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联想,是指在任意两个信息之间,通过联想把它们紧紧地联结 起来。
任何两个毫无关联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加入额外的动作、故事等方式把它们紧密地联想起来。
例如:老鼠—飞机
老鼠跟飞机,本来毫无关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发挥想象力,让它们产生各种联系:
老鼠啃坏了飞机;
老鼠开飞机;
老鼠跳上了飞机;
老鼠从飞机上跳了下来;
老鼠举起了飞机;
老鼠在造飞机;
……
图2-6 对应联想示意
人类的想象力是无限的,任何两个信息之间,都可以创造出许多种不同的联想。
在记忆一些简单常识的时候,对应联想法就能派上用场。
世界最长的河——尼罗河
联想:最长的河在流淌的时候,会带走很多泥和螺(“尼”和“罗”的谐音)。
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联想:最大的群岛面积很大,可以容纳一群一群的马在上面奔跑。
世界最小的洋——北冰洋
联想:最小的洋,也叫作“baby洋”(“北冰洋”的谐音)。
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
联想:最大的盆子里装满了坚果(“刚果”的谐音)。
对应联想,是指两个信息之间的联想。而串联联想则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信息从前到后联想起来。
例如:鹦鹉、钥匙、大门
联想:鹦鹉嘴里叼着钥匙,打开了大门。
信息多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图像的先后顺序,以免混淆。
例如:钥匙、鹦鹉、大门
如果这样联想:钥匙被鹦鹉叼着打开了大门。
从文字上看,“钥匙”出现在“鹦鹉”前面,但是从想象的画面来看,我们看到的就是鹦鹉叼着钥匙,因此在回忆的时候,顺序可能就会出现错误。
可以这样来联想:我把钥匙扔给了鹦鹉,鹦鹉打开了大门。
串联联想对于训练我们的想象力、联想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来进行一组词语的串联联想练习:
北京 森林 神仙 美丽 神话 豆芽
秋千 医生 埃及 轮船 唐诗 韩国
嫦娥 飞快 静止 喇叭 长城 好吃
上面这组词语,有具象的词语,也有抽象的词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发挥想象力,把这些词语从前到后串成一个小故事:
北京 的 森林 里住着一个 神仙 ,她长得很 美丽 ,就像 神话 故事里所写的那样,她有着 豆芽 一般的苗条身材。
她在荡 秋千 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 医生 建议把她送到 埃及 进行治疗,他们一起坐着 轮船 ,在船上比赛背 唐诗 ,结果却到了 韩国 。
在韩国他们遇到了 嫦娥 ,嫦娥(飞快)地从镜子( 静止 )里拿出一个 喇叭 ,把他们吹到了长城,神仙吃了几块 长城 上的砖头,觉得非常 好吃 。
通过上面的一连串想象,这些词语在我们的脑海中化成了丰富生动的画面,在回忆的时候,它们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快速跳出来了。其中,“静止”这个词语,我们运用了谐音法,转化为“镜子”的图像,这样就更利于联想记忆。
串联联想法,有很广泛的用途,尤其用于一些无规律资料的记忆。例如我们要记忆鲁迅的部分作品:
《故乡》《社戏》《孔乙己》《一件小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Q正传》《药》《呐喊》《彷徨》《狂人日记》《祝福》
可以这样编一个故事来进行联想记忆:
鲁迅回到了 故乡 ,看了一场 社戏 ,讲的是关于 孔乙己 的 一件小事 。看完之后,鲁迅穿过了 百草园到了三味书屋 ,去拜访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正在看一本名为 《阿Q正传》 的书,边看边喝中 药 ,中药很苦,他痛苦地大声呐喊,在过道上走来走去、很彷徨,最后差点 发狂 了。鲁迅赶紧给他送上美好的 祝福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能把鲁迅的这些作品按顺序一个不漏地记住了。有些资料如果并没有严格的顺序规定,我们也可以按照有利于联想的方式把它们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
串联联想是训练我们联想能力的很好的方式,如果无规律的词语都能通过发挥想象力轻松联结起来,那些有规律的资料就更容易了。
前面的对应联想法和串联联想法,主要适用于无规律信息的记忆。而对于有规律的信息,例如诗词、课文、古文、专业书籍等,如果内容不是特别多,就适合用情景联想法。
情景联想法, 是根据文字内容展开想象,同时通过加入额外的动作、故事、逻辑等,把前后文的图像联想起来,构想出生动活泼的、连续的情景。
