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合建围村,立足扎根

村庄的建立既是移民立足的保障,又是安居乐业的标志。对新安客家村庄建立影响最大的是海盗和海风。自明朝以来,新安县饱受海盗蹂躏之苦,史志对海盗侵扰带来灾难的记载比比皆是。新安县近海,频仍的风灾也对村落建筑产生影响,许多村落以高墙环卫,对里面的瓦房有直接的保护作用。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新安客家民居出现了城堡式围屋。新安典型的客家村落,有不少建成高墙包裹的四方形规制。围墙特别高、厚,门特别厚,有的甚至好几吨重。村子背后靠山,门口有池塘,形成易守难攻的局面。看起来像城,用起来是屋。这样的建筑,同时满足了抗盗和抗风的要求,是客家人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

合建围村最能体现客家人的拓殖精神,是一种战天斗地、开拓进取的实践传统。坪山田头村吴氏开基祖东周、从周兄弟,康熙年间由东莞角蛇乡迁来时,土地早为黎、冼、张、谢、陈、谭、梁七姓拥有。“复界”之初,居民生活困难。吴东周、吴从周兄弟即与七姓商量,七姓出地,吴氏兄弟出钱,八姓族人共同建造围村,就此落居田头村。后来,虽然有黎、冼、谢、梁姓先后迁走,但围内仍留下了吴、张、陈、谭姓后人合居。

西乡黄麻布村本是广府俞、姜、李、王等姓的村落,“迁海”之后诸姓不见了踪影,“复界”后梅州罗姓客家人来到这里继承了原有的排屋,并加以围合而成村落。为了防范盗匪,他们又修建了碉楼,到清末便形成碉楼加围屋格局的客家村落。这种排屋楼是客家人迁徙到滨海地区后吸收广府文化元素的产物。3座高大的碉楼巍然屹立在古村的左、右与村后,如士兵般保卫着村落的安全。村中的基督教堂和村东的天主教堂同样引人注目。1893年,德国传教士骆润慈来到村中传教,数年后建起了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但两堂并立于一村,确属罕见。罗氏后人将“豫章堂”高高书写在门楼上,以示不忘根本。

坪山大万世居修筑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是一座三堂、二横、二枕杠、内外二围楼、八碉堡、一望楼的大型围屋,建筑面积达15376平方米。围墙高筑,环绕寨堡,可聚居百户人家。曾氏七十五世曾简辉,清初时由嘉应州长乐迁入开基,“复界”之后仅用两代人的时间,便发展到拥有如此大的家业。

香港客家围屋村落有300多个,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香港地区建于明代的客家村落有锦田胡氏泰康围和葵冲陈氏村落。其他著名的围屋村落都是“复界”以后由客家移民所建,有康熙年间所建的永隆围与吉庆围,乾隆九年(1744年)建成的勤龙围。

位于香港沙田狮子山隧道公路北端的山厦围,土名“曾大屋”,为嘉应州长乐人曾贯万所创,建于1850年,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围村建筑之一。山厦围总体布局为长方形,外有围墙,围外原有护卫壕沟、吊桥。建筑面积达65000平方米。围屋四角建有高三层的炮楼,围屋正面围墙上有一排枪孔。

一代代客家人走进香港,给香港打下深深的烙印。位于新界荃湾青山公路之北的荃湾三栋屋,为清初新安县罗芳村陈氏创建。其得名于该围屋初时只有三进,亦称三栋。屋长一百五十余尺,阔逾百尺,主要部分为前、中、后三大厅及左右横屋。主体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建成,现被辟作香港客家民俗博物馆。

陈家刚到香港时无地可耕,便填海造田,其中艰辛自不必说。后来小有积蓄,便建起最初的房舍。房舍三栋,中间有厅相连。后世子孙渐多,围绕三栋屋又加盖不少屋舍,但因为祖上最初建屋就是三栋,所以还叫“三栋屋”。20世纪70年代,由于修地铁拆迁,村中只留下了这栋房子,改建成客家民俗博物馆。博物馆不大,但是房屋本身就是客家民居,而且是清朝留下的古屋。馆中搜集了不少客家用具,有厨具、寝具、工具、农具等,完整地反映了过去客家人的生活,是了解和对比内地与香港客家人生产生活的活教材。

香港最能体现客家风貌的当数崇正新村。一般客家人居住,都聚族而居,一个村子里大多是单一姓氏,两三个姓的就是多的了。崇正新村有3000多位居民,70多个姓,是新界最大的客家村落。崇正新村在元朗,原名叫红枣田,是“复界”的产物,立村大约在康乾之间。由于水源不足,种田不易,其后100多年人口增长缓慢。民国初年,才陆续有一些兴宁、梅县的华侨从海外归来,在此买地建屋。20世纪40年代末,一些兴梅籍客家人投靠红枣田,使小村猛然膨胀。村里有个新客叫古贯郊,他组织大家独立建村,1957年立村,名崇正。“崇正”一词出于香港,以弘扬客家人崇尚正义的美德,现在已成为全球客家人的代称。改革开放初,兴梅一带侨眷纷纷迁来,不少投靠到崇正新村,村庄人口再次激增,成为香港最大的客家村。村里的三喜堂花炮会传承客家遗风,每年农历三月廿三,三喜堂花炮会舞龙舞狮,参加元朗十八乡的“天后诞”大游行,游行结束后全村大宴,吃盆菜,狂欢通宵。

元朗吴家村也是一个著名的客家村。吴家村范围甚广,村屋分布连绵近2000米,开创者为吴郁青。吴郁青1869年在广东蕉岭三圳出生。他儿时一直在农村生活,只读过几年私塾,成年后与弟弟吴香初一同到印度尼西亚发展,靠经营土产起家,在雅加达市区及红溪等地拥有店铺、仓库和土地。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吴郁青抓住香港发展的机遇,进军九龙深水埗房地产业,很快成为深水埗区重要地产商。恰逢当时港英政府动员商人投资开发新界,吴郁青旋即买下原锦田附近八乡的大片土地。他首先修筑了面积上千平方米的吴氏家祠、郁青别墅,继而修筑了很多客家围龙式民居,租给旅港客家人居住,客家人遂越聚越多。吴郁青极重视村民子弟教育,在村里筹建了锦全学校,免去子弟远赴他乡上学之苦。吴家村的村民发扬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传统,先后建立了养猪合作社和蔬菜合作社。随着产业升级,村内原有产业被新的仓储业所取代。村民后代多定居市区或移民英美等国,把吴家村的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 GZej8tHVKDUoM6xp/O7j19HAtRRf2mcf/ax1sVC/EjxAjE+QtPMEdb6puBMhByF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