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据深圳客家研究会创办人、深圳大学张卫东、刘丽川教授回忆:“2007年12月26日,第二届客家文化节期间在深大举行了首届滨海客家研讨会。这个会是杨宏海先生主持召集的,会名也是他提的,我们认为不错,都同意,于是就叫开了。”“滨海客家”命题提出15年来,杨宏海先生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颇丰,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激发了一批客家学人的研究兴趣,引起相关区域行政领导的关注。

杨宏海先生以客家学创始人罗香林大师的理论为基础,经多年的研究实践,得出滨海客家的地域概念,分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是指自罗香林先生提到的客家人第四次大迁徙以来,从山区逐年到滨海的客家迁入地,包括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台等地,亦包括下南洋、闯世界的客侨地区;狭义是指“迁海复界”后形成的客家人在深圳、香港的聚居地,兼及惠州、东莞邻近区域,即历史上惠、东、宝这一区域的民系共同体。他还概括出滨海客家的文化特质——开放、多元、兼容、进取。

杨宏海先生对客家文化研究执着不渝。他就读大学时受其父杨冀岳先生影响,立初心向罗香林前辈学习,潜心研究客家文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嘉应师专报》执行副主编的杨宏海,力主在该报增开了《客家民俗》专版,掀起了一股研究客家文化热。到深圳后,他敏锐地发现并提出“滨海客家”命题,以此成立客家工作室,从理论研究到艺术创作与文创活动,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老骥伏枥,年近七旬的杨宏海先生应聘鹤湖智库,邀约工作室同人参与编撰《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一书,涉及滨海客家的迁徙路线、客侨文化、人文故事、民俗文化、民居建筑、艺术创新、滨海客家与人文湾区建设等内容,并有近200幅图片,力图通过理论思考与艺术实践,助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发展目标,为“客家学”研究提供学术增长点。

我们研究滨海客家的同时,不能不了解滨海广府人。

广府人的底色是古越族,也就是说广府民系形成的基础或源头是古越人。“汉越杂处”是广府民系最终形成与定型的主要方式。越、汉融合,“秦汉时期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一是赵佗建立的南越国时期,是为第一次大规模“汉越杂处”,越人处于高势态的位置上,表现在赵佗入乡随俗“魋结箕踞见贾”;第二次是汉武帝平定南越,汉军留守落籍,以及贵族官僚的流放、人民避乱等。秦汉四百年间陆续南迁的中原人民,带来了铁制农具、生产技术(牛耕、制砖瓦等)和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他们在长期“与越杂处”的过程中,对南海诸郡的早期开发,对封建经济文化的扩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广府民系的“汉化定型”无疑也起到了最重大的、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三是永嘉之乱,“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北人纷纷南渡(如孝子黄舒迁徙宝安),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建立东官郡宝安县,深圳发现大批东晋南朝墓就是例证;四是南北朝时期俚人渠帅冼夫人促进俚人上层社会与汉人融合,现粤西粤次方言区人士尊崇其为“岭南圣母”;五是唐代张九龄开通大庾岭;六是宋元时期南雄珠玑巷“中转站”的移民,中原移民会合到一起,再度大规模南下珠江三角洲。这可算作广府民系的又一次整合过程。 查现今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的族谱,80%以上的姓氏都记录他们的开基祖来自南雄珠玑巷。

宋元时期徙居今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府人要比大批量客家人迁入早四五百年。珠江三角洲肥沃的平原、滨海之地皆为广府人耕种,他们拥有海上交通贸易和渔、盐、蚝之利,是岭南海洋经济文化的开拓者。清初海禁迁界,给广府经济社会以沉重的打击,复界后原居民回迁者不及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重建,广府人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复界招垦后,大量客家人入籍,致使广府民系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争土地、山林、水源,甚至争风水宝地,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甚至械斗。为了自保,客家人筑起坚固的城堡式围楼,建立乡约联盟组织,广府民居排屋也筑起了围墙、炮楼,成了围村。

客家人历经无数次迁徙,磨砺出特立独行、坚忍不拔的人文精神,每到一个新徙居地,尽管生存条件变化,但只要有一抔土、一瓢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激活他的优秀基因,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山里来到海滨的客家人,以其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怀,与广府人交融互鉴,学会驾船出海撒网、灌卤制盐,掌握了向海洋索取食物的技能,耕山耘海,在传承农耕文化的同时向海洋文化迈进。如:坝岗盐灶蓝氏,不仅学会晒盐、下海捕捞、海上运输,还能潜入海底采珊瑚礁烧灰建楼房,创造了赶海“踩膏蟹”的绝活;沙头角吴氏,缘于海洋而生成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舞”……

深港地区有八百多年的广府移民史、三百多年的客家移民史。当代移民潮涌深圳,深圳人口从经济特区建立前的30万,到如今已超过2000万。移民带来的文化流、物质流、知识流、科技流汇集深圳,在这里碰撞、融合,创新发展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新老移民共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迎来重大机遇,文化承担着特殊使命。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共建人文湾区将促进湾区文化繁荣,塑造湾区共同精神内涵,增强湾区各民系的家园意识,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杨宏海先生组织同人探讨滨海客家课题,可谓正当其时。然而,滨海客家研究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其内容不仅有客家源流运动、客家人的精神文化特质、家国情怀,还有广府与客家交融互鉴、客家文化与现代化等重大课题。《深圳(龙岗):滨海客家图文志》是滨海客家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可算作开山之作吧,既是开山之作,就“远未有穷期”,期盼有更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现。

深圳博物馆原馆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杨耀林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滨海客家,勇立潮头。

从山区来到滨海的客家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强烈的家国情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谱写出骄人的篇章…… nxEU6q+vYItTH0VkCFVxwk389bVaUY1gMRUkkUbimp5CM11y/10kfaeoUzSNdw7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