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马之路:丝绸之路最终贯通

列郡祁连 ”后,通往西域的通道敞开,同年张骞向汉武帝提出结交乌孙共同夹攻匈奴的建议,得到汉武帝同意后,他第二次率领300人代表团出使西域。这次他到达了位于匈奴以西、伊犁河谷与中亚草原的乌孙,而他派遣的副使则继续西行至位于伊朗高原与两河流域的安息(帕提亚帝国),安息派骑兵2万人在东部国境迎接;其余副使分别被派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身毒等中亚、西亚、南亚诸国;随后的汉使最远到达了条枝(退到地中海东岸的塞琉古帝国)、黎轩(地中海南岸埃及的托勒密帝国),中国从此与地中海地区有了直接的政治、经济联系。西域诸国也派遣使节前往长安,由此汉与西域诸国形成了常态化的官方、民间交往,商人也沿着西域南道、北道进行贸易往来,西域的特产石榴、黄瓜、葡萄、葡萄酒、苜蓿、乐器、良马等被运送到中国,还有后来的佛教东传,中国则将以丝绸为代表的特产商品西送,终于形成了由中国至地中海的“丝绸之路”。

由于当时匈奴仍然控制着塔里木盆地的西域诸国,作为西域东边门户的楼兰国(罗布泊)、姑师国(即车师国,今吐鲁番)经常截杀汉使,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遣从票侯赵破奴将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灭楼兰、姑师,并列亭、障等军事驻所及设施至玉门关,确保西域道路的畅通,汉朝的军事、政治势力开始进入西域。

西域诸国中,位于西端富庶的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繁荣强大,有70多座城,人口30万,兵员6万,且出产“汗血宝马”。为了索要重要的战略物资——汗血宝马及其马种,太初元年和二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3年)汉军在李广利率领下两次沿着西域北道、南道,分道合击,翻越帕米尔高原万里远征大宛,沿途原归属匈奴的西域诸国纷纷归顺;远征前后长达4年,最终取得胜利,大宛斩国王首级奉送汉王朝,又献马3000匹,派遣太子到长安为人质,年献天马2匹,汉使采葡萄、苜蓿种子而归。从此汉朝威震西域诸国,版图扩张至今新疆中部,势力更是越过了时称葱岭的帕米尔高原。汉朝又在敦煌郡设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今新疆罗布泊),设有亭,在轮台、渠犁(今新疆尉犁以北、库尔勒以南)驻扎数百士兵屯田,并设置使者保护田地,储存粮食,供应汉使。

此时汉朝的版图已经向西扩张至今新疆轮台一带,比起秦朝时的西部边境临洮(今甘肃岷县)向西扩张的直线距离达2000公里,并将匈奴的势力逐出西域,夺取了匈奴的最后一块经济基地。至此,汉朝对西域南道、北道的第三个重要地标“葱岭”实施了有效的控制,汉朝的官吏、军队、使节、商人可以沿着丝绸之路顺利地由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到达西域,然后翻越葱岭到达中亚,而中亚诸国的国王、贵族、官吏、商人则得以东行到达长安。

天马、汗血宝马,即现在的阿哈捷金马

因此对中国人来说,“丝绸之路”既是佛教东传之路、犍陀罗艺术东传之路,又可以称为“天马之路”。

现在的土库曼斯坦拥有世界最大数量的阿哈捷金马(Akhalteke horses),但也只有3000多匹,这就是汉武帝不惜以倾国之力、两次远征大宛追索的汗血宝马。《史记·大宛列传》最早记录了汗血马:“ 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 马嗜苜蓿 ”,所以要引进马一定要把它的食物苜蓿也引进过来,那时候,葡萄、苜蓿、石榴也都是从西域传到中国的。由此开辟了中国的“天马之路”,即西方人的“丝绸之路”,各取其所需。可以说汗血马对丝绸之路的开辟居功甚伟。

