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开国起,汉朝最危险、最强大的敌人就是北方蒙古高原的匈奴,虽然从汉高帝到汉景帝的60多年间一直奉行和亲政策,但匈奴仍然不时牧马南下抢掠汉朝北方的诸边郡。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汉武帝继位,匈奴问题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要务。志向高远、雄才大略的少年皇帝决心改变60多年来屈辱的对匈关系,准备对匈奴开战。
恰在此时,匈奴降者称匈奴曾在几十年前攻打在祁连山、敦煌一带放牧的大月氏部落,杀了大月氏王,并用他的头骨为饮器,大月氏西逃,痛恨匈奴,却找不到共同攻打匈奴的合作者。汉武帝听说此言,想与大月氏联合攻打匈奴,但道路被匈奴隔绝,风险很大,因此要招募出使大月氏的使者。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时任皇帝郎卫(警卫)的张骞应募,率领一行100人的代表团从当时位于汉帝国最西部的陇西郡出发。途经已被匈奴占领的河西走廊时,张骞被匈奴俘获,扣留了10年,并且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与之生子,但仍然持汉节不失。汉节“ 以竹为主,柄长八尺,以牦牛尾其眊三重 ”,长约1.8米,代表皇帝与国家,是身份与忠诚的象征,因此使者又称“使节”。终于在某一天有了逃跑的机会,张骞抛妻别子,却没有返回汉朝,而是率领部属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以完成10年前的使命。
张骞一行向西翻越时称“葱岭”的帕米尔高原,到达位于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首都贵山城(可能位于今塔吉克斯坦苦盏),据张骞观察:“
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
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
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
”
和现代人一样,大宛的富人喜欢窖藏葡萄酒。
“宛”(yuān)是巴利语“耶婆那”(Yavana)的音译,是古代印度对希腊人的主要一支“爱奥尼亚人”的称呼,“大宛”在字义上就是“大爱奥尼亚”,与其南方的“大夏”即“希腊—巴克特里亚”都是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远征的结果。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在中亚形成了两个希腊人国家,而大宛的首都贵山城很可能就是“极东亚历山大城”。这是中华文明与希腊地中海文明第一次直接接触,是两大文明跨越帕米尔高原的握手。
大宛王听说大汉富裕,却无从交往,所以见到张骞很高兴,问他要去哪里,张骞告诉了他此行的目的。之后大宛王为张骞配备了向导和翻译,他们一行经过康居(中心区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渡过妫水(阿姆河,希腊人称为Oxus),到达了大月氏。张骞向大月氏女王表达了汉武帝10年前的意愿:大汉与大月氏两家联合夹攻匈奴。当时的大月氏刚刚征服了希腊人的大夏,享受到了高度发达的希腊文明,因此大月氏人安居乐业,乐于偏安,女王已经失去了复仇的心思——能否打败匈奴另讲,即使打胜了,也不过是重回故乡河西走廊的草原牧马放羊,有如今天从一线城市回到牧区,这个建议对大月氏女王毫无吸引力。张骞“ 竟 不能得大月氏要领 ”,没有达成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目的。
阿富汗位于四战之地,早在张骞到达前的400多年,便已被居鲁士大帝建立的波斯帝国吞并为巴克特里亚省。而在此后的200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希腊联军灭亡了波斯帝国,阿富汗又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以及帝国分裂后的塞琉古帝国的巴克特里亚省。又过了100年,中亚兴起的帕提亚部族南下占领了伊朗高原,建立了安息帝国,又称帕提亚帝国,将塞琉古帝国与其东部分割,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独立建国,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当时中国人称之为“大夏”。
留在大夏一年多,不得要领的张骞决定回国复命,此时他已经离开长安12年了。早在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已经与匈奴开战,到此时已经涌现了一颗光彩夺目的将星——卫青,他的胜仗一个接一个,大汉正逐渐获得对匈奴作战的优势。张骞启程回国的这一年,卫青因军功被封为长平侯。当然,远在万里之外、异乡绝域的张骞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
充满好奇心的张骞再次翻越葱岭,他从蓝氏城一路向东,很可能路过了阿伊哈努姆,再沿着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的科克恰河谷,走到了妫水上游的喷赤河谷,就进入了俗称的“瓦罕走廊”。这条路线是葱岭东西两侧交流的常规路线,它将成为“丝绸之路”的一条主要干道。700多年后,一位名叫玄奘的僧人从印度东归长安时,也将从这条道路走过。
翻越葱岭以后到达莎车绿洲,张骞决定取道昆仑山北麓归国。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人俘获,他想绕开河西走廊,取道青藏高原上自然条件恶劣的羌人地区(羌中)返回长安,结果再次被已经占领了西域的匈奴俘获。张骞“
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
”
,因此即使再次被俘获,也没有因逃跑而受到匈奴人的处罚,反而被送回家中,与妻儿团聚。这次张骞被扣留了一年多,后趁着单于身死,匈奴内乱,携带妻儿和他的随从堂邑父一道逃回了长安。堂邑父是胡人,善射,他们一路捕猎返回长安。张骞出发时有100人,13年后的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原使团中仅有这二人得以生返长安。从未想到竟然还能重逢的汉武帝提拔他为太中大夫。梁启超称赞张骞:“
坚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开幕第一人
。”
梁启超的这句话并不是夸张,正是张骞此次的“ 凿空 ”之旅,使得当时的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临洮以西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西的西域,西域最西部的葱岭,葱岭以西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的第一手信息。如同15世纪末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当时正处于文明青春期、奋发进取的中国人也发现了自己的“新大陆”:这是一片充满别样风情的异域,那里很多人都是金发碧眼白肤,有各种各样当时中国闻所未闻的物产,尤其是汉武帝最心仪的“汗血宝马”。
极具好奇心与开拓精神的汉武帝此时也不过31岁,当年他派遣张骞时才不过18岁。他非常喜欢听张骞讲述自己的传奇探险故事,那么正当盛年、锐意进取的汉武帝将做出什么改变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决策呢?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
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
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
秦统一后至汉武帝前期,秦汉版图的最西界仅到临洮(今甘肃岷县)一线,张骞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第一手的西部世界信息。汉武帝了解到东西长达1000余公里,地处祁连山、北山间狭窄的河西走廊是通往西域的最主要通道,可以隔绝蒙古高原的匈奴人与青藏高原的羌人,而且水草丰茂,可兼农牧,是匈奴人的主要经济基地。单纯的游牧经济非常脆弱,受自然气候影响很大,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匈奴趁着秦末战乱,南下占领了时称“河南地”的河套与陕北,又于汉初驱逐了大月氏,占领了河西走廊,并进一步占领了西域(南疆塔里木盆地),这三地成为维系匈奴物资来源的重要经济基地,而且河南地与河西走廊从北、西北两个方向对汉朝形成了包围之势。汉武帝对匈奴的战略就是在不断北征漠北蒙古高原、杀伤匈奴有生力量的同时,逐步夺取这3块经济、军事战略要地,以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包围,同时扼杀匈奴的生存空间,因此汉军要不断西进。
张骞不仅是历史记录的从中国到达中亚的第一人,也是从中亚到达中国的第一人,他的路线也被《汉书·西域传》记录了下来,从北道西行,从南道东返,这就是李希霍芬丝绸之路地图的来源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对丝绸之路路线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