。自20世纪初以来,这些观念已经在现代世界传播开来。它们被大众媒体广泛传播,被误用的科学理论和发现合法化,并得到了在它们之后发展起来的各种机构的支持。

有关青少年的误导性概念,渗透到了我们家庭的育儿实践中;它们渗透到了我们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它们渗透到了我们社会的公共政策中。误导性观念来自一种已经对儿童失去引导作用的文化,并反过来助长这种文化。我们的文化重视儿童,但却辜负了他们,部分原因在于,它在让儿童获得技能和知识方面无所作为。更糟糕的是,它让他们失望的原因在于,它形成的文化氛围阻碍了孩子们培养自己的自然美德和使用他们的天然活力,简而言之,阻碍了他们充分发展自己卓越的天性和能力。

现代的错误观念

我们的许多错误观念均始于有关童年本质的真知灼见,形成于对儿童福利的合理担忧。但是,当这些真知灼见被过分简单化或断章取义时,它们就可能会变成谬误。当这些合理的担忧被滥用或不加约束时,它们可能会适得其反。

过去几十年的育儿研究文献向父母们灌输了一系列观念,这些观念往好了说是很容易被人误用,往坏了说完全是误导性的。我在本书中将要讨论的一些误导性观念包括:在婴儿出生的头几周母婴之间的情感连接;儿童天生的脆弱性和不道德性;幼儿的能力不够;早期的“创伤”经历的危害,如未能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父母管教的无关紧要(有些人甚至说是有害的);“匆忙长大的孩子”所带来的不安;责任的“压力”和取得早期成就的“重负”;成年人需要帮助儿童保护他们的“神奇”思维;提升自尊的价值;以及单一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方法对教育和育儿的好处。

我们被引导着去相信,以前的大多数孩子传统上有过的经历—辛勤工作、严格的规则、始终如一的管教方法、其他人的宗教庆祝活动、对可怕的生活变迁和生死以及现实的不确定性的了解—可能会伤害年轻人,我们需要保护他们免受这些伤害。我们发现(相当准确地),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但这种观点却让我们听从孩子的观点,小心翼翼地对待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在道德混乱的海洋中毫无方向地漂荡。

在我们所有的错误观念的内涵中,都至少包含有一点点真知灼见。许多错误观念都源自有真知灼见的儿童心理发展研究著作。其中有一些概念至少在传授有关儿童本质的真知灼见或防止使用童工等有害实践方面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每一种观念的外延—也就是与公众意识接触的地方—都严重误导了我们。当然,这不是这些观念本身的错误,而是我们的媒体、众多机构、某些专家以及大多数受追捧的育儿权威大师误用了这些观念。

例如,考虑一下母婴亲情连接的观念—它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短暂时间里,母婴之间要么永久性建立必要的、心理上的连接,要么就完全无法建立这种连接。这种母婴亲情连接的谬论是重要的传统“依恋”理论的不合理的衍生物。尽管没有科学依据,这种母婴亲情连接的观念迅速在受欢迎的作家和其他咨询专家当中流行起来,尽管它遭到了严肃的学术界的反对,但它在整个文化中迅速传播开来。不久,母婴亲情连接的观点被用来驱使家庭参加奇怪的分娩仪式,给领养的孩子和残疾的孩子贴上标签,并让忙得顾不上家的父母感到内疚。在第5章中,我将阐明母婴亲情连接是一个欺骗性的观念,是对依恋理论的歪曲。然而,这个观念尽管在科学上不被认可,但在大众媒体上却广为传播。

在带有像《魔法岁月》和《匆忙成长的孩子》这种标题的书中,作者告诉我们童年是玩耍和浪漫的时光,不能被成年人世界的严酷现实干扰。认为这样做会扼杀孩子们初生的创造力;给孩子过重的责任,就会让他们“不堪重负”。给出这样警告的根据,是相信孩子是脆弱的物种,非常敏感,很容易心碎和受到影响。

