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

许耀桐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的百年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深入探索,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创新探索,四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拓展探索。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七大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这一段论述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构成一个全新的命题,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的百年历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值得从理论上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探讨。

一、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创建党时期,作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就认识到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现代化,使中国走向富强、文明。陈独秀、李大钊成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先驱者。

陈独秀以敏锐的目光观察到,进入20世纪后,在西方国家竞相追逐现代化的时代,中国却大大地落伍了。他问道:“我们中国何以不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 这个“缘故”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在他发起新文化运动时所写的《敬告青年》中得到了破解。陈独秀指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强盛无比,一是有“科学”,二是有“人权”,中国若想脱离“蒙昧时代”,“急起直追”欧洲国家,就“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给出的答案,抓住了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必须实现科学技术和人的现代化。但他的思考并没有就此停住,随后,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中进一步指出,近代欧洲产生了三大文明学说:“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 其中的人权说,即要求民主、法治,人人于法律面前一切平等,造成有现代进步意识的独立自主之人;生物进化论,即代表着科学,要“以科学论究物种之进化” ;社会主义,即要求废弃财产私有制和资本家之压制,为此需要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在陈独秀看来,这三者都是近世文明和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它们紧密联系,不可或缺。在谈到解决中国的人口和贫困问题(这也是中国最大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时,陈独秀列出了若干办法:“发展生产事业”“发展交通事业”“发达科学”“发达生产技术” 。这些方法和思路,是与发展工业产业、促使中国走向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陈独秀还指出:“要想中国产业界资本雄厚可以同外国竞争,非由公共的力量强行把全国底资本都集合到社会的工业上不可。” 这真切地表达了陈独秀通过社会主义发展现代化的主张。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布尔什维克共产党人为了进一步解放人民群众,努力奋斗并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就是现代社会即工业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代表着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党组织代表着现代社会的人类新文明,李大钊就是以这样的视角看待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在《Bolshevism的胜利》中他写道,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 Bolshevism(布尔什维主义)的政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他们是奉德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客士(Marx)为宗主的;他们的目的,在把现在为社会主义的障碍的国家界限打破,把资本家独占利益的生产制度打破” 。李大钊欢呼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就是欢呼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的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胜利。在《新纪元》一文中,他热情地称赞,十月革命“这个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和一九一四年以前的生活、文明、世界,大不相同,仿佛隔几个世纪一样” 。而这样的“大不相同”,正在于“从今以后,生产制度起一种绝大的变动,劳工阶级要联合他们全世界的同胞,作一个合理的生产者的结合,去打破国界,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 李大钊明确指出:“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入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在他看来,实现人类现代新文明和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结合,由此也肯定了实现现代新文明和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是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

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组织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成立。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确认,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党要“……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别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 。党纲的这些规定表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它的阶级基础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以及军队士兵,它所采取的手段是暴力革命,它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因而,在20世纪初孕育和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本身是一个与在中国以革命方式铲除反动阶级统治,走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相联系的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和领导的革命斗争,揭开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之路的崭新篇章。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为什么不立即投身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呢?这是因为,如果党不是先去进行革命,不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扫清阻碍现代化的旧国家制度和统治,只想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是完全走不通的。对此,毛泽东在1925年就讲清楚了这样的道理,他说:“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如果人民不能摆脱奴役、不能当家做主,如果不推翻腐朽没落的国家上层建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为了打倒反动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创造必要的、先决的政治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开展武装斗争、进行革命战争,但是,党丝毫没有忘记或放松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探索。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党就开始使用“现代化” 的概念,运用现代化的观点观察与分析问题,特别关注了军事和军队方面的现代化。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面对日军的先进武器和装备,存在明显差距和不利,党提出了要实现军队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1938年1月,周恩来分别提出了“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 等。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凭借船坚炮利屡屡侵略中国的事实,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国防和军事领域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的重要性,尤其是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强调军事工业、武器装备和军队军制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既在情理中思考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4月至6月,党召开了七大,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主张。这样的国家,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各革命阶级民主联盟的国家,即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展望新中国,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由此,毛泽东从建设新中国的宏观大视野出发,把国家现代化的任务提了出来。紧接着,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再次指出:“中国人民的任务,是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帝国主义被打倒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完成新民主主义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临到全国解放,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阐述道,中国要从“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 ,要“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 。随后,周恩来也在一个报告中指出:“中国太落后,现代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百分之十左右,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才能使国家现代化。”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深入探索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从1953年开始,经济建设工作有计划地在全国展开。随着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制定,党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简称作“一化三改”,这其中的“一化”,就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起源于18世纪中叶英国兴起的工业革命,它通常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发展变迁过程,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社会和工业化在整体上就代表着现代化。因此,中国共产党使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概念,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现代化。

