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获取面粉变得更简单

在序章中已经提到了小麦制粉在技术层面上的困难。有说法称,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磨。战国末期至西汉,转磨技术处于滥觞期。此外,在唐代初期,碾磨传入中国,人们开始以水车为动力源制作面粉。之后使用筛绢,终于获得了白色的面粉。从那时起,馒头、包子、饺子、胡饼 等用小麦粉做的胡食逐渐盛行。

到了唐代中后期,以小麦粉为原料的食物进一步得到普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点心,普通民众也越发注意到小麦粉。东汉的《说文解字》中写道,“麪,麥末也”,将面粉称为“麺”,将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写作“饼”。近来,也用简体字写作“面”。此外,还有将米粉写作“粉”。

与面条有关的最早的文献记录见于东汉的《四民月令》。这部中国最古老的农家月令书中写道:“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煮饼是汤饼的一种,水溲饼是在面粉中加水,揉捏后制成的食物,有说法称水溲饼就是后来的面条。但是,人们对水溲饼并没有更多的了解。也有一种说法称,水溲饼在三百年之后变化为“水引饼”。此外,在刘熙所著训诂专著《释名》的饮食篇中,将面条称为“索饼”,但也没有记录详细的烹饪方法。即使面条传入日本后,对于“索饼”和“索面”是不是一回事仍存在争议。

原本在古代中国,北方是吃谷子、黍、高粱、大麦等谷物的地方。在商朝,谷子、黍、大麦可以通过栽培得到。随着时代的变迁,麦子种植逐渐普及,以长江为界,江南吃米、江北吃麦,“南米北麦”说的就是这一现象。在部分地区有把稻米做成米饭、把其他谷物煮成粥吃的风俗习惯,但普遍还是将谷物磨成粉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粉食”(中国的面食)。

曾经珍贵少见的小麦粉变得方便获取之后,人们逐渐开发出了制作各种美味食物的方法。例如,往小麦粉里加水,揉捏后制成面团,再进行各种烹煮。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用蒸笼做的蒸饼,贴在锅中直接用火烤的烧饼,用油炸的油饼,还有汤饼和各种各样称为饼的小麦粉制品。到了唐代,这些食品已经非常普遍。汤饼是经过煮或炖而成的食物,其又衍化出了面条、水饺、云吞。也就是说,作为本书主题的用汤煮的细长面条就是从汤饼发展而成的。但是,现存的唐代以前的文献中,也只有接下来要提到的《齐民要术》介绍了饼的做法。 C0U/lj4mCYsVLPZu1VvShUgsB+Ek1kCqZNxr3SdxALOIcznQWGC24iM3G72UZN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