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编导言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益衰落,诸侯间争夺霸主地位的斗争日趋激烈,《左传》便是这一大变革时代的生动记录。《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是我国第一部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学者称其“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它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均被推崇到无以复加。

关于《左传》的成书,司马迁是这样说的:孔子编订《春秋》时,不肯把“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写进去;弟子们对这些加以转述时,又往往“各安其意,失其真”。于是左丘明便根据孔子意指,把在《春秋》中“不可以书见”的内容补出来,写成“左氏春秋”

但《左传》作者究竟是谁,历来争议颇多。有人认为《左传》非一人一时之作,有人甚至认为是刘歆伪作。不过既以“左氏”为名,则大部分内容由左氏所传,应当没什么疑义。

《左传》成书之初,便在三晋之间流传。汉朝时,作为解释《春秋》的“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并称“春秋三传”。晋朝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将《春秋》(经)与《左传》(传)合编,被后世所特别看重,于是《左传》盛行,地位远远超过了另两传。

读《左传》,应大致了解书中所反映的思想。

春秋是政治大变革、思想大解放的时代,这一时期人们对天、神、人的关系有了新认识,更加重视“民”的地位和价值。如“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 ”当时很多统治者意识到,得民心与否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负和国家兴亡。《左传》的“曹刿论战”,归结到一点,就是强调爱民、利民;晋文公“入而教其民”,“入务利民”,结果“一战而霸”;吴王阖庐能“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所以与楚争锋,大获全胜。这些都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左传》对“礼”也十分看重,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记载祭祀仪节,不厌其详。当时即便是以争霸为目的的战争,也要讲“礼”。如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与楚人作战,襄公为了“守礼”,竟然错失战机 ,导致大败。又如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显得轻佻无礼。当时年岁尚幼的王孙满指出:“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果然,在随后的秦晋崤之战中,秦军败得很惨。战前军队的“无礼”俨然是战败的征兆。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左传》中提到“礼”字共462次。当然,其内涵不尽相同。阅读本书时,不妨试选几处讲“礼”的文段,分析其内涵有什么不同。

此外,《左传》中关于战争的思想也值得关注。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意思是说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但《左传》作者并不认同孟子对战争的全盘否定,而认为战争既然无法避免,那么武力才是阻止战争、消弭战争的手段。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指出“止戈为武”。他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这为我们审视春秋时期的战争,提供了多种角度。

本书为我们了解《左传》的思想提供了许多有益资料。除上述的“民”“礼”和“战”之外,你可试着从《左传》中发现一些其他的关键词,进行一点探究式学习。

《左传》虽然是史书,但叙事严密,富于文采,可谓“情韵并美,文彩照耀” 。本书所选,多为文学性和史学性兼善的篇章,而且围绕大国争霸的历史,系统地加以整理编排。首先是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随后是齐、晋、秦、楚各大国迭起的野心,最后是吴、越的登场,二百多年的重要史事大致包含其间。

《左传》叙事文约而事丰,简洁而生动。阅读中既应了解些历史,又应体会其叙事艺术。阅读本书,宜采用重点研读与举一反三相结合的方法。

1.研读人物。这应是读《左传》的重点。如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 ,仅用500余字,就生动叙述了郑国内部惊心动魄的斗争,突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以人物关系反映事件的发展。开头写“庄公寤生,惊姜氏”的情节,点明母子矛盾的产生,为兄弟争位埋下伏笔,也表现出姜氏性格的某种乖戾;接下来,共叔段的势力扩张,大臣祭仲等对事态的忧虑,烘托出紧张气氛,造成悬念,表现了共叔段的狂妄和庄公的工于心计;兄弟之间开战,则写得简略,一笔带过;最后设置了“隧而相见”的尾声,与开头呼应。

《左传》中有姓名可稽者不下三千人。以生动笔触,将人物摆在矛盾斗争的漩涡中,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加以表现,是《左传》写人的基本方法。很多人物的刻画,都与政治斗争紧密相关。比郑庄公故事更完整的,是重耳故事。晋公子重耳原本是贪图安逸、性格暴躁的贵公子,而历经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备尝艰辛,终于成为一个沉稳老练、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本书《晋文建霸》写了重耳的这一传奇经历。这篇故事很长,但值得重点研读。

又如《左传·定公四年》所载楚臣申包胥的故事:

初,伍员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申包胥为救楚国,舍一己之躯大哭七日,其情可悯,其忠可鉴,终于感动秦君出兵救楚。这里刻画的是一个至纯至诚的忠臣形象。

本书写了许多人物,如君主、臣子、女性、商人等,个性十分鲜明,故事有长有短,阅读时可自行选取几个形象,叙其故事,做些分析,以“试论《左传》人物”为题,写几段读书笔记。

2.研读战争。这可作为读《左传》的另一重点。许多著名的战役,在作者笔下完整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写战争,实战部分往往一笔带过,而叙事重点在于揭示胜负的原因。如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以很多笔墨写了晋方的准备。

其一,释梦预言。战前,晋文公做了个诡异的梦,梦见自己和楚王搏斗,楚王伏在他身上吮吸他的脑髓。而子犯解读为“吉。我得天,楚伏其罪,我且柔之矣” ,指出这个梦是吉兆,说明晋军将得天助,且会以柔克刚取得胜利,楚王伏地代表其战败“伏罪”。这个诡异的梦究竟是真是假,可以存而不论,但大战之前,为了在核心圈子里坚定必胜的自信,晋文公和子犯的配合,可谓天衣无缝。

其二,晋军守礼。战争正式开始之前,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途经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既显示了礼让,又避开了楚军的锋芒;晋文公检阅军队时,看到“少长有礼”,进一步认定部队纪律严明,足以一战。这些举措,与晋军获胜有密切关系。

其三,晋侯德政。《左传》记载:“晋侯始入而教其民”,注重教民知义、知信、知礼;战争过程中,退避三舍,先礼后兵;战争结束后,被周王册封为侯伯,即诸侯之长。《左传》评价:“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这些,都反映了“德政”是获胜的重要因素。

《左传》对战争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理解。阅读本书时,可选取包括“城濮之战”在内的几次大战加以细读,从叙事入手,对作者关于战争的观点做些探究。可写一篇“试论《左传》中的战争”的探究性文章。

3.研读辞令。这也可作为读《左传》的一个重点。《左传》中不少奉命出使者的“辞令”,典雅从容,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确曾有效发挥了作用。例如《左传·宣公三年》记载: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相传禹铸九鼎,夏商周三代视之为国宝,看作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有夺取周朝天下,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是王孙满“在德不在鼎”的回答,不疾不徐,理据充足而暗含机锋,强调周天子“君天下”的至高地位,遏制了楚庄王的觊觎之心。

《左传》所记录的使者辞令,往往精彩而富于画面感。研读这样的文段,不妨采用改编剧本的方式:选定文段,品读其妙处,然后将其改编成可供10分钟以内演出的话剧脚本。较长的一段“辞令”,剧本中不妨设计为几层对话,加上对人物神态的说明。如果几个伙伴合作,在适当场合演给大家看,相信会很有趣。

当然,如果想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了解得更全面,那就应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上,进一步阅读《左传》全书。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很值得参考。 bR6b/Zg3KUGT9lPOXAxirkqn+Q2DmEhXsxluRKcS5s4xAthnykITYClnvk+oZKu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