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者小序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理解一个时代的人们如何思考问题,比理解这个时代的人们如何行动更为重要。

这是因为,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的行动就是受主体的思想支配的。历史行动者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对其本人的行为选择的影响,就是本书考察近代中国百年史的一个基本视角。

全书贯穿的一个基本线索是,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当政者、士绅知识分子、革命精英与变革者,在面对西方挑战与危机时代的困境时,他们固有的文化定见、思想理念、特定的思维模式,以及主体性的浪漫主义的激情等,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影响他们所做出的历史性行动与选择。

而这些行动的结果,又会持续地反作用于历史行动者,使他们在特定的思想气氛的影响下,产生新的“应对之道”,人们从这种“应对之道”中,既可以看到传统思想观念的顽强的惯性力量,也会发现新思潮的朴素粗放的活力。无论如何,思想、浪漫幻觉,甚至“非理性”激情,影响或支配人们的行动,始终是历史考察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由于思想观念的参与,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困境、环境的压力与外来的挑战,行动者运用固有的思想理念对挑战与压力的理解,以及他们在这些思想理念支配下采取的历史行动与选择,这些因素之间,就会形成持续的相互作用,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也就构成了人类文明历史演变的基本轨迹。

从这一思想视角考察中国百年史,是有助于人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思想观念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也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重新把握近代以来的中国大历史的丰富复杂的脉络。

当然,本书也特别注意到文化、思想、理念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本书特别考察了中西文明结构的不同。作者认为,中国前现代的“非细胞体”的“墙砖型”的社会结构,影响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观念,以及应对西方挑战的方式。

本书还指出,极端保守的儒家官学文化,往往会在钟摆效应的作用下,形成西化浪漫主义、激进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温床,并由此而产生“观念的陷阱”。所有这些复杂丰富的思想流变,都会对行动者的历史性选择产生影响。而这些都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与政治史的丰富内容。

由于文化与思想的惯性,这些在历史上影响人们行动选择的思想观念,仍然对后世的人们有影响,正因为如此,当代人也可以从历史中人的思想与行动的互动关系中,获得必要启示。

在分析历史的过程中,作者还进而指出,历史启迪我们,“有方向感的经验主义”与常识理性,是避免形形色色的激进主义、浪漫主义、教条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合理思想选择。

本书中的各篇文章,以不同的篇幅,或详或略地关注到了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战争、戊戌变法、清末变革与立宪、辛亥革命、民初政争、五四思想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作者力求通过对这些历史重大事件的分析,呈示出清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中国百年史的演变脉络与宏观大势。

实际上,这些内容合起来,也构成了作者对近代以来中国变革史的一种解释框架。 QeUCiWiFvoCkjEpoKoz5bfSzfMvNlfOuWTDPw6CjOnlwjmur1V1yE/bSyS5QZc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