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看不见的婴儿知识

从表面上看,没有谁能比新生儿更无知了。洛克的话似乎很有道理,婴儿的脑中一片空白,需待环境去填补这片空白。让-雅克·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 Emile, or On Education )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们生而具有学习的能力,但是生来却一无所知,一无所感。”近两个世纪后,当代计算机之父艾伦·图灵支持了这一观点:“儿童的脑就像是文具店里买来的笔记本,没有什么机制,而有很多的空白。”

现在我们知道了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与事实大相径庭。外表具有欺骗性,尽管新生儿的脑还未成熟,但是它已经拥有了大量从悠久的进化历史中获得的知识。只是大部分知识都没显现出来,因为它们无法从婴儿的原始行为中表现出来。认知科学家的大量创新和重大方法上的突破,为我们揭示了婴儿天生具有的各种能力,识别物体、数字、概率、面孔、语言……婴儿的先验知识范围非常广阔。

物体概念

我们都默认世界是由实体物件构成的,事实上,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但从我们生活的角度看,这些原子堆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移动的连贯实体,即使碰撞也不会失去其内聚力……这些聚合在一起的原子就是我们所说的“物体”。物体的存在是我们环境的基本属性。那么这是我们需要学习才能知道的吗?并不是。数百万年的进化似乎已经将这项知识铭刻进我们的脑中了。早在几个月大时,婴儿就已经知道世界是由移动的连贯物体组成的,物体占据着空间,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也不会同时出现在两个不同的地方 1 。某种意义上,婴儿的脑已经知道了这个物理定律:物体的移动轨迹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连续的,不会突然跳跃或消失。

我们是怎么确定这一点的呢?因为婴儿会对违反物理定律的情况表现出惊讶。在如今的认知科学实验室中,实验人员变成了魔术师(见彩图5)。在为婴儿专门设计的小剧场里,实验人员玩各种把戏:他们在“舞台”上让物体出现、消失、增加、穿墙而过……隐藏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婴儿眼睛的注视情况。结果很清晰:就算是几个月大的婴儿也注意到了这个魔术。他们已经具有对物理世界的深刻直觉,而且就像所有成人一样,会对意料之外的结果感到惊讶。将镜头拉近观察婴儿在看什么和看了多久,认知科学家就能精准地测量出他们的惊讶程度,从而推断出他们所期望看到的是什么。

彩图5

新生儿的脑绝对不是一块白板。研究者发现婴儿具备对复杂知识的精准直觉,婴儿对不同情境的惊讶程度很好地证明了这一观点。当婴儿看到某个情境违反了物理、算数、概率或几何定理时,他们的反应明显较常规情境下的更惊讶。

我们把一个物品藏在书后面,然后突然把书压扁,藏起来的物品不见了(事实上这件物品已经通过暗门藏起来了),婴儿看到后会目瞪口呆!他们不能理解一个固体为什么能在空气中就这么消失了。当一个物品在一处屏幕后消失,没有经过与另一个屏幕之间的空隙,却又出现在另一处屏幕后时,他们完全傻眼了;当一辆小火车从坡道上滑下,穿过一堵无缝硬墙时,他们也会感到惊奇。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物体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所以当他们看到一根棒子的两端在屏幕的两边连贯地运动时,他们会认为这属于同一根棒子的两端。把屏幕降下并露出两根独立的棒子之后,他们也表现出了震惊(见图3-1)。

图3-1 数字和概率直觉

婴儿很早就拥有数学、物理学甚至心理学直觉。为了评估这些直觉,研究者进行实验并探究,相比一个不那么令他们惊奇的场景,婴儿是否对一个令他们惊奇的场景看得更久。当一个盒子里大部分是黑球时,婴儿会对拿出来一个白球感到惊讶(对数字和概率的直觉)。如果棒子的两端连贯地运动,婴儿会对揭示出有两根棒子感到惊奇(物体直觉)。如果婴儿看到一个自主移动的球,跃过了墙,跳到右侧,他们就会推测,这个球是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他们也会对这个球离开墙壁后继续跳跃感到惊奇(心理直觉)。