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浪漫主义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然而,在儿童发展研究中,它并没有得到证实。在第6章中,我将阐明儿童在心理上是有弹性的,他们生来就具有广泛的能力、美德和亲社会倾向。孩子们能够自发地与他人进行建设性的互动。他们可以培养自己的玩乐精神,他们热切地寻找关于现实世界的信息。他们需要成年人的指导来面对复杂的生活,但不需要屏蔽现实的保护性气泡。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我们“督促”孩子去实现各种目标,那么他们就会承受压力,负担过重,并不知所措。这与事实恰恰相反。即使在很小的时候,孩子就会发现追求才华、技能和知识是一种令人振奋的经历。他们是积极的、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越早开始引导孩子学习和实现目标,他们就越会自然地接受。我们越推迟这类活动的时间,他们就越有可能形成防御的心理、适应不良的习惯和毫无建树的兴趣。承受压力的孩子,更有可能是缺乏熟练技能的孩子,而不是在探索和实现目标的忙碌活动中茁壮成长的孩子。

至于创造力,我们的育儿专家谴责了要求孩子们成熟懂事的传统学校教育对天然创造力的破坏。他们的观点是,创造力需要自发的、未经训练的冲动,而这些冲动可能会因为过于严格的管教而被扼杀。他们提出的解决办法是以“以儿童为中心”,小心翼翼地对待孩子们的创造性工作,避免说出任何听起来像是批评或指导的话。他们的理念是,如果要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我们就需要采取自由放任主义。按照这种观点,培养创造力需要特别的关注、奖励和许可。此外,这种天真浪漫的想法伴随着一种决然的观点,即孩子们应该只学习他们内在感兴趣的东西:外在的奖励和其他激励均与创造精神背道而驰。

目前,在我们的后现代文化中,这是幼儿教育的主导方式,几乎没有什么好的替代方法。在第5章中,我会论述这种方法实际上源自卢梭的过时的观点,并且是对皮亚杰(Piapet)等伟大的心理学家和裴斯泰洛齐(Pestalozzi)、蒙台梭利(Montessori)等伟大的教育家的深奥作品的曲解。现在,我们只剩下在过于简化的观念上形成的大打折扣的教学法。其结果是抑制了孩子们发展真正的才华和技能所需要的鼓励、激励和建设性批评。

孩子们不仅要参与那些看起来轻松有趣的活动,还要参与那些能帮助他们脱颖而出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为了获得创造性技能,孩子们需要外在的反馈和奖励,就像他们需要内心感兴趣的东西一样。他们必须学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事情变得困难和乏味。从长远来看,当孩子准备好应对创造性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单调乏味时,他们才会有最好的表现。

现在,每一位父母、教师和辅导员都确信,建立自尊是解决所有童年问题的“灵丹妙药”。如果孩子们在操场上不受欢迎,那是因为他们缺乏自尊。如果孩子们在学校存在学习障碍,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自尊。即使孩子们不守规矩、专横傲慢,这也会被归咎于他们缺少自尊。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在大众媒体上看到: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心。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向孩子们保证,他们在任何方面都是“非常棒的”。

在第4章中,我将阐述自尊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概念,它没有实质性的成就作为坚实基础。就像幸福一样,它只能间接地获得。获得幸福的途径,不是通过追求幸福本身,而是通过积极参加活动,培养才华和技能,追求各种目标,不断地超越自我。这适用于儿童,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这是与孩子们沟通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因为如果他们得到的只是关于自己有多了不起的空洞赞美,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变得既不信任照顾他们的人,也不相信自己。

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有关孩子们发展的错误观念,往往是相互矛盾的。我们一方面强调要增强孩子们的自尊心,一方面却告诉孩子们:他们还不够成熟,还不能承担真正的责任;让他们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会给他们增添太多的麻烦;他们需要利用空闲时间在繁忙生活的桎梏中“轻松片刻”。通过这种方式和许多其他方式,我们把孩子们当成婴儿来抚养。这尤其具有破坏性,因为它剥夺了他们获得有用能力的机会,从而毁掉了他们可能获得自尊的所有有效途径。也许最严重的是,关于青少年能力不足的荒诞观念会让孩子们变得内向,无法朝着服务他人的方向发展。

在第8章中,我会谈论在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孩子们是如何被要求为其家庭提供各种重要帮助的。他们被安排做家务,照顾年幼的兄弟姐妹,并承担照顾老人之责。他们会熟练地干完这些家务活,并从中获益良多。这些家务活让孩子们与其他人,如老年人,建立了联系,而这些人有很多东西可以教给他们。

