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2

让自闭症儿童进行人生融合的第一步,你需要这本书。

逼迫自闭症儿童家长的,除了自闭症本身,就是时间——孩子一天天长大,你却不知道他的未来会怎样。

第一个难关,就是让孩子进入幼儿园。在此之前,无论在机构还是居家,我们的孩子都经过了时间不等的干预,很多孩子也一直在进步。而进入幼儿园,则是他们真正迈向融合的第一步。

毕竟,孩子跟家长及康复师的互动,只是他们一生中难度最低、包容度最高的社交,而这种社交不可能保护他们一生一世。

根据邹小兵教授的研究,普通孩子在幼儿园里,平均一天要说600句话,这相当于跟外界的600次互动。如此高密度的信息和社交刺激,无疑能够为孩子未来的认知、情绪和学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别说自闭症孩子,即便普通孩子在这方面有所缺失,也会在他们人生起步的早期,带来日后很难弥补的差距和缺陷。

对自闭症孩子来说,能否顺利在幼儿园“幸存”下来,取决于他有多大的可能性进入小学,甚至初中、高中,进而融入社会。

因此,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都会尽全力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很多孩子还有可能被幼儿园频繁劝退,然后家长屡败屡战……一路走下来,真是一把辛酸泪。

但是,我们期待将孩子送进幼儿园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孩子不被劝退。如果孩子缺少邹小兵教授说的那“600次互动”,每天只是沉溺在自我世界和刻板行为中,枯坐或游荡于集体之外,那么他们可能还不如不入园,交给家长自己带。

袁巧玲博士的这本《慢飞天使要上幼儿园了》正是为此而来。所有家长担心的问题——已知的和未知的,在这本书中都有充分的阐述和解答。

袁巧玲博士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行为分析博士和实践教学硕士,国际认证博士级行为分析师(BCBA-D),也是大米和小米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她的学术功底和实操能力,用“全国一流”“学贯中西”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

袁巧玲也是一位称职辛苦的妈妈,随着自己育儿经验的不断拓进,在既有的自闭症干预体系中,她越来越倾向于发掘自闭症孩子与普通孩子趋同的那一面,求同存异、扬长避短,以实现康复干预和社会融合的最大化效果。

自闭症孩子本质上也是孩子,忽视这一点,一味强调他们的短板和迟滞,不仅会夺走他们应有的快乐童年,更会剪断他们的翅膀,导致活动半径越来越小。

自闭症孩子也有自己的特殊需要,从这些千人千面的特殊需要出发,做好家长能做的一切,再与幼儿园园长、主班老师、同学及家长进行良好沟通,驱动他们做好准备,更有能力接纳与帮助我们的孩子,这也是我们每一位家长必须面对的课题。

你如果躲避了一个问题,孩子就会在幼儿园里遇到更多的问题。怎么办呢?袁巧玲博士的这本书里讲得非常清楚。我就不多嘴了。

我只是想说,尽管我女儿小米的自闭症后来被证实为一场误会,但十几年前,在她刚被“确诊”时,我的痛苦、焦虑和无助,不亚于任何一位自闭症家长。

区别就在于,当时的我,并不认识袁巧玲博士,也没有这本书可以看。

我们和孩子的未来会更好吗?从这点来看,一定会的。

姜英爽
大米和小米公司创始人 Wgi1BFBXq0iFrtOYmjtFfKjtOnB0PXCL7KknM+7rX8TddW4E0EDERMF8Xy8M+Rb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