因此,婴儿拥有大量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是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一切。婴儿需要花几个月时间才能理解两个物体如何相互支撑。 2 一开始,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我们丢下一个物品时,它会掉落。渐渐地,他们了解了导致物体掉落或停留的所有因素。他们首先意识到物体失去了支撑就会下落,但是任何形式的接触都足以使物体保持静止,比如一个放在桌子边缘的玩具。接下来,他们意识到玩具不仅要和桌子接触,而且还要放在桌子上面而不是下面或侧面才不会掉落。再过了几个月,他们发现这条规则也是不充分的,物体的重心必须位于桌子上。

请记住,当你因为宝宝第10次从桌子上丢下汤勺而感到绝望时,他们只是在做实验!像任何科学家一样,婴儿需要完整的系列实验来排除所有错误的理论,通常遵循以下的顺序:(1)物体在空中保持静止;(2)物体必须碰到别的物体才不会掉落;(3)物体必须在另一个物体上面才不会掉落;(4)物体体积的大部分必须在另一个物体上面才不会掉落,以此类推。

人类会一直保持这种实验探究的态度到成年。我们都对那些看上去违反了物理法则的小玩意儿(如氦气球、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物、重心偏移的不倒翁等)感到着迷,也喜欢看魔术表演(消失在帽子里的兔子、被“锯成两半”的女人)。这些场景会给我们带来乐趣,因为它们违反了人脑自出生就开始建立的,并在生命早期不断完善的直觉。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教授乔希·特南鲍姆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婴儿的脑主导着一个游戏引擎,它是一种对物体典型行为的心理模拟,类似电子游戏用来模拟不同虚拟现实的游戏引擎。通过在脑海中模拟,并将之与现实比较,婴儿很早就知道哪些动作在物理学上是可能的,哪些是不可能的。

数感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算术。还有什么能比婴儿不懂数学更明确的观点呢?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有实验证明了相反的结论。 3 在一个实验中,婴儿重复观看着展示在幻灯片上的2件物品,看了一会儿,他们开始感到无聊,直到幻灯片上变成3个物品时,他们又开始盯着看了很久。这表明他们检测到了变化。实验者通过调整物体的性质、大小和密度得以证明,儿童天生对数量本身敏感,即对抽象的、整个集合的基数而非具体的物理参数敏感。婴儿有抽象的“数感”的最好证据,就是他们对声音与图像的对应反馈:当他们听到“突、突、突、突”4下声音时,比起有12个物体的图片,他们会对有4个物体的匹配图片更感兴趣,反之亦然。 4 这种反馈明确的实验还有很多,它们所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婴儿虽然不会数数,但他们从出生起就已经具备根据图像识别数量的直觉能力。

那么,婴儿会计算吗?假设婴儿看见一个物体被藏在了屏幕后面,接着藏了第二个。结果屏幕撤去后只有一个物体,婴儿会对这一预料之外的场景表现出惊奇,并进行长时间的研究。 5 可如果他们看到的是预期中的两件物体,他们只会看一眼就不看了。这种对违反心理运算结果做出的反应被称为“认知惊奇”(cognitive surprise),该反应表明,早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理解了1+1应该得到2。他们建立了一个对隐藏场景的内部模型,并且知道如何通过增加和减少物体进行操控。这些实验不只用于1+1和2-1,还用在了5+5和10-5中。如果误差足够大,九个月大的婴儿在看到错误结果时会表现出惊讶,即他们能分辨5+5不可能等于5,10-5不可能等于10。 6

这项技能真的是天生的吗?难道生命的前几个月就足以让婴儿学会计算这种能力了?尽管婴儿确实需要时间去提高他们感知数量的准确性 7 ,但数据同样清晰地显示,婴儿的起点绝不是一张白纸。新生儿在生命的前几个小时就已经在感知数量了。而猴子、鸽子、乌鸦、小鸡、鱼,甚至蜥蜴也同样具备这项技能。在对小鸡的实验中,实验者控制了它们所有的感觉输入,确保小鸡破壳后看不到任何物体,但小鸡仍然识别出了数量。 8

