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街村,位于今天的南头古城内。南头古城的前身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
明朝创立初期,倭寇骚扰我山东海疆,并慢慢向南波及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开国功臣汤和向朱元璋献计,建议在东南沿海修建五十九所城池,以御倭寇。其中即包括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今深圳南头古城前身)和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今深圳大鹏所城前身)。并在东莞守御千户所设总兵府,汤和的曾孙汤克宽曾在此任总兵。
城门有四,东曰“聚奎”,西曰“镇海”,南曰“宁南”,北曰“拱辰”。万历元年(1573),分东莞县部分地区成立新安县,县治设于南头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内,知县吴大训因风水原因堵塞北门。西门在 1858年 8 月抗击英军入侵的南头城保卫战的战火中被毁,东门在民国时期重修,唯南门和北城墙为旧址。
筑城后,城内六纵一横的道路与自然地貌完美结合,有县署前大街、显宁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阳街、迎恩街、五道街、牌楼街、新街共九条街道,因此民间俗称“九街”。
世居村民主要有陈、文、谢、黄、张、郑、麦、吴、王、叶、刘、郭姓。第一大姓为陈姓,早年从河南迁移至广东东莞;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从东莞迁移至此地。第二大姓为文姓,为文天祥后裔,南宋末年从今江西吉安迁移至今宝安松岗,后辗转迁至今南山西丽;明代从今西丽福光村迁移至此地。第三大姓为谢姓,早年从河南迁移至东莞,清代从东莞迁移至此地。
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的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古城南门为砖石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 13.35 米,进深 10.94 米;城门楼为歇山顶,灰塑浮雕瑞兽脊饰,勾头滴水,檐下有木质斗拱;门额书“宁南”,门楼匾额书“岭南重镇”。历代多次维修。
南头古城南门外东侧城墙墙基及瓮城遗址(摄影 贺志熙)
信国公文氏祠外景(摄影 魏玉明)
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南头古城内。“信国公”是文天祥的封号。信国公文氏祠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1995年再次重修。该祠是南头古城内明清历史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祠堂,占地面积约 400 平方米,三开间三进,面宽 11 米,进深 30 多米,砖木石结构,由前堂、中堂、后堂及厢廊组成,硬山顶,博古脊。正门门额有石匾,刻“信国公文氏祠”。两侧有楹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南头古城内。始建于清代,民国时期及现代进行过多次修缮,砖木石结构,坐西朝东,三开间二进,面阔 11 米,进深 24.5 米。现前堂仅存一开间平房建筑,宽 4.3米,进深 12.3 米;前堂门额有匾额“东莞会馆”,落款“同治戊辰孟冬”;封檐板浮雕花草,彩绘花草壁画;灰筒子瓦面,勾头滴水,硬山顶,博古脊;后堂为三开间,面阔 11 米,进深 9.04 米,内有修建宝安公所时的 4 块碑刻。
南头育婴堂内雕塑(摄影 黄雪波)
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南头古城内。建成于 1913年,混凝土石木结构,欧洲建筑风格。面阔 40 米,进深 30米。有一大门和一小门,现小门已封堵。大门呈长方形,顶上两边有三条竖线花纹,两侧各有一根圆柱,圆柱间有一拱门。曾一度作为中共宝安县委机关。
深圳市第一批公布的历史建筑。坐落于南头古城内。始建于明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重修,后多次重修,砖木石结构,三开间两进布局,包括前殿、后殿、左右廊庑等。面宽 9.45 米,进深 18.9 米。据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建制略·庙坛记》载: “报德祠,在县治前聚秀街中,祀天后。凡知县有功德于民者,其禄位牌悉祀于此。乾隆四十二年重修。” 前殿左墙壁上镶嵌两块碑刻,一块为清同治十年(1871)所立重修报德祠石碑,另一块碑为清光绪三年(1877)提督水师军门翟,示谕新安、东莞两县商民、铺户、各乡渡艇人等,务须遵照安分守法贩运贸易的告示。
报德祠内景(供图 南山博物馆)
深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头古城九街村旁的中山公园内。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最早在 1950年由130 师 390 团为纪念解放内伶仃岛牺牲的革命烈士所立。1950年4月 18日发生的内伶仃岛之战,是当时深圳实现彻底解放的最后一战。这场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 390 团 16位战士牺牲。1995年 8 月,纪念碑被迁至南头中山公园内,并由南山区政府拨款重建。碑文由曾生书,正面为“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背面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摄影 黄雪波)
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头古城西北面的鹦歌山上,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56年 8 月中山大学历史系调查发现。该遗址出土大量陶片和少量石器。夹砂粗黑陶的纹饰有绳纹、条纹。泥质灰陶的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石器有石锛、石斧、砺石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于1997年。供奉关公像。砖木石结构,坐北向南,面阔 29.8 米,进深 16.5 米,由前殿、后殿组成。前殿、后殿均为面阔七开间,木构梁架,硬山顶,博古脊。据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载: “关帝庙……在南门外教场演武厅之左,万历四十年参将张万纪建。” 民国时该庙曾作为“宝安县议会”所在地,现为村民祭拜关帝的活动场所。
关帝庙(摄影 魏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