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痛苦是获得更强烈快乐所付出的代价

由于其语义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我们暂且把“幸福”的概念放一边。同时,我们也暂且把“满足感”放一边,因为它不仅涵盖了诸如使命和意义之类的美好事物,也涵盖了不那么美好的事物,比如,在高中同学会上试图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虚荣心。让我们回到人们想要追求什么这一问题,并思考一种答案。不管人们会对这一答案有何看法,它至少是相当清晰的。那就是“快乐”。

古希腊语中表达快乐的单词是hēdonē(享乐),这也是为什么那些认为快乐至关重要的人会被称为“享乐主义者”。这种观点的精髓在史诗《吉尔伽美什》 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吉尔伽美什哟,你只管填满你的肚皮,不论白天黑夜,尽管寻欢逗趣!每天摆起盛宴,将你华丽的衣衫穿起;白天夜里你(尽管)跳舞游戏!……这才是做人的正理。” 37 此外,加拿大摇滚乐队特鲁珀(Trooper)唱道:“我们来此寻欢作乐/时不我待/所以尽情享乐吧/毕竟并非天天都是艳阳天。”

享乐主义者不否认人生充满了自愿受苦的时刻:我们愿意凌晨3点从床上踉踉跄跄地爬起来,去给哭泣的婴儿喂奶,然后乘坐早上8点15分的地铁到城里上班;我们愿意经受痛苦的治疗过程,等等。正如特鲁珀所唱的,并非天天都是艳阳天。不过,对享乐主义者而言,这些令人不快的行为是为了随后获得更大回报所付出的代价。我们命中注定要靠艰辛的劳作度日。具有挑战和难度的工作是通往地位和金钱的门票;枯燥的健身和乏味的饮食是你练出腹肌和过上精力充沛的老年生活的必要之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痛苦是我们为了获得更强烈的快乐所付出的代价。

无论承认与否,很多心理学家都是享乐主义者。他们相信,获得快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对道德问题做过一些研究,而心理学家们对此做了一些回应,让我得出了前述结论。我在其他地方谈到,我们天生就拥有道德 38 ,它是自然选择的产物。甚至婴儿和小孩多少也会关心他人的遭遇,多少会对公平和正义产生兴趣。但这种早期的道德感有局限,毕竟其源自自然选择,我们知道,自然选择会造成自私和狭隘。因此,这种道德基础需要通过恰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经验才能在成人阶段形成更成熟的道德感。

至少,这是我一直主张的观点。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我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们相信婴儿是“道德白板”,不会关心他人的痛苦,也不能辨别是非。我认为这类反驳没有说服力,但我还是很感谢他们的反馈。或许问题在于我做的实验无法得到重复验证,也或者对此有其他更好的理解方式,又或许,新的数据或者用新方式对旧数据做出的解读,能够对我的结论形成挑战。这正是科学争论展开的正确路径。

然而,在这些回应中,让我惊讶的是,有些心理学家之所以认为婴儿不可能拥有道德动机,是因为他们认为没人有这样的动机,世上根本不存在道德动机这样的东西。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或许认为自己真的关心对与错,希望扬善惩恶,追求公平正义和仁爱,但事实上,在这些行为中除了自私动机,别无其他动机。生物学家迈克尔·盖斯林(Michael Ghiselin)写道:“剥开利他主义者的表皮,就能看见他们虚伪的血液。” 39

我不想嘲讽这种看法。很多杰出的人也持这种观点。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跟一个朋友漫步伦敦街头,突然停下脚步给了一个乞丐一些硬币。他的朋友质问他,你一直为人性自私论辩护,又该如何解释你刚才的行为呢。霍布斯回答说,他的行为完全是自私的,施舍乞丐会让他感到开心,如果视而不见地从乞丐身旁走过,会让他感觉很糟糕。

还有一个关于亚伯拉罕·林肯的故事 40 ,被刊登在当时的报纸上:

林肯先生曾经在一辆老式马车上对一位同行乘客提到,所有人的善行都是由利己动机激发的。当马车通过一座用木头在泥沼里铺排成的桥时,他的同行者开始反驳他的观点。此时,他们看见岸边的一头尖背母猪正在发出可怕的吼声,因为它的猪崽陷到了泥沼里,处于即将溺亡的险境。当马车开始爬坡时,林肯先生喊道:“车夫,你能停一下吗?”然后,林肯先生从车上跳下来,往回跑,将小猪崽从泥水里抱出来,放在岸边。他回到马车上后,同行者问道:“林肯先生,你现在该怎么解释你刚才的举动是出于利己动机呢?”“愿上帝保佑你,埃德,那正好体现了利己的特征。如果我继续赶路,不顾那头痛苦的母猪的感受,那我的内心一整天都不得安宁,老会担心那些猪崽。难道你不知道,我这么做只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平静吗?”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道德行为,或者换种说法,我们所谓的道德行为,只不过是为了避免愧疚或焦虑带来的痛苦。 Ua+W1LSCW1w7exOVnQvkErBkEzhgBtObLP/gGYOLUN+m3j7pHA3Q3UlUZfWVao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