这些实验显示,计算是进化赋予人类以及其他许多物种的天生技能之一。研究者已经在猴子甚至乌鸦的脑中发现了数量的脑回路,它们的脑回路中包含“数量神经元”,并以非常相近的方式活动:它们对物体的特定数量敏感。一些神经元更喜欢1个物体,另一些则喜欢2个、3个、4个,甚至30个物体。重点是,这些神经元在没有受到过任何特殊训练的动物身上就存在。 9 我的实验室曾通过神经影像技术发现,在人脑的相同位置,也有对一个具体的集合数敏感的神经回路。随着单细胞记录技术的进步,最近,研究者在人脑海马中看到了被记录的这类神经元。 10

这些发现还顺带地推翻了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的核心原理。皮亚杰认为,婴儿只有长到一岁时才能理解“物体恒常性”(object permanence),即物体即使看不到了也依然存在。他还认为,儿童在生命的前几年无法掌握数量的抽象概念,他们从更具体的大小、长度和密度的测量中逐渐掌握数量的抽象概念。而事实恰恰相反。理解物体和数量的抽象概念是人类思想的根本,是我们生而就有的、带到这个世界的“核心知识”的一部分,正是这两种概念的组合促使我们形成了更加复杂的思想。 11

数感仅仅只是看不见的婴儿知识的一个例子,是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拥有的、引导他们后续学习的直觉之一。研究者还在几周大的婴儿身上发现了更多婴儿知识。

对概率的直觉

从数量到概率,只需要一步。最近,研究者们通过探究几个月大的婴儿是否可以预测彩票的抽奖结果,开始了这一步。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先是向婴儿展示了一个透明的箱子,里面装着随机运动的四颗球,三红一绿。箱子底部有一个出口。箱子在某个时刻被遮盖住,然后一个绿色或红色的球就会从底部滚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婴儿的惊讶程度与他所看到的东西的“不可能性”直接相关:如果是红球,就是最可能事件,因为盒子里大多数球都是红色,婴儿就只会简短地看一眼红球。但如果是绿球,就是比较不可能的事件,因为绿球出现的概率仅有1/4,婴儿就会注视绿球更久。

后续的实验证实,婴儿的小脑袋中会对事件和相关概率进行详细思维模拟。当通过把球用隔板分开、把球向箱子底的出口挪近或挪远以改变球从箱子里出来的时间时,婴儿都能把这些参数整合进他们的思维概率计算中。他们凝视的时间反映了观察到的情况的不可能性,就好像他们根据物体的数量在心里计算了一样。

婴儿的这些技能都超过了当下的人工神经网络。婴儿的惊讶反应表明他们的脑能估算潜在的概率,并得出受观察事件会发生但概率很小的结论,因此这个反应非常重要。由于婴儿的注视是显示其惊讶程度的精细信号,所以他们的脑一定具有计算概率的能力。当前最流行的脑功能理论认为,人脑是一台会计算概率的计算机,能够操纵概率分布并且运用它们来预测尚未发生的事件。

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表明,婴儿的脑生来具备进行复杂概率计算的所有机制。还记得贝叶斯的数学概率理论吗?它为我们追溯观察结果的可能原因提供了依据。即使几个月大的婴儿似乎就已经可以根据贝叶斯理论进行推理了。 12 确实,正如我们所见,他们不仅知道如何从装满彩球的箱子推算出可能的概率(正向推理),还能从观察到的结果倒推出箱子里的球都是什么颜色(反向推理)。在另一个实验中,我们首先给婴儿展示了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面装的东西是未知的。然后,我们带一个蒙着眼的人进来,这个人从箱子里随机依次拿出一连串的球,其中大多数是红色的。婴儿会推断出箱子里一定装着大量的红球吗?是的!当我们最终打开箱子发现大多数竟然是绿球的时候,他们非常惊讶,注视时间比看到箱子里装了大量红球时更久。他们的逻辑简单严谨:当盒子里装的大多是绿球时,为什么会随机抽出如此多的红球呢?

