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诗经》中的建都吟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约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经》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创作者应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士,其题材多样,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诗经》中的《雅》分为《大雅》和《小雅》,是当时宫廷贵族的乐曲,主要表现的是奴隶主上层社会的生活。《诗经》中的建都吟咏(《绵》《公刘》《崧高》《烝民》《皇矣》《文王有声》《韩奕》)主要出自《大雅》。早期城市一个重要功能在于修建高大之城墙以抵挡敌人的进攻,在冷兵器时代,这就意味着生存的基础与发展的可能。所以强大城市或都城的建设,是国家或氏族强盛的重要标志。了解了相关的背景,也就能够理解《诗经》中描绘城市建造的篇章为何会反复出现,相关建都吟咏不但表现内容较多,而且其语调与风格较为一致,大多包含颂扬与骄傲之意。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是周民族的史诗,它较系统记录了周民族的发展过程。《生民》《公刘》《绵》主要是描写周人的祖先带领大家走出穴居的岩洞,到平野聚居,然后选定地址,兴建都城的过程,奠下基业的周人部落逐渐发展强大,为日后取代商朝、问鼎天下奠定扎实的国力基础。

《公刘》着重记载了周代先祖之一的公刘迁豳以后开创基业的历史故事,所谓“乃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朱熹《诗集传》)。诗之开头部分写公刘出发前的各种准备。作为部落之长,公刘具有很强的组织才能。他在邰地划分土地疆界,带领民众开始辛勤的农业生产,将成熟的农作物全部入库,又将粮食做成干粮加以保存,然后,带领大部队携带弓箭干戈等各种武器,踏上了前往豳地的迁徙之旅。以下各章循环复沓,写到到达豳地以后的各种举措,“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公刘身先士卒,善于谋划,先是到原野上进行勘察,有时登上山顶四下眺望,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京师之野”的说法,朱熹《诗集传》曰:“京师,高丘而众居也。董氏曰:‘所谓京师者,盖起于此。’其后世因以所都为京师也。” 此说当可聊备一说。在大致选定地址之后,公刘率领众人开始了建立都城的各种准备,他时而察看泉水,时而测量土地,然后开始对建房、种植、养殖、采石等进行全面的规划。当所有的一切大体就绪,人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庆祝新都城的建立,然后推选他们的领袖。诗篇将公刘筚路蓝缕、建立邦国的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较为生动地呈现出一幅先民艰苦创业又其乐融融的生活图景。

《绵》同样较详细地记录了周人先祖从穴居到建立都城的全过程。古代民众尚未在地面上建造房屋之前,他们的居所乃是所挖的窑洞或地穴,所谓“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为避免敌人的侵袭骚扰,周人先祖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到岐下定居,才开始在地上建立屋宇,发展农业生产。在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在建立都城时,先是要察看地势,“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在地址选定以后,才开始进行前期的筹建工作,“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在经过了仔细的谋划、计算之后,古公亶父就率领族人们开始真正建造都城的过程。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原始社会,周人祖先在建造城池时就已有预先规划的思维,开展前期的勘察地形、寻找良址等工作,实属难得。

通过对周人建都过程的书写,我们得以了解到当时古典城市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它与近现代以来城市一般在工商业繁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程迥然有别,此类古典城市的内涵与我们当下所指的城市内涵并不相同,《绵》所描述的城市,农业是其根本。从诸如“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农业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先民已懂得疏导沟渠,修治田垄,来增加农业产量,而不是全然靠天吃饭。在《载芟》中也有关于城市农业的描写:“有略其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驿驿其达。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绵绵其麃。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有 其香,邦家之光。”从中我们可看出周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与相对的繁荣状况,在诗人笔下,五谷丰登,粮仓丰盈,祭祀中祭品芳香洋溢,其中显然不乏奴隶主贵族的溢美之词,对奴隶制王朝的粉饰,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可以窥见当时城市规模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其次,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与充当政治中心,所谓“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百堵皆兴,鼛鼓弗胜”即“百堵高墙,一齐筑成”,“皋门”即都城的城门高大轩昂,“应门”即王宫宫门严正端庄,“冢土”指的是高大的祭土神的坛。有两个信息值得关注:一方面,高大、坚实的墙体是防御敌人的工事;另一方面,原始社会时期在“祖先崇拜”“天赋王权”等思想的影响下,城中宗社祭坛成为一个部族最为神圣之所在,是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关于都城建设的描写在其他诗篇中也有反映,如《崧高》亦较为典型。《崧高》是周宣王臣子尹吉甫赠给申伯之作,申伯在王室为卿士,出为方伯封于谢,镇抚南方侯国。此作旨意即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的功绩。其中有关于谢地都城的描写,“于邑于谢,南国是式”,“邑”即国都,周王命申伯在谢地即卫国建立都城。在此地建卫都之前,周王又命召伯去谢地勘察建都地点:“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选定地点之后,申伯就率领谢人建立都城:“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建成之后,诗咏道:“有俶其成,寝庙既成。即成藐藐,王锡申伯。”由此正可见出建造都城在分封时代的重要政治意义和军事价值。

《诗经》中关于建都的吟咏还有多处,显然这些诗作的本意并不在正面描绘都城的构造和景观,但客观上我们得以了解商周时期社会整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建设的历史演进,从穴居、窑洞到城市聚居,从中可以看到早期城市功能的逐步发展以及城市建制上的一些特点,为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的城市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另外,在《绵》等作品描写城市建造的过程中,我们还看到早期农业的生产情况以及中国宗社祭祀的萌发状态,通过这些发生在城市中的宗社祭祀活动,我们以此观察到早期城市中民众生存较为真切的生活场景与精神状态,进而理解早期城市的文化特性。 jX3tKZ9if0Hc7t+oKBaINUhhOcQ2Z2Mkd1yWKVCSiIsMBddTbVkb/NzK0fcycJ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