我们来看这首诗: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翻译 :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不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蹿,那是暴虐的雨点。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本诗的情景 联想 :
我正坐着船在西湖上游玩,忽然,大片黑云飘了过来,把山顶都遮住了,大滴大滴的雨点像珠子一样“啪嗒啪嗒”地跳到船上,我赶紧躲到船舱里。正当我着急的时候,忽然,一阵卷地风刮了过来,把暴雨都吹散了,我跑到船舱外一看,望湖楼下的水清澈地倒映着蓝天。
图2-7是把诗句的文字,按照情景联想的过程大致画了出来,看着图按文字表达的顺序,看一看,想一想,记忆会更清晰。如果有时间,可以拿出彩笔,把整个图按照文字表达的顺序加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记忆效果就更好了。这种边上色边记忆的方法,叫作“涂鸦记忆”(本书绝大部分的图例,都可以用涂鸦记忆的方式来加深印象,欢迎尝试)。
图2-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涂鸦记忆示范
普通的理解记忆,如果根据翻译的文字展开想象,也同样有图像感,这比起死记硬背也要好很多,但是缺乏连续的情景感。
情景联想与普通的理解记忆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更具有连续的情景感。例如,刚开始的时候加入了“我正坐着船在西湖上游玩”,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加入了“正当我着急的时候”。这样,整个画面就更像一个有场景、有情节的连续故事。
从记忆的角度来看,对于篇幅较短的诗,上下文之间本来也不容易脱节,所以情景联想法的威力并不那么明显。我们再举一首稍微长一点的诗来做说明。
例如这首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翻译: 清晨我走进这座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的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一般的文字翻译,是按照一句一句来翻译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因此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记忆困境:每一句都读得很熟练了,可是背完第一句之后,第二句就想不起来了(或者背完第二句想不起第三句)。
情景联想的作用,就是解决这种上下文之间联系不紧密、容易断片的问题,让我们大脑里的图像能够像电影情节那样连续展现,以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
本诗的情景 联想:
清晨我来到一座古老的寺庙,推开大门,一道灿烂的阳光透过高高的树林照在我身上。我沿着树林里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往前走,越往里走,感觉越幽静。路的尽头是一座禅房,禅房周围布满了树和花。我在禅房门口抬头一看,看到了一座山,阳光从山那边照射过来;阳光之中有几只小鸟在欢快地飞着、叫着。小鸟飞过了一个水潭,我低头一看,水潭里倒映着小鸟和我的影子,让我的心完全放空了。我看着潭水陷入了沉思,只感觉到鸟的叫声和其他各种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一片寂静。忽然,寺里的一阵钟声让我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共有4句,即使理解了,有了初步的图像感,要想从前到后顺利背下来也并不容易,因为4个句子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所以,需要运用情景联想法,把这4个句子更紧密地联想起来。
图2-8 《题破山寺后禅院》情景联想示意
这首诗情景联想法运用的重点,有这样几个地方:
“初日照高林”与“曲径通幽处”之间,是这样联想的:“沿着树林里弯弯曲曲的小道往前走”,这样,“曲径”跟“高林”就有了联系。
“禅房花木深”与“山光悦鸟性”之间,是这样联想的:“我在禅房门口抬头一看,看到了一座山”。“禅房”跟“山”之间,本来没有什么联系,通过想象“在禅房门口抬头看到一座山”,它们之间就联系起来了。
“山光悦鸟性”与“潭影空人心”之间,本来也没什么关联,我们想象小鸟飞过了一个水潭,就在它们之间建立了联系。
在潭水前沉思,各种声音慢慢消失,这样的想象又在“潭影空人心”与“万籁此俱寂”之间建立了联系。
有了这些前后联系,整首诗就构成了一幕幕具有很强连续性的生动情景,成为一部小电影、一个小视频,这样我们大脑强大的图像记忆能力就被调动出来了。
情景联想与普通文字翻译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大脑中要主动构想画面;二是句子之间要加入额外的联想,让整个想象更有情节感。这两点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大脑构想具有情节感或故事感的连续图像,通俗点说,就是编故事,编一个有情节的、生动连续的故事。