这种行为看起来似乎并不起眼,但是它暗示了一种非凡的内隐、无意识的双向推理能力:给定一个样本,婴儿可以从样本中猜测出该集合的特征;反之亦然,给定一个集合,他们可以设法猜测出随机样本应该是什么样子。

因此,生命伊始,我们的脑就被赋予了逻辑直觉。现在,这项实验有了许多变式。这些变式都证实了婴儿在很大程度上可谓是刚出道的科学家,他们像优秀的统计学家一样推理,排除假设的最小可能性,并搜索各种现象背后隐藏的原因。 13 美国心理学家徐绯(Fei Xu)通过实验证明,如果11个月大的婴儿先是看到有人从一个容器中取出大量的红球,然后却发现这个容器中装的大多数是绿球,他们当然会惊讶,但同时他们还会做出另一个推断:这个人喜欢红球! 14 如果他们发现取球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了特定的规律,例如绿球和红球交替出现:绿球、红球、绿球、红球、绿球、红球……这时他们会推测取球的是一个人而非机器。 15

逻辑和概率是紧密联系的。正如福尔摩斯指出的:“当你排除了所有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剩下的,不管它多么不可能发生,一定是真相。”换句话说,人们能够通过推理来排除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从而将可能性变成确定性。如果一个婴儿能通过可能性进行判断,他一定是个逻辑专家,因为逻辑推理是将概率推理限制为0和1的唯一概率 16 ,这正是发展心理学家卢卡·博纳蒂(Luca Bonatti)的最新发现。在他的实验中,首先给一个10个月大的婴儿看一朵花和一只恐龙,然后将它们藏在屏幕后面。接下来将其中一个物体装进屏幕前的罐子里,而婴儿只能看见其顶部。随后,一只恐龙从屏幕的另一端被拿了出来,且婴儿能够清楚地看到。此时,婴儿就能够做出如下推断:藏在罐子里的不是花就是恐龙,但它不可能是恐龙,因为我刚刚看到恐龙了,所以罐子里的一定是花。如果婴儿看到罐子里装的确实是花时,他不会惊讶,但若看到的是恐龙时,便会非常惊讶。

此外,婴儿的注视时长反映了其逻辑推理的投入程度。与成年人相同,婴儿的瞳孔会在他进行推理时放大。那一刻的婴儿就像一个如假包换、穿着尿不湿的福尔摩斯,他们从一些假设开始(不是花就是恐龙),然后排除其中的一些假设(不可能是恐龙),最终由概率推断转向确定(一定是花)。

统计学家杰恩斯说:“概率理论是科学的语言。”而婴儿早在牙牙学语前就学会这门语言了。他们操控概率,并将之与精密的三段论结合起来。他们的概率直觉使他们能够从自己的观察中进行逻辑推理。他们不停地试验,这些刚出道的科学家们的脑不停地为自己的研究积累结论。

关于动物和人的知识

婴儿对无生命物体有一套很好的反应模式,同时,他们还知道另一类完全不同的实体——生命体。从生命的第一年开始,婴儿就了解到动物和人有着特定的行为,他们具有自主性,可以掌控自己的行为。因此,他们不必等待另一个物体来撞击自己以移动,就像撞球一样。生命体的运动是由内部驱动的,而不是外部引发的。

因此,婴儿看到动物自己移动并不会感到惊讶。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任何物体自行移动,甚至是三角形或正方形,都会被标记为“动物”。从那一刻起,一切都不一样了。这个婴儿知道,所有的生命体都不必依物理定律而动,它们的运动受自己的意图和信念支配。

让我举个例子:如果向婴儿展示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球体,它跳过一堵墙,然后一点点地朝右行进,婴儿会渐渐觉得无聊。他们只是看腻了这个特定的动作吗?不,实际上,他们知道得更多。他们推断这是一个有特定意图的“动物”:它想移动到右边!还有,他们看出这个动物是有动机的,因为它会为了到达右边而跳过墙体。现在,让我们去掉墙体。在这个情境下,如果婴儿看到球体以最简单的方法达到目标,即无须跳跃,沿直线朝右移动,他们不会表现出惊讶。但是,如果墙体消失后,球体毫无缘由地继续跳跃时,婴儿就会瞪大眼睛!在没有墙体的情况下,球体的轨迹与第一种情况相同,这让婴儿感到惊讶,因为他们不明白球体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意图。 17 其他实验也表明,婴儿会本能地推断人们的意图和偏好。在球体情境中,他们了解,为了跳过墙体,这个动物的动机会随着墙体变高而变强。研究发现,婴儿不仅可以推断周围人的目标和意图,还可以推断他们的能力和偏好。 18

