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从县立中学到投笔从戎

1946年,10岁的昌耀在尚忠小学读完初小,随之告别了老家王家坪的乡间生活,随全家迁回他的出生地常德,进入常德的隽新小学读高小。而在这所学校旁边的隽新中学,他的伯父王其梅、父亲王其桂、四叔王其楝、五叔王其榘,都是从那里先后远走高飞的。1948年,昌耀从隽新小学高小毕业。但是,他并未能顺势进入父辈曾就读过的隽新中学。临近解放长沙之际的常德,部队云集,许多校舍都做了临时军营,因此无处升学。耽搁了一年后,昌耀于1949年秋考入桃源县立中学。不久,以常德一所教会院落为临时校舍的湘西军政干校招生,昌耀报考并被录取。不料,这位堂堂的军政干校生,并未能在身份突然转换的一夜之间,摆脱一个少年儿童的陋习——他因自小怕鬼不敢起夜,而仍在军政干校学生宿舍的大通铺上尿床。没过多久,他便被自己的这几泡尿,又冲回到了桃源县立中学。

昌耀自小怕鬼,但他自己却人小鬼大。一个13岁的少年考入一所县立中学,这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所走的常规道路,但他为何要放弃这所县立中学,而报考设在常德的军政干校呢?如果将昌耀及其父辈性格中的某些共性因素抽离出来加以综合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家族的男人们,人生位置提早前移的共同现象。昌耀的父辈们都是在少年时代便告别了家乡,把自己置身于同代人和时代的前沿。至于昌耀,也许还有这样一种盲目的心理趋向,这就是对于远方不明缘由的向往。而此时,设在常德的这所湘西军政干校,不但为他昭示了一个比距桃源的实际距离要远得多的远方,同时,还为他朦胧地昭示了一种迥异于寂寞沉闷的旧式家族氛围,由青年学子火热的青春和简朴军装组成的富有刺激性的红色生活。对于他,这种诱惑是无法抵御的。很快的,他又迎来了一次机会,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114师政治部在当地吸收青年学生入伍。但这一次,却与报考湘西军政干校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对哪所学校更好的选择,而是对于学校的彻底放弃。而年龄尚在13周岁的他要做出这种选择,父母会同意吗?昌耀本人也许更清楚这一点。于是,他干脆自作主张,瞒着家人去报考——结果,他又被录取了,并由此而成为114师文工队的一名队员。

就在部队即将开拔的前几天,已有两个多月未见到儿子的母亲几经打听,找到了部队驻扎的一座临街小阁楼,当昌耀得知这一消息想要躲藏时,母亲的脚步声已经从楼梯上传来。于是,无处逃遁的他赶紧跑回房间的床铺上,立时睡成大梦沉沉的模样,任凭憋出的一头闷汗在母亲慈爱的蒲扇下久拂不散,就是沉睡不醒……终于,母亲无声地走了,并把那把蒲扇留在了床头。她知道儿子所玩的小小的把戏,但却不愿让儿子继续难堪。她当然还知道儿子这一去就意味着什么,但她愿意听任儿子自己的选择。

当战友在身边告诉昌耀他母亲走了时,他一个鲤鱼挺身蹦了起来。在阁楼的窗口,他看见了母亲即将消失的背影——这是母亲最后的背影。由此一别,他再也不曾见到伴随自己成长到13岁的母亲。

关于自己的少儿时代,昌耀此后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在小小年纪就是一个闯入到社会的孩子。” eeq9aEIDEr2eB9a/YIjPQvwMmmG2hx5Gdfz4lPur6wDApulg+FhFkeaTlIvLqNJ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