1954年6月,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中毛泽东说道:“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 随后,在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 根据毛泽东的这些论述,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他阐述道:“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这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初的含义,即:工业、农业、交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

1957年2月和3月,毛泽东又先后两次阐述了关于现代化的新提法,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和他之前的提法不同,这里增加了现代科学文化,但少了交通和国防的现代化。从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在谈话中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 这个表述,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第一次做出完整表述。毛泽东不但继续强调了“科学文化现代化”,同时,也增添了“国防现代化”,而周恩来曾提及的交通运输业则并入了工业的范畴。至此,毛泽东把“四个现代化”的内涵,聚焦于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和国防四个方面,此后不再有变动了。后来,在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讲话,把毛泽东提出来的科学文化现代化改成“科学技术现代化”,这样,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论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个现代化”,就明确地表达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4年12月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政府工作报告》事先经过毛泽东的修改,毛泽东加写了两段话,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根据毛泽东的这些提议,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道:“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确定了,那么,怎样去实现它呢?毛泽东在1963年9月就作了思考谋划。他提出按两步走安排,先是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然后使中国的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依照这一思路,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两步走”的方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对于这样的“两步走”,大概要花多长的时间呢?毛泽东提议,应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此,在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用20年时间,即在21世纪,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后来,周恩来在1975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分两步走,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安排。当然,对于实现现代化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毛泽东认为,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用15年打基础、50年实现现代化,也许是不够的。因此,他又提出这样的设想,要把中国变成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会要用上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对于“四个现代化”的四个方面,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着重强调了科学技术现代化问题。周恩来指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之所以是关键,是因为中国是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虽然中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学习,有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利用,这样可以扩大眼界,所以,前进的步伐可以加快。否则的话,将永远落在西方国家的后面。毛泽东更是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的“四个现代化”中,都注重说明它是属于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无论是他们提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的社会主义化”,还是提出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都有“社会主义”的限定词,这些提法强调了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样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毛泽东和周恩来一贯主张,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外坚持独立自主,对内依靠自力更生,这在本质上充满着和平与和谐。而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对内残酷剥削压迫,对外疯狂侵略掠夺,在本质上充满了暴力和血腥。

“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步骤的设定,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入探索。在30年的实践中,虽然也曾发生了失误,经历了曲折,但总的来看,“四个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拥有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为国家的经济独立自主,持续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有了一个向四个现代化前进的阵地。……建立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创新探索

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迎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点。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和工作重点的转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国由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新时期,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并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众所周知,“文革”期间的极左思潮极力否定“四个现代化”,蛊惑人心地说“四化”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在新时期,邓小平一方面秉持了“四个现代化”的提法,认为它是中国一切现代化的基础,坚定地捍卫了“四个现代化”的事业;但另一方面,邓小平认为“四个现代化”主要是经济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并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内涵。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延伸到更广的范围,涉含更多的方面。他说:“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除了主要的经济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之外,还要包括政治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等诸多方面。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应该是包含诸多方面的全面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

邓小平对政治和法制的现代化尤为重视,他提出了关于政治和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思想,强调要实现“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1979年3月和6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这两篇文章中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一步地前进。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中国一定要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 ,并且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邓小平认为,现代化绝不能缺了政治和法制的现代化,绝不能没有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鉴于政治和法制现代化的重要性,邓小平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曾发生过一些践踏民主和法制的不幸事件,都与政治体制的种种弊端密切相关,亟待革故鼎新。他指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与“四个现代化”主要属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领域的现代化相比,邓小平提出的政治和法制现代化则属于国家上层建筑领域,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原理,充分体现了上层建筑现代化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现代化的巨大作用。

第二,邓小平首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念。改革开放后不久,1979年3月,邓小平就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979年12月,邓小平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回答了对方提出来的关于什么是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且意味着什么的问题。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 “小康之家”的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很通俗的比喻,也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话语。到了1983年6月,邓小平更明确地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已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当然更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为此,邓小平解释道:“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邓小平创用的中国式现代化新概念,首先指的是“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它承载着浓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康”一词,语出《诗经》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即人民已经劳瘁辛苦了,应该让他们求得稍微的安康。后来引申为人民大众生活安定,处在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邓小平用小康之家、小康社会比喻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虽然水平较低些,但是,这是中国发展现代化的现实情况,也是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且,小康之家、小康社会以后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其次,更重要的是,邓小平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新概念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和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界限。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国家拿的这一部分,也是为了人民,搞点国防,更大部分是用来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文化水平。……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人民出发的,最终也是为了人民的,它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