我们对于“什么对孩子们有好处”和“孩子们适合做什么”存在一些误导性的观念。这些观念让我们心甘情愿地纵容孩子们在购物中心闲逛或在电视机前打发时间,而不是让他们帮忙做家务。现代社会的富裕生活让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错误观念行事,免除孩子们的家务劳动。错误的观念和富裕的生活构成了一对邪恶的组合,危害着青少年的发展。

富裕生活和娇惯纵容往往是相伴而生的,对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优越生活不利的一面。父母们往往倾向于让孩子们得到“一切最好的”。不幸的是,有太多的父母将此解读为免除孩子的责任,并给予他们不必要的特权。我们的“时代精神”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对于孩子们来说,真正最好的东西是培养强烈个人责任感的机会。

这种娇惯纵容甚至蔓延到了育儿的核心功能之一:管教孩子。正如我会在第8章中论述的,所有青少年都需要积极的、约束性的管教。如果孩子们要学习有用的技能,那么他们就需要自律,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天赋。当他们违反社会规则(每个孩子都会时不时地这样做)时,他们还需要遭到坚定和前后一致的管教。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们同样需要有责任感。然而,在当代育儿标准中,这些做法却遭受质疑。人们普遍认为,孩子们的活力、创造性天赋及其自我意识可能会被太多“传统过时”的管教削弱。现在,有人强烈主张,我们应该跟孩子们讲道理,而不是强迫他们服从;任何形式的服从都应该有内在的动力做支撑。我们害怕让孩子们通过艰苦的练习来学习掌握一项技能,因为我们担心单调乏味的工作会抑制他们的灵性。同样,我们担心严厉的惩罚会挫败孩子们的精神。我会在第5章中阐述我们是如何陷入娇惯纵容的错误概念中去的,并阐明它们不利于孩子们的能力和品格发展。

有关儿童本质的谬论导致的最令人沮丧的结果是,我们不会与孩子谈论精神方面的话题。我们的沉默不语源于认为孩子能力不够的谬论。许多人认为,向孩子传授宗教和道德准则是徒劳的,因为他们无法理解这些准则。在当今许多教育环境中,针对孩子们的精神教育已经简化到了让人难以发现其有任何意义的地步。我们不相信孩子们的智力或注意力持续时间足以让他们认真思考超然的价值观。我们会尽量不把别人的崇高理想告诉他们—或者,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心中充满歉意。而对儿童发展研究的错误理解又为我们这样做给出了正当理由,因为这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儿童无法思考抽象的事物。事实上,孩子们对永恒的生死之谜是很着迷的,一点儿也不会因为谈论它们而感觉受到威胁,而且他们渴望参与这样的讨论。正如我将在第4章中所阐述的那样,孩子们善于接受精神观念,向往超然的真理。这可以让他们在生活中增强目标感,并获得道德使命感。

就像任何时代的孩子们一样,当现在的孩子们在有目标感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时,他们也会有上佳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仍有许多地方具有这样的文化氛围,仍然有许多青少年在茁壮成长。但是,整体的趋势令人感到不安,因为在现代社会,大多数时候这些趋势的方向都是错的。这并不是说现代性本身就是错的,也不是说文化进步就必须与成长中的孩子永恒的精神需求对立。精神需求可能通过一种完全现代的方法得到满足。事实上,唯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这样做。

本书的最后4章从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以及他们将要继承的现代社会出发,提出了抚养孩子的指导方针。我根据传统实践和现代儿童发展研究成果总结出了这些指导方针。这些指导方针的基础观念在时间上既有追溯性,同时对未来也有指导意义。

这些指导方针与许多现当代的智慧相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被我们浪漫化的过去。例如,这些指导方针并没有提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它们不建议让孩子回到城镇工厂或家庭农场做童工。它们不建议我们忽视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学到的有关儿童内心想法和感受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相反,这些指导方针利用现代的知识和洞察力来呈现一直以来的标准。它们的提出充分借鉴了我们对于艰难成长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最新认识。因为今天受到威胁的正是这些孩子,我们必须围绕这些孩子来谈。我们必须帮助他们为未来作好准备。为此,我们必须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让它既包含古老的智慧,又有适应时代变化的灵活性。 5v8M/fEllulZgV3xTohNJp0IoZl3DbcnpPJtd9Chd69E1Q4JexXTsT+w3pj3Ndl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