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特别喜爱里昂比恩公司的案例,尤其喜欢和学生分享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里昂·比恩的故事。比恩的决策更多地从核心价值观出发,而不是公司的发展和收入的最大化。对此,比尔一直津津乐道。这一点和MBA教育中常见的心智模式大异其趣,后者以更多的收入为目标,而里昂·比恩更多地选择分享财富。他用这些钱更好地照顾顾客,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善待他们,他用这些钱培养出令人自豪的企业文化,然后把更多时间花在公司之外。在比尔看来,创业的成功主要不在于一个人做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伟大的绘画或音乐作品反映的是艺术家的内在价值观,同样的道理,一家伟大企业反映的是企业领导者的内在价值观。
比尔用比恩的案例引导学生、挑战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明确的人生哲学:一种不被金钱定义的人生理念。比尔最喜欢引用的案例名句(读者会在随后的旧版原文中读到这句话)同样来自里昂·比恩。有人认为,比恩应该谋求更快的发展,赚更多的钱。对此,比恩给出这样的回答:“我已经为自己挣得了一日三餐,吃不下第四顿了。”
金钱从来都不是比尔最主要的人生评价标准。假如比尔在人生最后20年里更注重商业成功的最大化,他本可以赚到更多钱——很多很多的钱。可他选择了教书育人。比尔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我懂得了一条最基本的人生道理:如果把金钱当作衡量人生成败的唯一标准,那么你永远不会成功。真正的标准应该是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核心价值观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意味着价值观先行,目标排在价值观之后,同样排在价值观之后的,还有战略、战术、产品、市场选择、融资、商业计划和每一项决策。比尔让我懂得,一家企业不应该过多地从商业计划书出发,而是应该从自己的“独立宣言”出发。它指的是对自身价值观的明确宣示。它应该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价值观永远先行,其他紧随其后——商业经营如是,工作如是,生活亦如是。
比尔教导我,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软物质”(soft stuf)。用价值观指导生活是硬道理。
我的一项核心价值观来自比尔经年累月的教导,它就是重信守诺。比尔告诉我:“一定要谨慎地承诺。根本不存在‘体面’的失信。”
2005年,我承诺做一场闭幕主旨演讲。那是一场在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举办的活动,时间是10月25日。没想到,在我原计划起飞的10月24日,飓风威尔玛横扫整个佛罗里达州南部。600万居民断电,机场关闭,机库大门紧闭不开。我以为组织者会打来电话,取消之前的约定。但那场活动在飓风前已经开始了。组织者如果取消活动,就可能彻底断送自己的前途。组织者希望我无论如何都赶到现场,为在场的嘉宾演讲。反正他们困在了佛罗里达,无处可去。
我该怎么办?
要不要取消?我和我的团队争论不休。这时,我想起比尔曾经的教导,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说好的演讲真的做不到吗?确确实实不可能吗?”
并非如此,但是希望很渺茫。我可以先飞到奥兰多,那里的航班还照常起飞。我会在24日深夜到达,接着连夜驱车前往会场,全程需要四五个小时。只要没有断路,只要避开满地的电线、断树枝和扭曲变形的交通标志牌,我就有望在25日上午抵达会场。我就是这样做的。24日午夜,我飞到了奥兰多,连夜开上了萧索无人的高速公路。当我抵达劳德代尔堡时,当地的电力还没有恢复,人们在超市门口排着长队购买饮用水和食物。我准时抵达会场,在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中完成了闭幕主旨演讲。
比尔让我慢慢懂得,谨守核心价值观的生活通常不够方便,它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是代价高昂的。这的确是一场硬仗。无论何时,无论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我都没做到过尽善尽美,但是,比尔的教导和示范让我不断地贴近它。比尔告诉我,一个人必须不断地自我修正,就像一艘在星群的指引下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有时难免偏离航向,但价值观一直在头顶闪耀,让你回到正确的航向上来。一个人的航行会一直这样继续下去。我们会这样走过整个人生,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充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