大宛的富人将葡萄酒贮藏在地窖里面——和现在的富人一样,这个悠久的传统一直传到现在。张骞一定是第一个吃到葡萄和喝到葡萄酒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记录它们的中国人。

张骞第二次出使刻意结交的乌孙国有人口63万,兵员近19万人,是西域强国。汉朝以和亲、礼物拉拢,乌孙逐渐疏远匈奴而亲汉。

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军16万骑兵分五路北征匈奴,匈奴老弱奔走,驱赶畜群遁逃,五路大军斩获很少;但乌孙昆弥(乌孙的王号)率领5万骑兵与汉校尉常惠的军队从西方进攻,至右谷蠡王庭,斩获4万首级,马、牛、羊、驴、骆驼共70余万头。这年冬天,匈奴单于亲自率领数万骑报复、进攻乌孙,撤军时忽遇大雨雪,一日深丈余,军民、畜产冻死生还者不到十分之一,于是北方的丁令、东方的乌桓、西方的乌孙三路合击匈奴,斩首数万级,俘获很多马匹、牛羊,此外匈奴民众因大雨雪死亡者达到十分之三,畜产死亡一半,匈奴的附属国全部瓦解脱离。

几乎与此同时,于西域驻军屯田的骑都尉郑吉攻灭了车师国,随后匈奴发生内乱,日逐王决定投降汉朝,郑吉征发渠犁、龟兹(都城在今新疆库车县城附近)诸国5万军队迎接日逐王部,汉军威震西域。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郑吉因此被任命为西域都护,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距离阳关2700余里,匈奴从此不敢与汉争夺西域。西域都护肩负督察西域乌孙、康居等36国的任务,有征伐、废立诸国君主之权,这标志着自巴尔喀什湖向东南,包括整个帕米尔高原在内,天山南北的广大西域地区正式归属汉朝的版图。

匈奴历经汉、乌孙及周边民族的轮番打击后,各部分裂内战,再兼天灾,汉宣帝秉承《春秋》“ 不伐丧 ”的原则,决定不乘人之危,而是以德服人。几年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决定归附汉朝。汉宣帝为此特地召开会议讨论呼韩邪单于朝见的礼仪,丞相黄霸、御史大夫于定国认为单于朝见的礼仪应该如诸侯王,且位次要在诸侯王之下;但太子太傅萧望之认为应该对待单于“ 以不臣之礼, 位在诸侯王上 ”,以显示“ 羁縻之谊 ”,并最终被汉宣帝采纳,下诏“ 以客礼待之,令单于位在诸侯王上,赞谒称臣而不名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单于朝见汉宣帝于甘泉宫。朝见后,汉宣帝与呼韩邪单于共赴长安,诸蛮夷君长、王侯数万人,全部于渭桥夹道排列外接,向汉宣帝共呼“万岁”。至此与秦、汉为敌长达100余年的匈奴臣服,秦始皇、汉武帝没有达成的目标于汉宣帝手中实现,汉朝国威于此达到了顶峰。至此,大漠南北的蒙古高原、广大的西域诸国全部臣服于汉朝,困扰丝绸之路畅通的匈奴最终被解决。

如果河西走廊被匈奴人占领,西域也被匈奴人占领,丝绸之路是不可能通畅的,驮着丝绸出去是自寻死路,并非所有人都像张骞那样受匈奴人喜欢。所以这才是丝绸之路开通的主要目的——“ 匈奴右臂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立了西域都护,直接统治中亚和新疆等地区。所以开通丝绸之路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安全,任何的贸易交通安全性都是第一位的,出去以后九死一生的话,是没人敢去的,利润再高也没用。张骞就是九死一生,100个人出去仅剩下2个人回来,损失率高达98%,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因此丝绸之路是常识之路,也是安全之路。但道路的安全不仅在于要解决匈奴问题,还要有具体的配套措施。 wbxHj6eYSjovB1QYXOYnQRRMA7OxOI+nbv5EV/EyxWDl7wjzPjlgHa2ZRGrMfj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