第三,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怎样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呢?1980年12月,邓小平说:“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1982年,他再次指出:“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1987年3月,邓小平更具体地设想:“第一个十年,一九八一至一九九〇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估计不成问题,可以提前完成。第二个十年,即从一九九一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从发展趋势看也是可靠的。……有了这个基础,再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有希望的。” 根据这些论述,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邓小平设想的“三步走”战略思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是对毛泽东和周恩来考虑的“两步走”做出的重大调整和发展,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按原来的“两步走”设想,到20世纪末中国就要实现现代化目标,“走在世界的前列”了;但在80年代,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科学的分析,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决策,制定了首先解决人民的温饱和达到小康水平的两个具体目标,以期“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 。只有到了21世纪上半叶,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报告不仅确认了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还进一步地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目标。这个目标设定,回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规定是“富强、民主、文明”,由此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此后,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至十六大报告中,都沿承了这个提法。2007年,胡锦涛作党的十七大报告,他进一步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增添上“和谐”的新内容。胡锦涛在报告中还提出了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其中,除了“工业化”是以前曾有过的提法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对现代化的新认知、新扩展。

由于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因而其第三步对21世纪的头50年,只能做出大致的谋划。随着新世纪的临近,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论述了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他说:“展望下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将50年分为三个阶段,这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做出的具体细化,构成了21世纪上半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三步走”战略安排,即第一步10年,第二步再10年,第三步30年,并且第一次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对新“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即到建党一百年时要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其明确地界定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将其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拓展探索

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全面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集中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文明”全新布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构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不但形成了全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战略部署,同时也生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内涵。以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或“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十八大以来则新增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随着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增加,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全方位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次,形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路。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从治理现代化出发,并以治理现代化为落脚点,第一次把国家治理问题同现代化相联系,深刻揭示了国家治理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阐明了国家治理离不开现代化,现代化构成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理念,是继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先后提出的“军队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15个现代化之后推出的又一个现代化,它以清晰明确的语言突出了国家上层建筑现代化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对现代化的整体性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重大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是要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国家制度和体制机制、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层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再次,规划了在21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发展阶段。如前所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已经形成了21世纪上半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其中对“第三步”划定了一个为时30年的安排,但当时没有也不可能对此做出更具体的说明了。到了2017年,随着即将迎来的“第三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部署,即把从2020年到2050年的30年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均为15年:“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及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比较两个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一个阶段的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它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规定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比,多出了一个“美丽”,这是为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建设相匹配的。

最后,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经验,就是毛泽东总结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 。邓小平明确指出,没有党,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就没有一个力量能够领导进行”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坚定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历史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可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关键所在和最大优势,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

五、结语

以上,本文分别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初步探索、深入探索、创新探索和拓展探索。百年探索的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七个鲜明特点:

(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党始,就把国家的兴衰、强盛同现代化联系起来,只有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才能改变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颓势,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也不是苏联模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独立自主,就是走自己的路,不照抄照搬别国,坚持适合自身国情的自主原创性;自力更生,就是始终把现代化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不应该靠别人施舍,更不能受制于他人。

(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绝不允许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也不搞分配平均主义,而要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富裕舒适健康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

(5)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世界和平发展之路。马克思指出,西方国家在其现代化的编年史中,依靠野蛮的原始积累,依靠征服、奴役、劫掠,充满了血与火。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和平的方针和路线,倡导和睦共处、和谐交往,致力于反对侵略、制止战争。

(6)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的新型文明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的现代化,而是广泛涉及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价值层面的现代化,包含了三大层面在内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现代化综合体。它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协调性,破除了现代化的一元论、单线论的发展模式,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的霸权话语垄断,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7)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功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的政党,自觉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宗旨,肩负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凸显着政党领导、使命驱动的特质,中国共产党以高超的、无与伦比的领导能力,擘画出每一个现代化发展阶段的目标、步骤和方案,凝聚起全国人民的力量,百折不回地驱动着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并不断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构建的现代化思想体系和拼搏奋斗的轨迹,不仅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新貌,而且形塑了世界现代化新格局。 pNk3Fk6VQm9L7EqNRxR6cUMNXFZYOz09fEb+DHe8AFf24FeyAWSBpzKNscd1gdP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