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确定的时空 确定的现场

迈入2023年,田霏宇的行程异常忙碌,除了UCCA正在筹办的几个重量级大展,田霏宇本人也表达了希望去全球看展的意愿:2月到6月,在阿联酋,沙迦双年展迎来30周年盛典,来自70多个国家的150多位艺术家齐聚一堂;发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的维梅尔个展,则一次性集中了画家本人28幅珍惜画作。要知道,全世界维梅尔的现存画作总数加起来也不过35幅。对田霏宇来说,这是一生难见一次的重要展览。

在美国纽约,田霏宇见到了久违的艺术家老友们。“本来这些人一年来两三次中国,也有在纽约的中国籍艺术工作者,但因为之前的疫情,大家都快三年没聚了。我们彼此讲述遇到的困难,也分享日常的快乐。”在田霏宇看来,后疫情时代,美术馆大张旗鼓开门迎接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能恢复自在、惬意的日常往来。发生在中国乃至亚洲当下的艺术环境复苏,不是大而空泛的口头议题,而是就发生在这些细小的沟通与交流之中。中国当代艺术何以被全世界看到?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动向又如何传递?新思潮与火花正在通过艺术家频繁的、面对面的交谈发生。一切都让田霏宇更加确定:美术馆的春天来了。

回顾过去三年,田霏宇坦言UCCA经历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确定性。“2022年我们有四个月的时间都是闭馆状态,我们每次策展,尤其是展期,都是有极强规划性的,而你却并不清楚这段时间能不能开门、能开多久,当然这也锻炼了我们迅速反应、在短时间内迅速策展和布展的能力。”另一个田霏宇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重新唤回发生在美术馆的“现场感”。“疫情期间,我们当然可以远程布展,多屏开会,甚至举办更多线上直播、云看展。但我们都失去了一种记忆——在展览现场会发生更多交流,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艺术家与策展人与合作机构的现场交流、艺术家与观众的现场交流。归根结底,艺术还是讲究一个‘现场’。”

实际上,过去三年,UCCA做了许多成功的、发生在线上的艺术活动。包括抚慰人心的“园音”线上音乐会:良樂、探索数字时代与人工智能的大型虚拟作品群展“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以及最后一个由策展人连线直播的展览“下城往事”。疫情迫使美术馆迅速探索各种线上空间的使用手段与方式,人们好奇的是,随着疫情结束,数字化展览是否仍会成为大势所趋?对此,田霏宇总结道:“UCCA的优势和特点之一,就是我们还是一个线下展示空间。当然我们会用各种新兴技术来辅助观展体验,但我还是希望,最后大家可以回归到美术馆现场,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感受艺术的力量。”

对田霏宇来说,UCCA的现场空间极其宝贵。它的空间大且空旷,旧厂房、大窑炉、烧瓷器的车间等空间的特殊性为不同主题的

展览增添韵味,使其千展千面。有时候,田霏宇也会到展厅里溜达,看看观展的人流,听听大家怎样评价展览作品,这个过程对他来说极为有趣。田霏宇希望在UCCA,时间的坐标可以由一个个“现场”构成。“在这里,一想到2021年春天,我就会想到曹斐的展览“时代舞台”;一想到2019年夏天,我就会想起发生在那一年的毕加索大展……这是发生在UCCA现场的宝贵的回忆。”

那么属于2023年的UCCA珍贵现场记忆会是什么?在上海,UCCA Edge以群展“不安的绘画”拉开了新一年的序幕,对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艺术家绘画实践重新进行审视;这之后就是万众期待的两个大展:“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以及从北京巡展至上海的“马蒂斯的马蒂斯”。在田霏宇的规划里,今年UCCA的思路是集中精力和资源,把影响力做大。“一切都变得更专业,观众也在变得更专业,所以我们把时间轴拉长一点,把展期也拉长,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机会前往美术馆看展。”

“不安的绘画”展览海报。

王晓曲,《会议室》,2023,亚麻布上丙烯、水彩、油画棒,160×22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仇晓飞,《密林》,2022,亚麻布面油彩,180×180cm。图片由艺术家和佩斯画廊提供。 oXaFyDavD1U9XeLoUE6kbOEnDXh0v1/U3vzKhRO8om7PkaRSHazLqSO8xTM5Nmr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