婴儿的生命体概念并没有到此结束。他们会在大约10个月大时开始对人的个性进行归类。例如,如果他们看到一个人将孩子扔到地上,他们就会推论这个人是不怀好意的,便会远离他。显然,他们更喜欢帮助孩子站起来的人。 19 早在能说出“刻薄”和“好人”以前,婴儿就能在自己的思维语言中建立这些概念。这样的判断相当微妙,即使是9个月大的婴儿也能分辨出故意伤害他人的人、不小心伤害他人的人、有意拒绝帮助他人的人以及没有机会帮助他人的人。 20 我们会在之后的章节中看到,这种社交技能在他们的学习中起着根本的作用。的确,一岁的孩子就能够判断出某个人是否正在努力教自己某件事。他可以分辨普通动作与以教授知识为目的的动作之间的区别。匈牙利心理学家捷尔吉·盖尔盖伊(György Gergely)认为,一岁的孩子就已经具备了与生俱来的教学感知。

面孔感知

婴儿社交技能的最早体现之一就是对面孔的感知。对成人来说,最轻微的提示就足以触发其对面孔的感知:卡通脸、笑脸、面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面孔的敏感在婴儿刚出生时就有了:几个小时大的婴儿向笑脸图像转头的速度比向颠倒的笑脸图像转头的速度更快(研究者确定新生儿未曾有机会见过面孔)。有一个研究团队甚至设法透过子宫壁为胎儿呈现出光的图案。 21 令人惊讶的是,像面孔的三个点“∵”比像金字塔的三个点“∴”更吸引胎儿。人脸识别似乎在子宫内便开始了!

许多研究者认为,这种被面孔吸引的现象在依恋的早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考虑到孤独症的最早症状就是避免眼神接触,这一点更加证实了以上假说。我们的眼睛容易被脸吸引,这一先天偏好会迫使我们学习如何识别它们。的确,早在才几个月大时,右脑的视皮层区域对面孔的反应就比对其他图像(比如空间图像)的反应多。 22 脑中针对面孔的专业化发展是先天与后天和谐合作的最好例子之一。在这个领域,婴儿表现出完全的先天技巧(被类似人脸的图片吸引),以及学习感知面孔细节的非凡本能。正是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使得不到一岁的婴儿,就可以在人脸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面孔(如猴子和黑猩猩)的比较中,更偏向于人类的面孔。这不只是对一双眼睛和一个嘴巴的天真反应。 23

语言本能

低龄儿童的社交技能不仅表现在视觉方面,也表现在听觉领域。口语对他们来说,就像面孔感知一样容易。正如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在其畅销书《语言本能》 (11) 中指出的:“人类对语言具有明显的天赋,他们无法抑制自己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这种本能甚至超越了触碰到滚烫的物体表面时缩回手的本能。”我们不要误解这句话。显然,婴儿虽然不是生来就熟练掌握了词汇和语法,但他们拥有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它们的能力。婴儿生而具有的并非语言本身,而是获得语言的能力。

许多证据证实了上述论点。比起外语,婴儿对母语天生就有偏好。 24 这个特别的偏好暗示了语言学习是从子宫里开始的。事实上,在怀孕的第三个妊娠期(妊娠晚期),胎儿便能听到声音。语言的旋律透过子宫壁传递给胎儿,胎儿开始对它们有了记忆。在孕期的最后几个月,正在成长的胎儿脑已经能够识别某些听觉模式和旋律,这种识别可能是无意识的。 25

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早产儿身上比在胎儿身上显然更容易研究。在子宫外,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小脑袋上装置微型脑电图设备以及脑血流传感器,从而窥探他们的脑。通过这些方法,我的太太吉丝蕾·迪昂-兰伯茨(Ghislaine Dehaene-Lambertz)教授发现,即使是早产两个半月的婴儿仍然能够对口语做出反应。他们的脑虽然尚未发育成熟,但是他们已经能对音节和嗓音的变化做出反应了。 26