对于专业的资料,很多时候也适合运用情景联想法。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
:
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一)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二)通缉在案的;(三)越狱逃跑的;(四)正在被追捕的。
“扭送公安机关”“正在实行犯罪”“通缉在案”“越狱逃跑”“追捕”等关键词,要在大脑中构想相应的画面,并不难。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连续的情景,可能就会记不牢,或者读很多遍都记不全。
运用情景联想法,可以这样来记忆:
有一次,我看到有个人在砸银行外面的取款机(正在实行犯罪),我立刻抓住他,把他扭送到公安局(扭送公安机关)。到了公安局之后一审问,原来他还是个通缉犯(通缉在案),赶紧把他关了起来。但没想到第二天他却越狱逃跑了(越狱逃跑),公安局给我打电话,邀请我一起去追捕他(追捕)。
情景联想,就是尽量把要记的内容编成故事,编的故事越生动、越有趣,记忆效果就越好。
情景联想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只要是成段的文字(例如诗词、课文、古文、专业资料等),原则上都适合运用情景联想法。但是,如果文字内容比较多(例如长篇诗词、长篇文章、较长的段落等),要去编一个长的、精彩的故事,就不那么容易。这个时候,就可以考虑用关键词联想法。
关键词联想法,就是从记忆资料之中,挑选出一些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通过串联联想法把这些关键词记住,最后再通过这些关键词来回忆整体的资料。
例如这首诗:
风急天高 猿 啸哀,
渚清沙白 鸟 飞回。
无边 落木 萧萧下,
不尽 长江 滚滚来。
万里 悲秋 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 登台 。
艰难 苦恨繁霜鬓,
潦倒 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用情景联想法也可以记,但前后文之间的关联不是那么紧密,要想编出生动的故事,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琢磨。如果想要更方便地进行记忆,也可以考虑用关键词联想法。
我找了8个关键词:猿、鸟、落木、长江、悲秋、登台、艰难、潦倒。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8个关键词从前到后联系起来,可以这样进行联想:
一只 猿 飞扑到树上去抓 鸟 ,鸟是抓住了,但是因为树枝承受不住猿的重量,所以树枝落了下来( 落木 ),落到了 长江 里。猿和鸟不会游泳,它们非常悲伤( 悲秋 ),正好它们被冲到了一个台上,它们努力地爬上那个台( 登台 ),爬得非常 艰难 ,最后力气用尽,又倒在了江里( 潦倒 )。
图2-9 《登高》关键词联想示意
有时候整个关键词不太好联想,用其中的一个字也可以,例如“悲秋”我用的是“悲”,“潦倒”用的是“倒”。
记住了这些关键词的顺序,然后就可以通过它们,把相应句子的顺序回忆出来了。
记忆的关键在于提示。死记硬背缺乏提示的线索,即使整首诗读得很熟练,经常也会出现背了两三句就想不起后面句子的情况,如果有人能提示一个词,就能继续背下去。
关键词联想法就解决了提示线索的问题,自己先把提示的关键词找出来,然后把这些关键词的顺序牢牢记住,每一句都能通过关键词的提示进行回忆,这样,就不会出现记忆卡顿的情况了。
找提示关键词,有几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尽量找图像感突出的。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句,“风”“天”“猿”都是名词,但“风”和“天”的图像感都不够突出,而“猿”的图像感就很突出,有很强的提示作用,所以我们选择了“猿”作为关键词。
第二个原则,尽量选择句子前面部分的关键词。因为一句话之中,提示第一个词,会更容易回忆整句话,而提示最后一个词,前面的部分倒不一定能想起来。例如“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虽然“鬓”和“酒杯”都更有图像感,但对于整句话的回忆,就不如“艰难”和“潦倒”更有效。
第三个原则,就是哪个词更有利于整篇的串联联想,就找哪个词。例如“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虽然“登台”是最后一个词,但它跟前后的“悲秋”“艰难”两个关键词更容易进行联想,所以我们就选择了“登台”作为关键词。
总之,关键词联想法中的关键词,主要起到提示的作用,只要觉得哪个词更有利于整句的提示以及前后文的联想,都可以选用,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相比古诗,现代诗的文字通常更多一些,往往适合用关键词联想法。例如徐志摩的这首: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 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 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 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 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 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 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 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共7段,我们从每一段里找了一个有较强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共7个关键词:招手、金柳、青荇、清泉、长篙、放歌、衣袖。
然后把这7个关键词联想起来:
我向金柳招了 招手 , 金柳 树下就飞起了一条 青荇 (青色的水草),青荇飘落到一潭 清泉 里,清泉上有人在船上边撑着 长篙 前行边 放歌 ,雄浑的歌声把我的 衣袖 都震动起来。
这个联想的过程看起来虽然有点儿“无厘头”,但毕竟让7个毫不相关的词语都有了关联,让我们可以从前到后一个不漏地回忆出来。
记住了这7个词语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们作为回忆线索,把相应的段落文字回忆出来。
当然,如果你对原文不熟悉,只是记住这7个词语,也是很难回忆原文的。所以,在找关键词进行联想之前,需要先把原文的图像都好好想几遍,基本上每段的文字都熟悉了,再进行关键词联想,这样就能很快记下来。
如果遇到关键词能想起来,但相应段落却不能完全回忆出来的情况,那说明对原文还不够熟悉,可以通过想象、联想的方法,把原文再加深记忆。
现代文(包括语文课文、各种专业科目)的文字也比较多,很多时候也适合用关键词联想法。
例如《庐山的云雾》里的这段: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 山头 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 半山 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 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 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像上面这段文字,如果用图像记忆法,通过想象,就能想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然后有意识地从中找出关键词,例如找出“山头”“半山”“山谷”“山峰”,这样,我们在回忆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如果再进一步把山的位置所对应的云雾的姿态找出来,例如“山头—白色绒帽”“半山—玉带”“山谷—大海”“山峰—天幕”,这样进行对应联想,就能把整段文字轻松记住。
古文用关键词联想法的机会也挺多,例如《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第一段:
昔之得一者: 天 得一以清; 地 得一以宁; 神 得一以灵; 谷 得一以盈; 万物 得一以生; 侯王 得一以为天下贞。
这段文字,把“天”“地”“神”“谷”“万物”“侯王”找出来,通过串联联想来记住它们的顺序,可以这样联想:
天地 之间有一个 神灵 ,他在河 谷 里洗澡,洗完澡之后,变出了 万物 ,然后安排一个人作为 侯王 来管理这些万物。
然后再进一步把“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侯王—贞”这些词语进行对应联想,把它们的对应关系记住,这样,整段话就能一个不差地记下来了。
关键词联想法与情景联想法都是很常用的联想记忆方法,都需要编生动活泼的故事,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
情景联想法不需要特别去找关键词,只是强调要有从前到后完整的故事情节,整个联想的过程跟原文的含义是高度相关的,有助于对原文加深理解。
而关键词联想法则需要找出原文中能帮助回忆的关键词,然后通过串联联想把这些关键词记住,串联联想的过程可以跟原文的含义无关,即使跟原文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也没关系。
相比而言,关键词联想法对原文的理解上的帮助,比情景联想法要弱一些。也就是说,关键词联想法对理解的帮助不那么大。所以,在能运用情景联想法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建议尽量多用情景联想法。只是当记忆资料比较多,情景联想比较难展开的时候,再考虑运用关键词联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