长期以来,研究者认为,语言习得直到一岁或者两岁才开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婴儿的拉丁文“infans”暗示新生儿不会说话,由此便隐藏了他们的天赋。但是,在语言理解方面,婴儿的脑确实是统计学天才。为了证实这个发现,科学家开发了一整套的方法,包括测量婴儿对语音和非语音刺激的偏好和他们对变化的反应,以及记录他们的脑信号……这些研究就婴儿对语言的掌握程度给出了一致的结果。在出生时,婴儿就能够区分出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大部分元音和辅音。他们已经能够将它们感知为不同类别。尽管有些声音,如音节ba、da、ga发出的声音是连续变化的,婴儿仍然将它们视作不同类别的声音并划分了清晰的边界,就像成人一样。

生命第一年的语言环境影响了婴儿的这些早期天赋。婴儿迅速地注意到某些声音没有在他们的语言中使用,例如说英语的人从来不会发出法语中的元音u和eu,日语母语者无法分辨R和L的区别。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对元音来说是6个月,对辅音来说是12个月),婴儿的脑通过其原始假设对音素进行分类,并保留与他们生活环境中的语言相关的音素。

但这还不是全部,婴儿可以快速开始学习他们的第一个单词。他们是怎样识别单词的呢?首先,婴儿依靠音韵,即口语的韵律和声调,也就是我们嗓音上升、下降、停止的方式,在单词和句子之间划出界线。其次,婴儿可以识别语音之间的顺序。正如之前所说,婴儿的行为就像刚出道的科学家。例如,他们意识到音节bo后面总是跟着t^1。快速的概率计算告诉他们这并非偶然,因为t^1跟在bo后面出现的概率太高了。这两个音节在一起一定会组合成一个单词“bottle”(意为瓶子,此处特指奶瓶),于是,这个单词被添加到婴儿的词汇表里,并且与某个特定的物体或概念联系起来。 27

早在6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已经从他们的环境中提取出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词,如baby(宝贝)、daddy(爸爸)、mommy(妈妈)、bottle(奶瓶)、foot(脚)、drink(喝)、diaper(尿不湿)等。这些单词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记忆里,以至于到了成年时这些词汇仍然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28 并且比起在生命后期习得的具有相似意思、发音和词频的其他单词,这些单词将得到更高效的加工。

概率统计使得婴儿能够识别某些出现频率更高的词汇:小型语法词,比如冠词(a,an,the)、代词(I,you,he,she,it等)。在一周岁时,婴儿已经知道了许多单词,并利用它们去寻找其他单词。例如,如果他们听到父母其中一人说“I made a cake”,他们就能够分析出小的功能词I和a。利用消除法,他们得知made和cake也是单词。他们已经知道名词经常在冠词后面出现,动词经常在代词之后出现,以至于到了20个月大时,婴儿对一些错误的短语会做出惊讶的反应,例如I bottle或者the finishes。 29

当然,这样的概率分析并非万无一失。当法国儿童听到un avion(飞机)的发音(un中的n与avion中的a融合在一起)时,他们会推断出一个错误的单词navion(船)。相反,英语单词引入了法语单词napperon(餐具垫),那是因为英语母语者错误地拆解了un napperon(桌布),而发明了单词apron(围裙)。

但是,这种错误很少出现。在几个月时间里,孩子很快便设法超越了所有现有的人工智能算法。当他们吹灭了第一支生日蜡烛时,他们已经从如下几个层次奠定了主要母语原则的基础:基本的声音(音素)、韵律(音韵)、词汇(语义)和语法规则(句法)。

其他灵长类动物可不具备这种能力。有一个特殊实验已经被尝试了很多次:几位科学家试图收养黑猩猩,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它们,用英语、手语、视觉符号等与它们交流。几年后发现,这些动物没有掌握任何一种名副其实的语言,它们最多只知道几百个词。 30

因此,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也许是对的,他推测,人类天生就具有一种“语言习得装置”,这种特殊装置在出生后的第一年被自动激活。正如达尔文在《人类起源》( The Descent of Man )中写的,语言“当然不是真正的本能,因为每种语言都必须被习得”,但是“获取语言的倾向是一种本能”。我们的天赋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本能,这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本能,即使是被剥夺了说话能力的人,也会在几代人之后自发发展出其他形式的语言。在聋人群体中,高度结构化的、具有普遍语言特征的手语从第二代就开始出现了。 31 FtUXWUBlisx7Rz5aa9mX3QzD1mbzBA3r5RL/6y6D3gBD9ogic9jXyY00o0Mxxwb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